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萍
(甘肅省漳縣武陽西街小學,甘肅 定西 748300)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因此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還在每組課文中安排重點訓練項目。在閱讀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訓練項目,有計劃地進行讀寫基本功訓練。
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說過:“學習語言不是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蹦敲葱W語文閱讀教學自然是教給學生技能的,閱讀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指導學生多讀,多讀也是我國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其重要性在古文語句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求知、讀中求智、讀中悟道。那么,我們應該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課外閱讀作為閱讀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是提高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認識的它的重要性并給學生合理的指導,引導他們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外閱讀資源,讓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真正起到它的化學作用。
在以往的課本里選的多是一些名家名篇,文章寫得精彩,本無可厚非,但不少學生對學習課文興趣不高,尤其是對分割式的課文評講更是如同催眠曲,而對課外讀物卻興趣不小,熱情很高。其主要原因是課文的范文與學生有“代溝”,學生多喜歡一些能反映現(xiàn)實生活,與時代貼近,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文章。這樣的文章真實地反映生活,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和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能力,并且在體驗文章的美感中不斷的提高審美能力和學習興趣。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時間一長,學習熱情尚難持久。又焉能要求他們“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呢?
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盡可能啟發(fā)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
(一)閱讀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把鄣健本褪强凑n文,做到不增字、減字,不錯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瑯瑯的讀書聲;“耳到”就是要會聽別人讀,會聽自己讀,要有語感;“手到”就是要在讀的過程中要有勾勾畫畫;“心到”就是要邊讀邊思考,不要有口無心,讀了什么都不知道。
(二)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三個目標指導朗讀訓練。第一、讀正確,把握整體。讀正確是流利讀、有感情地讀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利用漢語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讀。流利地讀,指讀的時候句子清晰,停頓適當,語言流利順暢,在教學中應注意“上聲、輕聲、兒化音”等變音現(xiàn)象的指導,注意指導學生克服朗讀時形成的習慣性腔調,如“唱讀、念讀”等。第三、有感情地讀。主要指讀出抑頓挫,語調神情要顯出文章的風格神采。在指導中,應把理解語言與訓練朗讀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在讀中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歷其事、如聞其聲,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提高朗讀效果,最終實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
(三)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鯨》之類的課文后,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養(yǎng)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四)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元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tǒng)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jié)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五)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fā)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當今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小平和節(jié)奏也隨之加快,這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講質量講時效。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書,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的需求。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書讀百遍”“讀書破萬卷”沒有充足的時間怎能做到?朗讀也是一項技能,只看、只聽、只分析,不反復實踐是難以形成技能的。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朱作仁教授曾經打過一個比方:“一堂課40分鐘是一個常數(shù),好比一塊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講解、提問切多了,留給學生的實踐的蛋糕就少了。”因此,課堂上應精講多練,以講促讀,讓學生有一定時間來朗讀,真正讓學生做到“讀”中理解課文、“讀”中體會思想感情。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應把指導朗讀和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作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做到有感情的讀,就能憑借語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喜怒哀樂、愛憎好惡,做到入境動情,進而達到明理。有些講不清的詞句、說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讀的方法可以表現(xiàn)得準確無誤,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