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艷
動機是促使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原因,適宜的動機有利于個體基于心理的預期目標,不斷提升自身心中的內(nèi)驅(qū)力,繼而更加高效地學習。因此,在美術審美教育中,教育者要重視學習者審美動機的培養(yǎng),積極為其營造良好的審美氛圍,以促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審美活動。
比如,在學習《風來了》時,如果教育者只通過具體的畫作讓學習者想象,或者直接將所展示畫作包含的知識以及審美價值呈現(xiàn)給學習者,那么他們的審美學習將極有可能失去生機,繼而陷入停滯狀態(tài)。
但是,如果教育者讓學習者以“風之探索者”的角色去感受風的形態(tài)、學習與風有關的知識,則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美學意識,激活學習者的審美動機。
具體來說,教育者可這樣去做:首先,可組織一個“尋找風的痕跡”活動,帶領學習者走到戶外,為學習者充分感受風、欣賞風提供平臺。通過參與這一活動,學習者可以注意到很多風的意象,如草叢、樹枝隨風顫動,國旗迎風飄揚,頭發(fā)迎風飛起等?;诖?,教育者可為學習者布置一個作業(yè),讓學習者通過畫作對風進行表現(xiàn),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深化學習者對風形象的認識,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者的審美素養(yǎng),幫助學習者積累審美經(jīng)驗。
審美是理解、情感、想象以及感知等多種因素的結(jié)合體,其核心屬性之一是直觀感受性。不過,這并不代表個體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判斷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實際上,所謂的直觀感受其實是審美主體在瞬間建立的自我意識中的形象美體與審美客體間的聯(lián)系,而審美主體要想瞬間建立這種聯(lián)系,必須以相對充裕的審美經(jīng)驗作為支撐。如,審美對象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性、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判定、審美對象是否具備現(xiàn)實存在性等等。
美術教育者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意識,就必須重視其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換言之,審美經(jīng)驗是一個人審美能力的重要構(gòu)成板塊。不過,教育者要想幫助學習者獲取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并不容易,因為對于個體來說,他們最初在美的認識上就像是一張白紙,但由于個體天賦的不同,其在審美經(jīng)驗的積累速度以及質(zhì)量上是不一樣的,因此,為了學習者均能基于美術審美教育獲得較好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教育者必須依托他們的先天條件,采用多元且行之有效方式對其進行引導。
一般來說,教育者依托學習者的生活實際為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會更能觸發(fā)其直接經(jīng)驗,從而能促使其更加積極、深入地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探究。
所以,在美術審美教育中,教育者可積極通過創(chuàng)設文化生活情境的方式去幫助學習者積累審美經(jīng)驗,從美學原理、功能價值、形成背景等多種維度引導學習者對審美對象進行鑒賞,繼而使其在一定的生活文化情境中獲得較好的審美體驗。
觀察、情感、想象以及感知是構(gòu)成審美的四大要素,沒有觀察的審美過程只能說是“偽審美”。教育者在美術審美教育中,應當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習者進行觀察,以此更進一步激活其審美動機,不斷幫助其豐富審美經(jīng)驗?;诖?,教育者還應不斷引導學習者從多種角度、利用多種方式對美術現(xiàn)象、美術作品以及美術景觀進行觀察與鑒賞,不斷提高學習者的審美水平與審美意識,增強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力。
比如,在引導學習者對漂亮的包裝紙進行鑒賞時,教育者可讓其自備覺得非常漂亮的包裝紙,并要求其介紹自己認為所帶包裝紙漂亮的理由。在學習者介紹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引導其從包裝紙的形狀、顏色、來源、功能等角度對包裝紙進行分析,如此,不僅可以促使學習者細致地對包裝紙進行觀察,同時還能漸次培養(yǎng)和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與能力。
審美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手段,同時也是人類改變世界的一大前提。從生命的角度去看,審美是人類最基本的意識活動之一,是人類感知生命、體驗生命的重要媒介。美術審美教育是促使學習者養(yǎng)成良好審美能力的主要陣地,能夠引導學習者更好地對各種視覺形象、美術形體等進行感知、解讀與評價,并基于此,使廣大美術學習者的審美能力與情趣獲得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