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孟楠 成都大學
約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巴洛克時期德國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創(chuàng)作了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整套《十二平均律》的誕生。這套《十二平均律》包含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復調音樂創(chuàng)作的巔峰,被世人稱作鋼琴音樂。
平均律是一種律制,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十二份,且彼此之間均勻相等,以便于轉調。巴赫創(chuàng)作的48首前奏曲與賦格,便嚴格地計算了每一個音之間的距離和關系,與其說《十二平均律》是一套鋼琴曲,不如說是一套經(jīng)過精密計算的數(shù)學題。前奏曲原本屬于整個樂曲的即興部分,并沒有確定的格式形態(tài),巴赫則賦予了前奏曲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
在《十二平均律》中,所有的旋律線條在音樂思維上都是橫向走勢,由三聲部或四聲部組成,各自都具有獨立性,復調音樂這種題材是建立在歐洲的和聲基礎之上,具有嚴密的邏輯和立體效果,所以《十二平均律》在音樂上的走向清晰且富有條理。
巴赫的復調作品,在速度上是最容易區(qū)分出來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速度相對緩慢,這也是決定風格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在巴洛克時期,現(xiàn)代鋼琴并沒有形成,而是由現(xiàn)代鋼琴的前身——古鋼琴(羽管鍵琴)來演奏復調作品,所以在現(xiàn)代演奏過程中,要考慮到樂器的不同特性來進行速度上面的一個控制。巴赫的一生都在為宮廷貴族演奏,其莊重、嚴肅、一絲不茍是作品的主要風格,但這樣的風格并不適用于像肖邦練習曲、貝多芬奏鳴曲這樣的速度風格,這與之后的浪漫主義、現(xiàn)代主義區(qū)別很大。在速度方面更是平穩(wěn)得如同小溪一般。
《十二平均律》是巴赫賦予哲理性的作品,像大海,寬廣而深邃;又像小溪一樣,平穩(wěn)而長流。在《十二平均律》中,所有的音樂線條都是平緩而無太多起伏的,音樂走向也不似李斯特、貝多芬那般,強弱明顯,要與命運對抗一般。巴赫的音樂高貴、莊重,每條旋律的進行就像是經(jīng)過精密的思考后的,所以在彈奏過程中,沒有必要摻雜太多的情緒、太多的對抗,就像是雨天在咖啡館喝一杯咖啡,聽著規(guī)律的雨聲。在演奏時也需要注意手指之間的配合,無須過多地考慮情緒或者巴赫想表達什么,巴赫留給世人更多的是對作品旋律的鏈接及和聲配合的走向。
尤其在巴赫的作品中,鮮少見到凸強或凸弱,很多漸強和減弱的表示也是不占篇幅的,很短地出現(xiàn)。著名的德國鋼琴家吉澤金說過:所有的巴赫作品的力度記號都要按比例降低一級,絕不要超過中強,因為當時的樂器與現(xiàn)在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強弱分明的彈奏方式是萬不可運用到巴赫的復調作品中的。
這足以說明巴赫在創(chuàng)作時考慮更多的是音樂的本身,而不是表現(xiàn)音樂的音響介質。
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授巴赫的作品時,都會強調盡量少去運用踏板,如果有的學生的手指鏈接做得不錯,甚至都會取消踏板的運用,僅依靠手指把旋律連接在一起。會有人覺得踏板在巴赫的作品中其實是極其不重要的??蓪嶋H上,它是極為重要且難以把握的。由于運用不好踏板而把巴赫作品演奏失敗的比比皆是。
所有學習過鋼琴的人都知道,踏板踩得多了,和聲就會一塌糊涂,聲音也會渾濁不堪;而踏板踩得少了,旋律很多連接不到一起,音色也會干巴巴的,毫無生氣。這樣兩個現(xiàn)象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所以,在運用踏板去彈奏《十二平均律》時,應極其小心,有時使用恰當,僅把旋律連接在一起就已經(jīng)足夠了。而當時巴赫創(chuàng)作《十二平均律》時使用的并非現(xiàn)代鋼琴,在音色、混響方面又會出現(xiàn)差異。在演奏中遇到難以連接的旋律可使用踏板進行連接,遇到需要延長的地方也可以使用踏板,但一定要極小心地去聽旋律,切不可因踏板而破壞了旋律。
復調作品之所以難,正是因為它是由兩條、三條甚至四條旋律線條組成,且每組線條都獨立存在,彼此之間不分輕重,橫向思維縝密,縱向連接也很清晰。所以,要彈好一首復調作品,光是要把各個聲部之間分清楚,彈連貫就很不容易。尤其需要注意,除高聲部旋律外,次聲部旋律的出現(xiàn),其他聲部也需要相對減弱一點,彼此才不會出現(xiàn)打架的情況。在《十二平均律》中,有三聲部的前奏曲與賦格,也有四聲部的。所以在聲部線條連接中需特別注意。
學習巴赫的復調作品是每個學習鋼琴的人必須要經(jīng)歷的過程,相較于貝多芬強烈的音樂撞擊以及肖邦音樂的波瀾壯闊,巴赫的音樂的確更像是一條潺潺的小溪,平緩卻又孕育著巨大的力量,生生不息。若說巴赫是將復調音樂推向高峰的人,那么《十二平均律》則是巴赫站在高峰創(chuàng)作出來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