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煒 武向文 劉 敏 黃蘭淇 陳 秀
(1上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市閔行區(qū) 201103;2上海市崇明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2150)
近年來,隨著水稻種植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上海地區(qū)機插水稻面積逐年擴大,但雜草危害一直是制約水稻機械化種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目前化學防除仍是控制雜草危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為更好地防除機插水稻田雜草,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次數,筆者進行了4種除草劑防除方案對機插水稻田雜草防除效果試驗,以期篩選出防效優(yōu)良的機插水稻田雜草防除方案,為上海地區(qū)機插水稻田雜草防除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設在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長興村進行。試驗田土壤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為蠶豆綠肥。供試水稻品種為“花優(yōu)14”,于2017年6月7日機插種植。試驗田雜草有稗草、千金子、水莧菜、鴨舌草及少量異型莎草等,田間草相分布均勻,主要以稗草為主。
供試藥劑為19%氟酮磺草胺懸浮劑[商品名“墾收”,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80%丙炔噁草酮可濕性粉劑[商品名“稻思達”,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69%芐嘧·苯噻酰可濕性粉劑(市售)、26%噁草酮乳油(市售)、53%芐嘧·苯噻??蓾裥苑蹌ㄊ惺郏?。
試驗共設5個處理,具體試驗方案見表1,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每小區(qū)面積為100 m2;小區(qū)間單排單灌。試驗前后和試驗期間未使用其他藥劑防除雜草,以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
表1 不同除草劑防除方案的用藥設計
試驗期間,6月2日多云轉晴,平均溫度23.5℃,最高溫度27.2 ℃,最低溫度21.1 ℃,相對濕度66%,偏東風3~4級,藥后10 d有5次降雨,總降水量135.3 mm。6月14日多云,平均溫度21.7℃,最高溫度25.1 ℃,最低溫度19 ℃,相對濕度77%,東南風3~4級,藥后10 d有2次降雨,總降水量9.6 mm。
1.5.1 安全性調查
施藥后30 d內,目測觀察各用藥區(qū)的水稻生長是否正常。
1.5.2 藥效調查
施藥后10 d、30 d、45 d調查各處理的殘留雜草株數,每小區(qū)定5個點,每點調查0.25 m2,最后1次調查時加測雜草鮮重。株(鮮重)防效(%)=[對照區(qū)雜草株數(鮮重)-處理區(qū)雜草株數(鮮重)÷對照區(qū)雜草株數(鮮重)]×100。
1.5.3 數據分析
利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施藥后6 d,處理(1)和處理(2)的水稻有褪綠發(fā)黃癥狀,且處理(2)的水稻藥害癥狀比處理(1)發(fā)生嚴重,一周后藥害癥狀消失,水稻恢復正常生長;其他處理未見明顯異常。
由表2可知,施藥后10 d,處理(1)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均為100.00%,處理(2)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2.59%、100.00%、-150.00%、83.72%,處理(3)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77.78%、100.00%、-500.00%、58.14%;處理(4)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1.48%、100.00%、0、83.72%。施藥后10 d,4種除草劑防除方案對闊葉雜草的株防效均為100.00%;處理(1)對禾本科雜草的株防效優(yōu)于處理(3)和處理(4),差異分別達極顯著和顯著水平,處理(1)和處理(2)間對禾本科雜草的株防效無顯著差異。由于施藥后10 d空白對照區(qū)的莎草基數較少,故處理(2)和處理(3)對莎草的防效為負值。施藥后10 d,處理(1)的總草防效極顯著優(yōu)于處理(3),處理(2)和處理(4)的總草防效均顯著優(yōu)于處理(3)。
表2 施藥后10 d不同處理對機插稻田雜草的株防效比較
由表3可知,施藥后30 d,處理(1)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8.33%、95.92%、0、93.81%,處理(2)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1.67%、79.59%、100.00%、86.73%,處理(3)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0.00%、59.18%、0、73.45%,處理(4)對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莎草、總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0.00%、97.96%、75.00%、92.92%。施藥后30 d,處理(3)和處理(4)對禾本科雜草的株防效較施藥后10 d有明顯提升,且4種除草劑防除方案對禾本科草的株防效均在90%以上,且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處理(2)和處理(3)對闊葉雜草的株防效較施藥后10 d明顯下降,處理(1)和處理(4)對闊葉雜草的株防效極顯著優(yōu)于處理(2)和處理(3),處理(2)對闊葉雜草的株防效也極顯著優(yōu)于處理(3)。施藥后30 d,空白對照區(qū)的莎草基數仍較低,故4個藥劑處理方案對的莎草防效無顯著性差異。施藥后30 d,處理(1)、處理(2)和處理(4)的總草株防效均顯著優(yōu)于處理(3)。
表3 施藥后30 d不同處理對機插稻田雜草的株防效比較
由表4、表5可知,施藥后45 d,處理(1)的總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分別為97.86%和99.98%,處理(2)的總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分別為92.31%和99.61%,處理(3)的總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分別為86.75%和82.70%,處理(4)的總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分別為95.30%和90.76%。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施藥后45 d,處理(1)、處理(2)和處理(4)間的總草株防效差異不顯著,均在90%以上;處理(1)的總草株防效顯著優(yōu)于處理(3);處理(1)和處理(2)的總草鮮重防效均極顯著高于處理(3),且顯著高于處理(4)。
表4 施藥后45 d不同處理對機插稻田雜草的株防效比較
表5 施藥后45 d不同處理對機插稻田雜草的鮮重防效比較
氟酮磺草胺是一個新型除草劑品種,可有效防除稗草、雙穗雀稗、扁稈藨草、一年生莎草等,對丁香蓼、慈姑、醴腸、眼子菜、狼把草、水莎草等闊葉雜草和多年生莎草也有較好的抑制作用[1],結合丙炔噁草酮或芐嘧·苯噻酰施用,可擴大對闊葉雜草的防除草譜[2-4]。試驗結果表明, 4種除草劑防除方案中,19%氟酮磺草胺SC+80%丙炔噁草酮WP、19%氟酮磺草胺SC+53%芐嘧·苯噻酰WP和26%噁草酮EC+53%芐嘧·苯噻酰WP對機插稻田中稗草、千金子、闊葉雜草的防效均較好,總草防效優(yōu)異,持效期長,且操作簡便,施藥后45 d,這3種除草劑防除方案的總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在90%以上,明顯優(yōu)于69%芐嘧·苯噻酰WP單用。其中,雖然19%氟酮磺草胺SC+80%丙炔噁草酮WP、19%氟酮磺草胺SC+53%芐嘧·苯噻酰WP處理在施藥后7 d內水稻有輕微藥害癥狀出現,但很快便可恢復,不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因此,這3種除草劑防除方案可作為機插稻田雜草防除的推薦方案在機插水稻生產上推廣應用。
目前,上海地區(qū)機插稻田化學除草策略仍以芽前封閉為重點,以后期雜草莖葉處理為補充,根據不同種植方式和雜草發(fā)生情況選擇“二封一殺一補”或“一封一殺一補”的防控措施。常用的封閉除草劑有丙草胺、丁草胺、乙草胺、苯噻酰草胺、二氯喹啉酸等及各藥劑與芐嘧磺隆的復配劑,而新藥劑的加入及不同藥劑組合的輪換使用,能有效減緩雜草抗藥性的發(fā)展,延長藥劑的使用壽命,提高藥劑對雜草的防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