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芝,鐘鈺琦,趙亞娟,王彬彬,趙茂紅
圍術期液體治療是圍術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下,準確監(jiān)測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并指導術中補液至關重要。根據(jù)Frank-Starling曲線[1],患者前負荷處于曲線上升支時,補充液體患者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SV)增加[2],即容量有反應[3]。保持最佳容量狀態(tài)是保護器官灌注和提供最佳氧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前提是準確評估和預測患者的容量反應性,然而以往的監(jiān)測手段并不能有效指導患者的液體管理。近年來,一種新的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指標每搏輸出量變異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已逐漸應用于臨床實踐,可以有效預測患者的容量反應性[4-5]。SVV是基于機械通氣下患者心肺交互作用產(chǎn)生的容量監(jiān)測指標,對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來說,機械通氣時可以引起患者心臟前后負荷的變化,從而引起患者SVV的規(guī)律性波動[6]。通常認為,SVV監(jiān)測患者容量反應性主要需要考慮機械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氣道壓力和胸腔內(nèi)壓力、心律失常、血管活性藥物等限制性因素[7-8],因此作為機械通氣的重要指標,潮氣量(tidal volume,VT)是影響SVV的重要因素[9]。已有研究表明,當VT〉8 ml/kg時,如果患者的SVV≥13%,患者處于血容量不足的狀態(tài)[10-12],但是對于常規(guī)VT下VT與SVV的關系尚缺乏確切結論,本研究通過改變機械通氣下VT數(shù)值及快速補液,探討患者機械通氣下VT對SVV的影響及不同VT下用SVV判斷患者容量反應性的準確性。
同行評議:
本研究在開放性胃腸道手術中,采用不同潮氣量(VT)觀察和研究了對每搏輸出量變異度(SVV)的變化,發(fā)現(xiàn)不同VT對患者的容量發(fā)生影響,即VT對SVV有影響。VT越大,測得的SVV數(shù)值越大,SVV診斷閾值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目前在臨床上,普遍認為SVV≥13%作為容量反應性的閾值,并給予容量治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VT=6~12 ml/kg時監(jiān)測SVV均可以判斷患者容量反應性。當VT=6 ml/kg時,SVV的容量反應性不敏感,當VT=8、10、12 ml/kg時測得的SVV更能準確判斷患者機械通氣狀態(tài)下的容量反應性;同時,不同VT時SVV臨界值不同,VT=6、8、10、12 ml/kg時SVV的臨界值分別對應為10%、13%、16%、19%。對目前13%閾值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論點,這是本研究的亮點與創(chuàng)新性,值得臨床上重視與參考。本研究條理清晰,分析透徹,闡述明確,所用的統(tǒng)計方法合理恰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如果能對更多的手術方法做進一步的容量觀察與研究,采集更大的樣本,也許能夠得到更好的研究結果與結論,為臨床容量治療提供更精確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濰坊市人民醫(yī)院擇期行開放性胃腸道手術的患者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50~65歲;體質(zhì)指數(shù)(BMI)18~25 kg/m2;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級或Ⅱ級;其中進行快速補液處理42例。排除標準:(1)ASA分級Ⅲ級及以上;(2)ASA分級Ⅱ級但合并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疾病;(3)Allen試驗陽性或橈動脈穿刺置管失敗者。本研究已獲濰坊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LL-2018-005),并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開放外周靜脈通路,常規(guī)監(jiān)測無創(chuàng)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行橈動脈穿刺置管監(jiān)測有創(chuàng)動脈壓,連接FloTrac/Vigileo系統(tǒng)監(jiān)測SVV及心排血指數(shù)(cardiac index,CI)。試驗結束前(快速補液時除外)以5 ml·kg-1·h-1的速度輸注復方乳酸鈉林格液。麻醉誘導:瑞芬太尼1.0 μg·kg-1·h-1微量泵泵入,1 min后順序注入丙泊酚1.5~2.0 mg/kg、羅庫溴銨0.6 mg/kg,3 min后可視喉鏡下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采用容量控制通氣模式,吸呼比1∶2,吸入氧濃度100%,調(diào)節(jié)呼吸頻率10~14次/min以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于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術中七氟醚〔維持最低肺泡有效濃度(MAC)0.75~0.85〕和瑞芬太尼(0.1~0.2 μg·kg-1·h-1)維持[13],根據(jù)手術需要調(diào)整麻醉深度。
1.3 觀察指標 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后[14-15],將患者VT依次調(diào)整至6、8、10、12 ml/kg,為保證SVV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每個VT均維持3 min,每30 s取一次數(shù)值,其間共可獲得6次SVV數(shù)值,取平均值,同時測量并記錄患者上述對應節(jié)點的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R)、CI等數(shù)值并取平均值,若患者VT為8 ml/kg時測得SVV〈13%,試驗終止。
若患者VT為8 ml/kg時測得SVV≥13%,30 min內(nèi)快速靜脈滴注羥乙基淀粉130/0.4氯化鈉注射液500 ml,再次測量并記錄個不同VT時的MAP、HR、SVV、CI,以快速補液前后ΔCI≥15%為容量有反應,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別計算4個不同VT時使用SVV判斷患者容量反應性的靈敏度和特異度[16-17],若數(shù)據(jù)記錄過程中出現(xiàn)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波動,或為保持循環(huán)穩(wěn)定使用升壓藥物,該病例棄用[7-8]。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 ±s)表示,快速補液前后均數(shù)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同VT時多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ΔCI≥15%為標準繪制SVV的ROC曲線。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快速補液前不同VT時MAP、HR、SVV比較 快速補液前4個不同VT時MAP、H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焖傺a液前4個不同VT時SVV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VT=8 ml/kg時SVV高于VT=6 ml/kg時,VT=10 ml/kg時SVV高于VT=6 ml/kg和VT=8 ml/kg時,VT=12 ml/kg時SVV高于VT=6 ml/kg、VT=8 ml/kg和VT=10 ml/kg時,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快速補液前后不同VT時MAP、HR、SVV比較快速補液前后不同VT時MAP、H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焖傺a液前后不同VT時SVV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診斷效能 以ΔCI≥15%為標準,VT=6 ml/kg時,SVV判斷容量反應性的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625,VT=8 ml/kg、VT=10 ml/kg、VT=12 ml/kg時,SVV判斷容量反應性的AUC為0.884、0.873、0.856,4個不同VT時SVV的診斷閾值分別為10%、13%、16%、19%(見表3、圖1)。
基于FloTrac/Vigileo系統(tǒng)監(jiān)測患者的SVV從而指導圍術期補液是目標導向液體治療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原理是機械通氣條件下患者的心肺交互作用,即機械通氣下,當患者吸氣時,正壓通氣引起患者胸腔內(nèi)壓增大。對左心而言,正壓通氣對肺血管的擠壓作用使更多血液回流入左心房,引起左心回心血量增多,患者左心前負荷增加,此時患者SV增大,呼氣時正壓通氣對患者心臟SV的作用則與以上相反[13]。VT可以通過影響患者機械通氣時的胸內(nèi)壓來影響患者的SVV。據(jù)此,本研究結果中SVV隨VT的增大而增大。
表1 快速補液前不同VT時MAP、HR、SVV比較(x±s,n=60)Table 1 Comparison of MAP,HR and SVV under different VT before rapid intravenous rehydration therapy
表2 快速補液前后不同VT時MAP、HR、SVV比較(x±s,n=42)Table 2 Comparison of MAP,HR and SVV under different VT before and after rapid intravenous rehydration therapy
表3 不同VT時SVV判斷容量反應性的ROC曲線結果Table 3 ROC curve analysis results of SVV under different V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ume responsiveness
圖1 以ΔCI≥15%為標準不同VT時SVV判斷容量反應性的ROC曲線Figure 1 Using ΔCI≥ 15% as an indicator,the ROC curve of SVV for determining capacity responsiveness under different tidal volumes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ΔCI≥15%時,患者血容量相對不足,而此時測得的SVV≥13%[10-12]。正壓通氣對患者心臟前后負荷的影響在血容量不足時尤為顯著,SV變化較大,而補充血容量后SV變化較小,引起患者SVV 減?。?8]。本研究比較了VT=6、8、10、12 ml/kg時快速補液前后SVV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4個不同VT時,與快速補液前相比,快速補液后患者SVV均減小。因此4個不同VT時均可用SVV監(jiān)測患者的容量反應性。
根據(jù)SUEHIRO等[19]的研究結果,如果在單個呼吸周期中胸腔內(nèi)壓力和跨肺壓力的變化很小,即使在低血容量條件下,正壓通氣也不會引起腔靜脈、肺動脈和主動脈瓣以及心臟的明顯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患者處于Frank-Starling曲線的上升期,也有可能得出患者對液體負荷沒有反應的結論。
本研究以ΔCI≥15%為標準繪制4個不同VT時SVV的ROC曲線,結果顯示,與VT=8、10、12 ml/kg相比,VT=6 ml/kg時使用SVV監(jiān)測患者容量反應性的準確性較差。同時,因為正壓通氣下不同VT引起的患者胸腔內(nèi)壓力的變化幅度不同,因此VT的變化會影響患者SV的變化幅度,從而影響患者SVV,因此,不同VT時SVV的診斷閾值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VT=6、8、10、12 ml/kg時SVV的診斷閾值分別為10%、13%、16%、19%。
綜上所述,VT對SVV有影響,VT越大,測得的SVV數(shù)值越大;VT=6~12 ml/kg時監(jiān)測SVV均可以判斷患者容量反應性;與VT=6 ml/kg相比,VT=8、10、12 ml/kg時測得的SVV更能準確判斷患者機械通氣狀態(tài)下的容量反應性;不同VT時SVV臨界值不同,VT=6、8、10、12 ml/kg時SVV的臨界值分別為10%、13%、16%、19%。
本研究有以下創(chuàng)新點:(1)本研究中設定了VT=6、8、10、12 ml/kg 4個不同VT,證明了以上4個不同VT時使用SVV監(jiān)測患者容量反應性的可行性,彌補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為使用SVV監(jiān)測患者容量狀態(tài)和容量反應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2)本研究中設定VT=6 ml/kg潮氣量組,為臨床中實施保護性肺通氣策略時使用SVV監(jiān)測患者容量反應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理論指導。
本研究不足:
中心靜脈壓是判斷患者容量狀態(tài)的常規(guī)監(jiān)測手段之一,但本研究并未對中心靜脈壓進行監(jiān)測,無法對中心靜脈壓與每搏輸出量變異度的關系進行研究。
作者貢獻:王偉芝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結果的分析與解釋,論文的修訂,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王偉芝、鐘鈺琦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趙亞娟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鐘鈺琦、王彬彬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趙亞娟、趙茂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鐘鈺琦撰寫論文。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