文/陳 敏
根據2018年4月發(fā)布的《亞馬遜中國全民閱讀報告》指出,雖然中國人愿意為內容付費,但“80后”“90后”“00后”中,只有32%的人每天閱讀超過1小時。
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閱讀現狀。2018年2月,日本共同社的調查數據表明,53%的日本大學生一天的讀書時間為零。
一方面,年輕一代有遠離書籍的趨勢,另一方面,他們日益依賴社交媒體。
今天的閱讀充滿技術新氣象,也產生了新問題。如何跳出技術的藩籬,而悠游其上?
2010年,美國自由黨派人士、作家伊萊·帕里澤突然發(fā)現,自己再也無法像從前一樣,在臉書上偶爾瀏覽保守黨派人士的文章了。他猜想,谷歌也會如此嗎?于是他請朋友搜索“埃及”,結果發(fā)現搜索截屏大不一樣。有人搜到的是埃及正在發(fā)生的各種抗議的報道,而有人只搜到了金字塔。帕里澤確認,這是某種推薦算法導致的。因為臉書判斷他更傾向于閱讀自由黨的內容,于是幫他自動屏蔽保守黨的信息;谷歌也在幫人類作出判斷,讓每個人留在算法選擇的視野之中。
于是,帕里澤用“過濾氣泡”來定義這一現象,“社交媒體會像一個氣泡一樣將受眾包裹其中,通過算法和推送塑造受眾所處的傳播生態(tài)”,問題是“你不能決定什么信息可以通過氣泡……而我們需要新想法,需要去認識新面孔和不同的視角”。
在搜索引擎的過濾氣泡里,規(guī)則更簡單、更商業(yè)。
人們待在被各種算法過濾的“泡泡”里,瀏覽被技術過濾過的單一世界,以為這就是全部。
“過濾氣泡”雖然是計算機技術浪潮的產物,但事實上,當哈佛大學桑斯坦教授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信息繭房”的概念時,“算法推送”尚未流行。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是公眾心理——人性的弱點導致我們只愿停留在自己選擇的悅己領域,久而久之,就會將自身束縛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在信息洪流的不斷沖擊下,人會不自覺地變成作繭自縛的蠶,而技術縱容并放大了人類原有的缺陷。
從大數據算法的運行邏輯來看,“信息繭房”和“過濾氣泡”在互聯網時代是無法避免的。
快手創(chuàng)始人宿華在烏鎮(zhèn)接受采訪時,承認這是第一代推薦系統(tǒng)的常見問題,而他們正在改變——IT工程師要將道德責任輸入他們所寫的算法代碼。
他提了個問題:真實世界中,人會怎么探索世界?其中有個重要因素,就是隨機性會帶來各種可能性。
這個軟件工程師出身的管理者說:“人工智能的算法就像木匠的斧頭,本質上只是一個工具,我們要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算法,更好地利用算法的特性解決社會問題,突破這個‘信息繭房’。”
工具沒有價值觀,使用工具的人才有。
這種社交媒體的開放性探索,讓人想起微信讀書的“筆記”功能。
劉慈欣《鏡子》一書中的主人公發(fā)明了超弦計算機,能模擬出當下宇宙的模型,通曉前世今生,但這樣會導致世界完全透明,任何人毫無隱私可言。我于是隨手寫了條筆記:“現實中還沒有鏡像,靈魂就是我們心靈密室的鏡像,只是有人從不曾打開靈魂照一照?!?/p>
這也是技術帶給我們的空間躍遷和時間便捷——很多人原本待在自己的床上閱讀,現在則和“我”一道,這也幫助“我”在異次元空間探索不同的世界。
技術本無罪。白巖松強調:“我不是譴責技術和機器,而是提醒人,沒有警覺就會日益沉迷;在技術對自己形成控制之前,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歸根結底人才是決定性因素,我們需要先保持警覺,然后提升,而不是關掉電源?!?/p>
他希望年輕人把讀書培養(yǎng)成一生的習慣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確實,我們最大的閱讀障礙并不是來自“繭房”“氣泡”,而是懶惰。讓技術代替自己思考,甘愿時間被分割,同時在碎片化的信息里,削弱自己的判斷力和思考力。
在被擠壓的時間和膨脹的知識焦慮里,年輕人常常覺得一切要快,志向遠大地許下愿望:一年要讀一兩百本書。
于是,各種“速讀”法開始暢銷,各種學習App也應運而生:20分鐘內讓你讀完一套經典叢書,講得還頭頭是道。但是,“速食”多了,人的思維會趨于扁平化,不再接受稍顯復雜的理論,不愿花費時間真正去讀一本書,思維會變得蒼白淺薄。在知乎上有一個很熱議的話題:“我讀了很多遍的書,沒過幾年就忘了,那讀書還有什么用呢?”
有一個回答是:“讀過的書,就像我們每天吃過的飯,都會變成血肉和筋骨?!?/p>
“當我說到山,意思是指讓你被荊棘刺傷過,從懸崖跌落過,搬動石頭流過汗,采過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頂迎著狂風呼吸過的山。”周國平如是說。
當我們說到書呢?不是別人口中咀嚼過的渣子,不是人云亦云地說上幾句重點,而是我們親自在字里行間找尋過的高貴靈魂,內心被喚醒的熱情,在懷疑里確認的理想主義;是在黑暗里燃燒的火焰,無人時刻的會心一笑,或者深夜掩卷后流下的眼淚。
書中不一定有“顏如玉”或者“黃金屋”,但是何必功利地讀書?享受讀書的樂趣,好書會變成鎧甲,保護我們,讓我們不至于被愚昧反噬。
書讀得多了,你會建立自己的經典書單,建立村上春樹所言的“靈魂的地下室”,一個人的光芒,也能豐富、充盈天地。那才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美,用自己的大腦去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