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9)
聲樂作為一門通過聲音傳達情感的藝術形式,也是一門綜合性、復雜性的藝術。[1]筆者認為演唱的兩大要素是“聲”與“情”,在聲樂演唱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訓練而獲得的良好的聲音狀態(tài)與音色就是我們所說的“聲”,良好的音色是每位聲樂學習者都渴望得到的,但往往過度追求完美音色的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卻無法抓住聽眾的耳朵,原因就在于演唱者忽略了“情”。如果說聲音是歌唱的軀體的話,那么情感就是歌唱的靈魂,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即便裝扮的再完美也是“行尸走肉”。聲樂所表達出的情感世界是無限的,情感也可以說是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與演唱的根本。[2]
歌唱藝術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用聲音來傳達自己豐富的情感體驗,從金鐵霖先生提出的“聲、情、字、味、表、養(yǎng)、象”民族聲樂演唱七字標準中可以看出,“聲”與“情”就是演唱中最關鍵的兩大因素,其中“聲”是指演唱者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發(fā)聲訓練得到的良好聲音狀態(tài),也是指科學的演唱方法。作為演唱的最基本的要素,演唱者只有將聲音訓練到位才能更好的解決演唱中的其他問題?!扒椤痹诟璩刂袃H次于“聲”,“情”是指演唱者在演唱作品中所要傳達的情感內涵,在演唱中,“聲”與“情”的關系可以理解為“以聲傳情、以情帶聲”,兩者為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演唱學習中演唱者往往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錯誤情況:第一種重聲不重情,對于一部分聲樂學習者來說,擁有一幅好嗓音是其演唱的先天優(yōu)勢,在初學聲樂時,學生判斷發(fā)聲狀態(tài)的標準就是音色,長此以往,學生演唱歌曲時往往更多的是考慮聲音,加上學習者私下討論彼此的學習進度時,更多的是側重于音色的變化、氣息的控制、共鳴的把握等,這也使得一些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重聲不重情,一頭扎在了關注聲音這個誤區(qū)中,完全不考慮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與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眾所周知,“歌唱”唱的就是“情”,情到深處才能感人至深,才能引發(fā)共鳴,古人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這就強調了演唱中情感表現(xiàn)的重要性,好的演唱必是有“聲”也有“情”的,例如尚德義創(chuàng)作的歌曲《七月的草原》,歌曲采用鮮明的維吾爾族音樂元素描寫了牧民安逸的放牧生活,又運用了大量寫實的自然景象,如“小蜜蜂采花”、“花蝴蝶起舞”、“小伙子賽馬”等描繪了夏日草原的迷人景象,這樣以來僅僅運用聲音來詮釋音樂是遠遠不夠的,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跳躍,演唱者通過優(yōu)美的音色結合自己對音樂情感的理解,通過眼神、肢體動作等對歌曲進行適度的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更好的表達對草原、對祖國的贊美之情。第二種夸大情感的表達,歌唱的情感表達是演唱者在了解歌曲情感、尊重聲樂作品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而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但是想要演唱好一首歌曲僅僅擁有充沛的情感卻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演唱者要有調控情感的能力,就例如筆者聽過的一場音樂會,演唱者演唱歌曲《黃河怨》時刻意夸大了情感的表達,為了塑造一位慘遭蹂躪的中國母親形象,在演唱時全程使用了大量的哭腔、淚流滿面,最后導致歌曲的完整性受到了影響,雖然觀眾受到演唱者情緒的影響致以掌聲,但是很多觀眾也很莫名其妙,表示沒明白演唱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只要研究過《黃河怨》這首歌曲的人都明白,這首歌曲不是塑造了軟弱可欺的中國婦人形象,而是為了展現(xiàn)悲劇中的“崇高感”,一位失去家園、失去丈夫、失去孩子的中國婦女,站在奔騰的黃河邊訴說自己的怨恨,最后投身黃河之中,作曲家希望通過這樣的音樂形象來激發(fā)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而這位演唱者恰恰沒有領略到歌曲中的內涵,一味地哭訴,導致歌曲的情感表述錯誤,這也是在情感表述時“度”的把握失控了,雖然很用心的演唱卻無法打動觀眾??梢娫谇楦邪盐丈希枰莩呃斫飧枨鷥群?,只有發(fā)自肺腑的情感,才能感動觀眾。
從以上可以看出,“聲”與“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演唱中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的,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到,聲音與情感都是為音樂形象塑造、音樂內容表達服務的,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進行適度的調節(jié),做到“以聲傳情,以情帶聲”才能達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通過筆者多年的聲樂教學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對于一些樂感、聲音條件較好的學生來說,布置一首新的聲樂作品,他們通過幾遍的聽、唱,就很容易把握到歌曲演唱的要點,他們演唱的歌曲能夠抓住聽眾的心,得到聽眾的認可。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演唱者來說,想要達到這樣的演唱境界卻并不容易,這需要演唱者協(xié)調演唱音色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更需要演唱者不斷地練習才能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
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先天條件與學習進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習者在演唱時會出現(xiàn)跑調、氣息不穩(wěn)、高音卡嗓等問題,如出現(xiàn)這種問題,在演唱訓練中仍一味地側重于情感的訓練,就會出現(xiàn)“聲音不夠,情感來湊”的負面效果。在聲樂學習的初級階段,學習者的側重點仍然是聲音的基本功訓練,掌握正確的發(fā)聲以及良好的演唱技能是演唱者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演唱者在演唱時充沛的情感表達,也需要扎實的演唱能力為基礎。轉而言之,演唱者在聲音的訓練上已經(jīng)達到一定的高度,卻仍一味的追求“音響效果”,就會出現(xiàn)“重聲輕情”的誤區(qū),這樣的演唱雖然在聲音上可能找不到一絲瑕疵,但在音樂與人物塑造上卻是極其失敗的,這樣的演唱磨滅了人物形象的獨特性以及歌曲情感的塑造,這樣就無法打動聽眾的心,這樣的演唱也就是失敗的,只有演唱者解決了演唱中的各種發(fā)聲問題、演唱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此基礎上,演唱者將真摯的情感融入歌曲演唱之中才能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境界。
情感表現(xiàn)有利于演唱者選擇合適的音色來向觀眾傳遞作品情感。[3]在演唱歌曲時,演唱者也需要考慮所演唱的歌曲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音色才能更貼合歌曲的情感與內容,這一點也是聲樂初學者容易忽略的地方,例如我們在演唱搖籃曲時,結合母親搖晃搖籃,輕輕吟唱歌曲哄孩子入睡的場景,那么在演唱時,采用洪亮或是華麗的音色就是不合適的,結合歌曲內容,演唱者生怕將熟睡的孩子吵醒,又滿懷深深憐愛,采用溫柔、甜美的音色,就更能符合歌曲的意境。演唱一首圓舞曲節(jié)奏的歌曲時,伴隨著歡樂、明快的音樂旋律,演唱者的音色應是明亮、輕巧、華麗的,就仿佛是年輕少女在翩翩起舞。同理,上文提到的《黃河怨》這首歌曲,在演唱前把握歌曲所要傳達的情感,為了突出歌曲主題“怨”的中心情感,演唱者全程就需要采用洪亮高亢的音色演唱,在演唱到“寶貝啊,你死得這樣慘”時,想象一下一位母親,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敵人殘忍殺害,卻又無力抵抗的痛苦與悲傷,情感全面的爆發(fā),就能更恰當?shù)牟捎谩翱耷弧钡某?,使聽眾們感同身受、淚流滿面,這樣的演唱才讓聽眾聽到心里去,產生“共鳴”的效果。
“藝術家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這句話總結得十分到位,所謂的文化修養(yǎng)就是演唱者通過自身不斷地學習積累的知識。“要表達作品的情感,只有好的演唱水平還不夠,好的演唱水平只能成為好的發(fā)聲機器,而不能把作品的內在情感表達出來。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只有文化功底深厚,才能從作品的深處去了解作品?!?/p>
當演唱具有地域色彩的聲樂作品時,需要演唱者提前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背景、文化、民俗等方面,當演唱外國的聲樂作品時,就需要演唱者了解作曲家的流派、人文歷史、歌劇內容及人物形象等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了解才能幫助演唱者更全面的把握歌曲內涵,成功塑造音樂形象。例如比才在歌劇《卡門》中塑造的卡門形象與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中塑造的圖蘭朵公主的形象對比,她們都是美麗的年輕女子形象,但是她們又具有各自鮮明的形象,前者熱情大膽、無所畏懼,后者美麗高貴、心思歹毒,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就需要從作曲家、歌劇情節(jié)、音樂旋律等方面著手,研究是什么造成了這些人物鮮明的對比,注重區(qū)分人物的性格與形象才能在歌曲演唱中成功塑造人物。
另外,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尤其是歌劇作品之前,如果對作品一無所知就盲目開始練習演唱,不能理解作品也就更無法達到藝術表演的境界了。演唱一首外國作品之前,演唱者不僅僅需要熟悉歌曲的語言,保證演唱語言的準確性,更要明確歌詞所要表達的內容,如果是一首歌劇選段,就要將選段回歸到歌劇的故事內容中,最大限度的了解選段的演唱背景,把握歌劇人物豐富的情感變化,在演唱中國的藝術歌曲時,需要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時的所思所想。例如趙元任創(chuàng)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這是很多聲樂學習者都會演唱的曲目,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練習,演唱者在演唱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反過來問學習者對作曲家、對聲樂作品的了解有多少,可能就不盡如人意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會要求學生在演唱前熟讀歌詞、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沒有做好這些前期工作的學生從歌詞字面大概了解到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歌曲,但在演唱時無從下手節(jié)奏難以把握,但是做好前期工作的學生深入了解到趙元任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明確歌詞中的“他”,指的并不僅僅是愛人、戀人,更是將“他”升華到作曲家對祖國真摯的思戀之情,掌握到以上的內容學生在演唱時就更能游刃有余的掌控聲音與情感的把握。
二度創(chuàng)作需要演唱者在具備以上三點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自己代入進歌曲之中,從而實現(xiàn)“聲情并茂”的演唱?!岸葎?chuàng)作”是最能反映演唱者修養(yǎng)、能力、氣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4]《樂府傳聲》的作者徐大椿就曾經(jīng)提到,演唱者在演唱時要多多揣摩人物的性格、形象,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去模仿,將聽眾帶領到歌曲的意境之中,從而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由此可見,在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想象力的發(fā)揮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演唱歌劇《傷逝》時,演唱者可以將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子君,在詠嘆調《一抹夕陽》中,想象自己終于擺脫了封建家庭,可以追求想要的愛情與生活的心情,第一句“一抹夕陽,映照窗欞,串串藤花,送來芳馨”,歌詞表面上描寫的是夏日的景象,但是我們通過想象可以塑造出子君望著窗外盛開的紫藤花與美麗的夕陽,等待著自己愛人歸來的形象,演唱的聲音溫柔、平和,突出子君嫻靜、優(yōu)雅的人物形象,在演唱到“破網(wǎng)的魚兒游向大海,出籠的鳥兒飛向云空”時,可以想象這里的“魚”和“鳥”就是自己,沖破了封建的枷鎖,終于獲得了自由的激動心情,那么在這里演唱者演唱情緒就不會太平靜,音色一定是明亮、通透的,心中對生活充滿希望的。通過這些想象,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就能夠把握住激動等待卻又忐忑不安的心境。
通過了解歌曲內涵,激發(fā)演唱者的情感,通過想象歌曲情境,可以催化進情感與演唱技法的融合,從而更全面的展現(xiàn)聲樂演唱的藝術魅力。
綜上所述,“聲”與“情”兩個元素在聲樂演唱中是同等重要的,想要將自己演唱的歌曲更加清晰明確的表達,不僅需要演唱者不斷加強聲樂技巧的練習,解決聲音處理方面的問題,更需要演唱者提升自身修養(yǎng)、把握歌曲演唱情感的基調,明確認識到歌唱技巧最終是為歌曲內容服務的,只有將“聲”與“情”正確的運用與融合,才能達到聲樂演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