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瑤,陳坤豪,馬亞茹,梁鈞镅,雷建軍,陳長明,陳木溪*
(1.華南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2.廣東和利農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汕頭 515800;3.廣東和利農農業(yè)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汕頭 515800)
芥藍(Brassica alboglabraBailey)屬十字花科蕓薹屬1年生草本植物,是以嫩葉和花薹供食用的甘藍類蔬菜[1]。原產中國,是我國華南地區(qū)特產蔬菜之一,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南方地區(qū)是很受人們喜愛的家常菜,更是暢銷東南亞及港澳地區(qū)的出口菜[2]。芥藍肉質脆嫩清甜、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愛。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內地大中城市對粵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芥藍已成為許多地區(qū)引種推廣的蔬菜[3],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因此需選育出更多優(yōu)良品種。為培育出更具適應能力、產量更高、農藝性狀多樣化的芥藍,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本試驗通過比較鑒定新育成的22個芥藍雜交組合的主要經濟性狀,以選出綜合性狀表現優(yōu)良的雜交組合,為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提供參考。
親本材料均為自交系的芥藍雜交組合22個,分別為16*21、16*35、16*40、16*53、17*24、21*35、21*40、21*53、24*48、27*31、27*32、27*33、27*34、31*32、31*33、31*34、32*33、32*34、35*40、35*53、40*53、48*49。
試驗于2018年10月14日在華南農業(yè)大學啟林北菜地進行,共設22個雜交組合處理,隨機區(qū)組設計,并設3次重復。
2018年10 月14 日播種,11月25日移栽定植,小區(qū)面積2.2 m2,每小區(qū)約定植30株。株距為25 cm,行距為30~33 cm,對試驗植株進行常規(guī)田間管理。當小區(qū)內大部分植株主薹的高度與葉片高度相同、花蕾欲開而未開時,即“齊口花”時為采收適期。
一般芥藍品種優(yōu)質菜薹的標準是生長整齊,外觀一致,薹莖較粗嫩,節(jié)間較疏,薹葉細嫩且少[4]。主薹采收時保留4~5片基葉割取,利用其腋芽形成側薹[5]。每小區(qū)取生長正常的典型植株5株,對其主要經濟性狀進行觀察測量,包括主薹質量、薹凈質量、株高、株幅、薹高、薹粗、最大葉片葉幅、節(jié)數、薹色、花色。選出綜合性狀好,產量高的雜交組合。其中,主薹質量為單株芥藍割取主薹的質量,薹凈質量為主薹去除葉片后的質量,株高為地面到植株薹頂的距離,株幅為植株葉片開展的寬度,薹高為割取主薹的長度,薹粗為主薹最粗處的直徑,最大葉幅取植株最大葉片的葉長和葉寬。芥藍薹型分類說明:芥藍為華南地區(qū)特菜,現階段并沒有粗細薹型的明確劃分標準,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食用方法有所區(qū)別,一般人們食用粗薹型芥藍時不食用葉片,只留梗莖,而細薹型則保留葉片和主薹一同食用。薹色為綠色則屬綠薹型,薹色為紫、淡紫色則屬紅薹型品種。
對測量所得的數量性狀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進行數據分析并使用Duncan's法在顯著水平為α=0.05時進行多重比較。
不同芥藍雜交組合主要經濟性狀觀測結果見表1。雜交組合24*48、35*53、48*49和31*34的主薹質量居前4位,產量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其中24*48、48*49和35*53屬粗薹型雜交組合,31*34屬紅薹型雜交組合(表2)。雜交組合24*48的主薹質量為204.00 g,薹凈質量為68.50 g,薹高為29.80 cm,薹粗為22.70 mm,各項數值均最大,折合每667 m2產量達1 649.3 kg。48*49和35*53各經濟性狀表現稍次于24*48,但無顯著差異。24*48的主薹質量、薹凈質量以及薹粗顯著高于31*34。雖然雜交組合24*48在產量方面表現很好,但其缺點在于葉片太大且不直立、光澤度差、節(jié)間太長,不太符合市場需求;在粗薹型雜交組合中48*49(圖1A)、35*53(圖1B)的葉片相對較小,株型緊湊,折合每667 m2產量僅次于24*48,分別為1 321.9、1 491.7 kg,因此其綜合性狀表現更符合市場需求。雜交組合17*24、21*35、27*34、35*40、16*40、21*40、16*35的主薹較細,其薹粗與組合48*49差異顯著,屬于細薹型。在紅薹型雜交組合中,大部分組合主薹偏細,主薹質量較小,組合31*34(圖1C)薹高、薹粗優(yōu)勢明顯,產量最高,綜合表現最優(yōu)。此外,根據薹粗和薹高可以判斷,32*34、32*33、31*33和31*32表現為細長,16*21和16*53表現為短粗。
表1 不同芥藍雜交組合主要經濟性狀比較
各芥藍雜交組合農藝性狀觀測結果見表2。其中,24*48、48*49、35*53等粗薹型植株較高且株幅較大,株高分別為37.65、34.80、35.40 cm,株幅分別為39.20、40.05、40.60 cm;16*40、16*21、16*35、17*24植株較矮小,葉色深綠,其中細薹型組合16*40(圖1D)葉片褶皺較多,株型較緊湊,較符合當今市場主流芥藍品種的外觀標準。24*48、31*34、48*49、21*35葉片較大,葉長分別為24.40、25.40、22.55、22.10 cm,葉寬分別為19.70、17.70、17.10、17.35 cm;27*32、32*33葉片及展開度較小,株型緊湊;31*32、24*48、17*24節(jié)間較長,葉片數量少。品種27*31、27*32、27*33、27*34葉片較為窄長,呈卵形,其余品種葉片呈闊卵形或闊橢圓形。
圖1 雜交組合的葉片外觀表型
通過比較分析,供試的22個新育成的芥藍雜交組合中細薹型雜交組合16*40、粗薹型48*49和紅薹型31*34的主薹商品性狀綜合表現優(yōu)良,其植株生長整齊,菜薹收獲期相對集中。粗薹型組合24*48、48*49和35*53單株薹凈質量均在50 g以上,主薹產量居前3位,具有明顯的產量優(yōu)勢。其中24*48在產量上表現最為突出,折合每667 m2產量為1 649.3 kg;48*49和35*53次之,折合每667 m2產量分別為1 321.9、1 491.7 kg,無顯著差異,但組合24*48存在葉片過大、節(jié)間較長的問題。相比于大部分紅薹型雜交組合,組合31*34的產量最高,折合667 m2產量達1 165.0 kg,薹高、薹粗優(yōu)勢明顯,與其他紅薹型組合差異顯著,綜合表現最優(yōu)。細薹型雜交組合16*40相較粗薹型雜交組合雖無產量優(yōu)勢,但作為細薹型,其葉片小,株型緊湊,外觀商品性較好,符合消費者的喜好。
相比于本課題組以前試驗選出的細薹最優(yōu)組合17*25[6],本次試驗所選出的組合16*40,株型較緊湊,葉片較少、較小,葉色深綠,葉片褶皺較多,且植株生長整齊,外觀一致,收獲期相對集中。且本次試驗所選出的雜交組合包括細薹型、粗薹型、紅薹型,品種更具多樣性,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優(yōu)質選擇;因此綜合考慮,雜交組合16*40、31*34、35*53和48*49可能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是本次選出的綜合性狀較好的芥藍雜交組合。
本次選出的多個組合具有株型和外觀上的優(yōu)勢且具多樣性,更易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而之前所選的最優(yōu)組合17*25[6]在產量方面表現較好,分析2次選育品種的優(yōu)點和不足為之后的品種優(yōu)化提供了方向。芥藍主要經濟性狀比較分析是新品種選育的重要基礎工作,做好芥藍的選育工作對日后品種的優(yōu)化、產量品質的提高、經濟效益的增加、進一步的推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表2 不同芥藍雜交組合農藝性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