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
(西北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分校,陜西 西安 710000)
愛國主義是一種行為,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情感。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讓學生懂得家國一體的道理。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分析中,引導學生感受高尚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以此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意義重大。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jù),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溝通師生之間的主要橋梁。歷史教材中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稍加挖掘,即可作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比如說,在教學“輝煌的隋唐文化”時,筆者問學生道:“假如可以穿越時空,學生們最想回到哪個朝代?”開放性的問題,一下點燃了學生們的學習欲望。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喜歡鐵骨錚錚的漢朝,有的學生喜歡鼎足而立的三國,有的學生喜歡開放宏博的唐朝,有的學生喜歡氣象萬千的宋朝等等不一而足。在學生們的回答中,喜歡唐朝的學生人數(shù)最多。比如說,學生A回答到:“我最喜歡古詩詞,而古詩的最高峰在唐朝。大唐盛世,文化璀璨,十分讓人向往?!庇袑W生B回答到:“可以穿越時空,我想回到唐朝。李唐王朝大有胡人氣,社會開放度較高,國家經濟發(fā)達,武力強盛?!痹趯W生們的討論后,筆者向學生們介紹了輝煌的唐朝文化,如書法、繪畫、工藝、建筑、詩歌等等。筆者認為,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宣傳口號,尤其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從教材文本中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燦爛的文明,了解到我們民族智慧、勤勞、堅韌等美好品格。通過挖掘教材,讓學生有所悟,有所思,才能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教學中,“時間”、“空間”因素是客觀上阻礙學生學習歷史的兩大因素。歷史教學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年代久遠,滄海桑田,彼時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及人文環(huán)境,學生們已然不能“設身處地”的獲得全面性感受。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不多,很多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學生們沒有身臨其境。沒有代入感,因而感觸不深。比如說,教學“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zhàn)”時,匈奴冒頓單于控弦三十萬,圍高帝于白登,社稷和民族有累卵之危。然而,學生們無法想象當時緊張的局面,也體會不到匈奴馳突無垣,來去無蹤和對漢王朝造成的巨大威脅。為此,為了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印象,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體”的功能效應,以視頻、圖片、動漫等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感受,給予學生直觀、具體的學習體驗。在教學“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筆者應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們播放了一些檔案記錄資料。侵華日軍對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家園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等等,侵華日軍帶給我們民族的傷害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檔案視頻顯示:一個日軍用刺刀殺害了一個中國嬰兒,將其尸體高高舉起,其同伴歡呼雀躍。學生們觀看視頻后義憤填膺,怒不可遏。筆者告訴學生:“同學們,和平來之不易。我們國家的歷史,尤其是近代史十分屈辱。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不變的國際準則。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自立自強,國家強大,我們才能更好的生活,千萬不能讓近代史重演。”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文明未曾斷絕的國家。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古老的東方大地,究其根源,是因為中華民族有無數(shù)杰出的優(yōu)秀兒女,有無數(shù)捐軀救國的仁人志士。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拓展課堂,通過舍身取義的歷史故事激勵學生,通過民族英雄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具體的故事和人物,直擊學生心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比如說,教學“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時,筆者向學生們講述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鄭成功厲兵秣馬,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的人格魅力,甚至感染到他的對手康熙皇帝。在鄭成功去世后,康熙皇帝親題挽聯(lián):“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痹诮方虒W中,保家衛(wèi)國,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權益的事跡不勝枚舉。比如說,鴉片戰(zhàn)爭中,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臨前線。在火器火力與英軍相距懸殊,且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依舊死戰(zhàn)不退,直至最后戰(zhàn)死沙場。正是有林則徐、左宗棠、馮子材、劉銘傳、鄧世昌、楊靖宇、張自忠、佟麟閣、戴安瀾、左權、趙登禹等等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正是因為有這些民族的脊梁,我們民族才不能被征服,我們的文化才不能被同化,我們的國家才能欣欣向榮的發(fā)展。
修齊治平是古代中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愛國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品格。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肩負起育人的偉大使命。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挖掘教材,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善于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工作,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習印象。拓展和延伸歷史課堂,結合教學主題為學生講述愛國的歷史故事,通過民族英雄的人格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學習民族英雄,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