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 王仁芳
近期固原博物館在原州區(qū)開城村征集到一方元代買地券(圖1、2),據(jù)原收藏者稱是其近年在村西山坡一帶所得。該買地券為灰白色砂巖質地,正方形,正面磨光,邊長50厘米、厚10厘米,背面未打磨,凹凸不平,有斜向釬鑿痕,沿下居中合書“合同”二字上半。正面豎行楷書陰刻券文,字面填朱砂,共18行,滿行18字,全文310字。除中部有兩字磨損破壞,其余字體清晰規(guī)整,整體品相及保存狀況較好。
錄文中用字繁、簡、俗、正一如原券,錄文標點為筆者所加。
1.維大元大德十年歲次丙午,七月巳己(應為“己巳”之誤)朔十四
2.日壬午,有開成縣南街住人江伯通伏焉。扵五
3.月初六日先妣沙彌尼葉善玉掩逝。今扵本縣
4.乾山之原,龜筮恊從,相地襲吉。巽方之水,來去
5.潮迎。謹用明錢九千九佰九十貫文,兼五彩信
6.幣金寶珠玉,買此墓地一段,南長一百二十五
7.步,北長一百二十五步,東闊一百二十五步,西
8.闊一百二十五步,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
9.雀,北至玄武。內方勾陳,分擘四域,丘承墓伯,封
10.部界畔,道路將軍,齊整阡陌,致使春秋百載,永
12.以牲牢酒飯,百味香新,共為信契,財?shù)叵嘟环?/p>
13.付。工匠修營安厝,已後永保休吉。知見人:太歲、
14.月建主。保人:今日直符。故氣邪精,不得干犯。先
15.有居者,永避他鄉(xiāng)。若違此約,地府主吏自當其
16.咎。助葬主內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
17.五方使者女青律令。
18.大德十年歲次丙午,七月十四日壬午吉時。
買地券,亦稱冥契、幽契,是漢代以來開始流行的墓葬明器,是親屬為死者購買陰宅的一種契約文書,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特征。它的內容主要包括死者的名諱、籍貫、生卒年月、買地區(qū)域、買地錢款、地界四至、見證人、保證人、禱語等。買地券唐代以后盛行,宋代《地理新書》與《塋原總錄》收載有當時買地券流行文本樣式,尤其以《地理新書》所載樣式為北方地區(qū)所常見[1]457。魯西奇先生《中國古代買地券研究》一書中收錄有國內已公布出土的元代買地券35方①[2]260-487。
該券文內容主要包括五部分:死者名諱及安厝地點,用錢若干與買地四至,墓地神祇以及對應侵占懲罰條款,立契過程以及知見人、保人的署名,相應的違約懲罰條款。從券文內容可知,該買地券為元代開成縣人江伯通為其去世母親葉善玉所立買地券,立券時間為元成宗大德十年七月己巳朔十四日,即西歷公元1306年8月23日,死者去世時間五月初六日,即西歷6月17日[3]152。死者葉善玉為沙彌尼,是一名受過沙彌十戒的佛教出家女子。墓地方位“乾山之原”,乾山即乾宮,指西北方位,巽方為東南方,“乾山巽向/水出巽方”為古代常見卜地風水吉語,表示該墳墓方位是坐西北向東南,枕山傍水堪稱大吉。開城村西北為六盤山香爐峰東麓坡地,其東南為清水河,基本與卦辭相符。“龜筮協(xié)從,相地襲吉”,也是唐宋以來買地券習見選擇風水寶地吉祥用語[4]?!褒旙邊f(xié)從”語出《尚書·大禹謨》篇:“鬼神其依,龜筮協(xié)從?!笨追f達疏:“鬼神其依我矣,龜筮復合從矣?!保?]96“恊”同“脅”?!俺薄币话銓懽鳌俺?,“巽方之水,來去朝迎”為元明時期買地券常見吉語,具有時代特征。[6]
買地所用銀錢物品數(shù)目、買地四至、宅地守護神祇、出具保人和見人、違約咒語、表達威脅及威懾的習語等均符合當時的習語格式。買地價格“謹用明錢九萬九千九佰九十貫文”,指陰界虛數(shù),為唐宋以來買地券上書寫墓地的價格時的慣用語,非實際花費。買地券常見用四神四至或與天干結合的四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分別是主管東、西、南、北、中各個方位的神煞,以此來表明土地的四至范圍,是當時買地券的固定內容。券文中提及的其他宅地守護神祇“丘承”、“墓伯”等身份均為掌管亡人靈魂的地下官吏,“道路將軍”是主管墓地的武將。買地券中請求神鬼護佑是常見的內容,恭請這些神鬼作為見證人來維護亡者的墓地,如有侵犯將會受到懲罰。“并令將軍亭長縛付河伯”,這里的“亭長”應指主管墓門的神煞,隋“大業(yè)六年陶智洪買地券”中有“魄門監(jiān)司、墓門亭長”,對此區(qū)分得很清楚[7]?!爸娙恕奔粗赣喠⑵跫s文書時的見證人,為西夏文書常見用語[8],開成縣距西夏故地不遠,語言書寫習慣為元代所沿用?!扒鸪小币话阕髑鹭獠孔鞣獠?,縛付亦作收付?!扒鹭┠共?、“將軍亭長”這些都是道教天師道里的神煞?!昂硬笔枪糯袊裨捴械狞S河水神?!疤珰q”是太歲神的簡稱,為道教值年神靈之一?!霸陆ㄖ鳌币嘤凶鳉q建主,為唐宋之際始出現(xiàn)于買地券中的道教神祇。“直符”本是漢代都府的值班官吏,“今日直符”借指上天當值神靈?!肮蕷庑熬痹诘澜讨兄父鞣N邪神。“急急如五方使者女青律令”,這是一句道教的咒語?!芭唷睘橹袊缙诘澜蹋ㄌ鞄煹溃┮晃恢匾裣桑仁堑澜檀笊竦膫鞣ㄊ拐?,又負責執(zhí)掌玄都中宮鬼律,因而具有強大的鎮(zhèn)伏萬鬼的威力,買地券、鎮(zhèn)墓文稱女青名字,正是借助于她的這種鎮(zhèn)鬼威力[9]。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固原博物館和原州區(qū)文物管理所先后在開城梁東山坡元代墓地征集到兩方買地券,資料已收錄入《固原開城墓地》考古發(fā)掘報告[10]183-185,一方為至大三年(1310)沈妙清墓買地券,另一方為延佑六年(1319)陳子玉墓買地券。這三方買地券時間前后相差不足20年,死者籍貫均為開成縣城內人氏。沈妙清墓買地券材質、形制與葉氏墓所出相仿,砂石質,長52厘米、寬46厘米,券文楷書,共20行,滿行17字,字面未填朱砂。陳子玉墓買地券灰陶方磚材質,形制較小,邊長38厘米,券文朱筆楷書,共17行,滿行19字。
三種券文與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元刻殘本《塋原總錄》卷三《祭神祇立壇法篇》中所載券文格式大致相似[11]。沈氏墓買地券稱葬地位置有“震山之原”、“坤方之水”等語,陳氏券文中用“擇此高原”帶過。八卦方位中震代表東方,西南為坤方,開城梁位于開城村東,西南方黑刺溝為清水河源頭,券文中對葬地方位的卦象差異實際是相對當時的開成縣而言的,如果元代開成縣就位于今開城村一帶,那么兩方券文中的對墓地方位的描述就是恰當?shù)摹j愂夏谷氖黾百I地區(qū)域稱“南北長二十步,東西闊一十七步三分五厘”,與四面均為一百二十步的常見堪輿地界相比局促不少。買地券實為一種厭勝文字,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葬儀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通過“買地”這一形式向地下神祇宣告亡人在陰間的居留權和居住地,并非真實的土地買賣。開城梁為元代開成縣居民叢葬地,墓葬分布密集,時代相對集中,按傳統(tǒng)寫法,必然侵犯先前亡人的墓地地界,因此這種墓地四至的縮水極可能是考慮到實際情況的一種妥協(xié)與折中。
沈氏墓券文末有“券立兩本”等語,“券立兩本,一本付后土,一本乞付墓中”,并稱合券后于券背書“合同”二字,這種表述是《地理新書》券文樣式所沒有的③,為元代刻本《塋原總錄》中增加內容,因此后書可以看作是對前書的增益與完善,開城所出三方買地券券文格式顯然大致遵從了《塋原總錄》所載樣式。
元代漢人有停喪不葬的習俗,據(jù)《元典章》載,閩中有停喪不葬,甚至經一二十年家中積累三四柩的情況[12]1070。出土買地券亦可證實,沈妙清逝后停喪二十余日,葉善玉去世后停喪兩個月,至元二十一年(1284)去世的志聰停喪近三個月[13],至元二十五年(1288)去世的蒲法先停喪時間更是長達五個月[14],甚至有元貞二年(1296)馮興為父祖兩代七人合葬安厝[15],停喪長達數(shù)十年之久。至元三十一年(1294)彌勒寺主持為亡于金大定二年(1162)的創(chuàng)寺之主改葬立契,距離其去世已達130 余年[16]。從傳世文獻看,這種習俗南方甚于北方,皇慶元年(1312)三月,中書省一份禁令稱:“江南風俗,但有親喪,故將尸棺經年暴露,不肯埋葬,合準禁止?!保?7]74雖然元廷對此習俗予以明令禁止,但似乎收效甚微。
這一喪葬習俗與當時喪葬禮儀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大致包括亡人歿后的復、斂、殯、訃、吊以及埋葬環(huán)節(jié)的卜葬、下葬、謝墓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禮記·王制》第五:“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保?8]379古人視死如生,尤為重視喪葬禮儀,其間各種繁文縟節(jié),拖延時日亦不可免。加之元代道教盛行,篤信堪輿,當時中原的百姓死后多按道教的儀式安排后事,迷信葬地風水,即所謂“按三才而定期,依星水而安厝”[19]。人死后不但“相地置宅”看風水卜葬地需要時間,而且下葬時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也要精心推算,以合“吉辰”,因而致使停喪、下葬時間一再延長。券文中還提及了大量道教神煞,并“以牲牢酒飯,百味香新”作為祭祀用品,立契過程充滿了宗教儀式感及神秘感。
元代對宗教采取寬容政策,對各種宗教兼收并蓄。古籍收錄及存世的元代開成碑刻銘記尚有10篇[20]260-275,多與宗教相關,內容涵蓋漢地傳統(tǒng)的儒釋道三教教義。道教全真教派在金代興起后,蒙元初期,因修行傳教于關中西部及隴山一帶的“七大真人”之一的丘處機受到成吉思汗接見而大盛,雖然在之后的佛道之爭中因辯論失敗而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元朝統(tǒng)治者并未因此對道教歧視、排斥或禁止,因而其在民間傳播與影響力依舊熾熱[21]。道教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的教義不但利于在普通百姓中的接受傳播,也必然影響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喪葬觀念,因此出現(xiàn)了出家僧尼按照道教儀軌舉行葬禮的現(xiàn)象③。以開城為中心的六盤山一帶在蒙元時期被統(tǒng)治者視為戰(zhàn)略要地而大力經營之,不但設置過路、府、州、縣四級行政管理體制,而且在開成設立安西王府,安置大量軍民屯田駐牧。大德十年(1306)八月開成路地震,“壞王宮及官民廬舍,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22]2556,可知當時開城地區(qū)一度經濟繁榮、人丁興旺的情況。大量的外來人口及各階層人群的匯聚,不同宗教信仰也得以流傳。事實上,喪葬用買地券之俗,并不為當時的士紳階層所采納,宋元之際的文人周密就指斥其為“村巫風俗,殊為可笑”[23]277,因此,這種源于道教,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喪葬習俗,僅作為一種民間信仰與喪葬儀軌,主要在平民階層流行。
據(jù)拉希德丁《史集》所述,安西王阿難答及其部眾后來皈依伊斯蘭教,在西安的王府等遺址出土的阿拉伯幻方,也被作為討論元代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從已發(fā)掘其他元代宮殿基址的情況看,開城安西王府遺址將來亦不排除此類遺物的出土。據(jù)夏鼐先生研究,在這些元代基址出土的阿拉伯幻方更可能為鎮(zhèn)宅厭勝之物,與伊斯蘭信仰無關[24]。王宗維先生亦對安西王信仰伊斯蘭教一說提出質疑,認為包括安西王在內的元代蒙古皇室階層主要信奉藏傳佛教[25]。2001年考古發(fā)掘的開城墓地亦未發(fā)現(xiàn)伊斯蘭信仰因素,發(fā)掘者否定其為穆斯林墓地,認為是當時漢人、蒙古人叢葬地[26]191。近年開城安西王府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釋文為“吉祥”的彩繪墻皮藏文題記[27],結合目前已出土的三方買地券提供的信息分析,至少當時佛教、道教在這一地區(qū)均有傳播及信眾。
注釋:
①事實上目前可見的元代買地券遠多于此,此前出土于開城墓地的兩方元代買地券該書亦未收錄。
②關于元代佛門弟子墓葬出土買地券,葉善玉墓買地券并非孤例,前文所舉志聰墓買地券、彌勒寺主持為先世庵主郭榮公買地券亦屬同種情況。
③目前所見《地理新書》主要據(jù)(臺北)“中央圖書館”所藏金明昌三年(1192)張謙刻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