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今中外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的一種審美的外化境界,是“社會審美意識和美的規(guī)律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而舞蹈美學是美學分支之一,其側(cè)重于從舞蹈的角度對其本體所具有的審美特征來進行理論分析,有別于繪畫、音樂、詩歌等其他藝術門類。云南臨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臨滄市西南部,是云南省29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和25個邊境縣之一,境內(nèi)有耿馬南汀河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浪滄江流域自然保護區(qū)等,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國境線長47.35公里,與緬甸山水相連,是臨滄乃至昆明通往緬甸仰光及印度洋緬甸海岸的皎漂港最便捷的陸上通道。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氣候?qū)倌蟻啛釒Ъ撅L氣候類型,海拔在450-3323米之間,常年平均氣溫為18.8℃,傣族人口為5.69萬人,占總?cè)丝诘?9.21%。耿馬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形式多姿多彩,極富明顯的地域特點和濃郁的傣族民族特色,是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和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作的,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融娛樂性、藝術性為一體,具有其鮮明的審美特征。
云南臨滄耿馬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富集的民族文化資源,是臨滄市典型的傣鄉(xiāng),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耿馬傣族舞蹈具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形式極富明顯的地域特點和濃郁的傣族民族特色,是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和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作的,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融娛樂性、藝術性為一體,具有多姿多彩的舞蹈特征。耿馬傣族舞蹈主要分為:集體舞、單人擬禽舞、雙人擬獸舞等,這些舞蹈具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舞蹈特征和基本語匯多是對自然環(huán)境中常見動物的模擬或是表達歡慶喜悅之情,集體舞有手巾舞、尚籠舞、象腳鼓舞、潑水舞等;單人擬禽舞有蝴蝶舞、孔雀舞;雙人擬獸舞有白象舞、馬鹿舞等。這些舞蹈是耿馬人引以為豪的特有民間舞種,融匯了豐富的舞蹈語匯,在傣族絢麗多彩的文藝百花園中,馥郁芬芳,永遠綻放,宛如一朵朵金色的緬桂。
耿馬傣族舞蹈的動作幅度較小,節(jié)奏宛如微風中的柳條,較為舒緩且連綿不斷,具有一種含蓄平穩(wěn)的韻律美,表現(xiàn)出傣族舞蹈獨特的安詳、舒緩的動律,是將多種優(yōu)美的舞姿線條融合在一起。傣族人們的生活淡然自得,生活環(huán)境猶如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當晚飯之后,大家都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分享一天勞作的成果與內(nèi)心的喜悅心情。舞蹈體現(xiàn)了傣族人們與舞蹈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傣族人們的心中的最愛。如:流傳在孟定一帶的蝴蝶舞是耿馬傣族特有的土司宮廷道具舞蹈,經(jīng)過文藝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和藝術加工,蝴蝶舞得以重現(xiàn)舞臺。每到春天,一群群五彩斑斕的蝴蝶在村寨旁、到路邊的鐵刀木枝頭上翩翩起舞,是亞熱帶壩區(qū)一道美麗的風景。而生于斯,長于斯的耿馬傣族人民對美具有深刻的感悟,并通過模擬蝴蝶翻飛的動作,創(chuàng)作了優(yōu)雅飄逸的蝴蝶舞,使其具備了獨特的審美藝術特征。另外,傣族人民將馬鹿舞成為“來朵”,是耿馬孟定地區(qū)特有的舞種,主要由兩人鉆進用竹條和彩色花布扎制的馬鹿架里跳。舞蹈動作剛健有力、步伐輕快、節(jié)奏明快。舞蹈時,演員的腿保持半蹲狀態(tài),重拍時,隨著節(jié)奏,身體向下沉呈一伸一曲狀,以雙膝的屈伸帶動身體左右的輕輕搖擺,以獨特的呼吸帶動整個身體的起伏;同時,腳配合鼓點向后踢,落地時輕巧而平穩(wěn),踢起時快速而有力,舞步或踏或跺,給人一種源源不斷、由內(nèi)而發(fā)的力量美。另外,這種節(jié)奏平穩(wěn)、綿延均勻的律動有的像白象漫步森林時的沉穩(wěn)步態(tài);有的像孔雀行走時的輕緩步態(tài),將它們?nèi)诤显谝黄鹁托纬闪藙屿o結(jié)合、舒緩相宜的韻律氛圍。
云南耿馬傣族舞蹈的動作看上去有一種玲瓏的線條之美,給人一種含蓄、柔美、婀娜的審美享受,其中最為典型、最能體現(xiàn)這種味道的就要數(shù)“一邊順”與“三道彎”的舞蹈動作,在云南耿馬傣族舞蹈中,“一順邊”與“三道彎”的舞姿造型是主要風格特征,是傣族舞蹈曲線美的最好例證,也是云南耿馬傣族舞的重要標志。“一順邊”的舞姿源于傣族地區(qū)的勞動生活環(huán)境,其主要特征就是在舞蹈時,順手和順腳一同出一側(cè)的動作規(guī)律。這與傣族人民生活環(huán)境分不開,在勞動時,傣族人民往往手與腳同出一側(cè),形成了“一順邊”的特點。這種舞蹈舞姿跟耿馬傣族的審美情趣有關,具有獨特的曲線美,能夠?qū)⑴躁幦帷趁牡奶刭|(zhì)充分展現(xiàn)出來。并且通過擺頭、扣肩、側(cè)腰、提跨等動作,手腳同出一側(cè),腰身扭向另一邊,頭自然擺向手腳一側(cè),反方向出跨,身體自然呈曲線狀態(tài),具有了一種曲線之美。并且耿馬傣族舞蹈中“一邊順”做起來更加柔美、細膩,肢體是舒展、柔和的,手臂如微風中的柳條、彎曲流淌的小溪,緩慢地送出,腳步同時柔韌地屈伸,整個身體看起來就像搖曳婆娑的花影一般曲折舒展,腰身扭動和跨步上體非常靈活。
而“三道彎”是耿馬傣族經(jīng)典的一種舞蹈動作,在舞蹈時,下肢保持半蹲,上身向一旁傾斜,頭和胸、腰和臀、胯和腿都呈現(xiàn)為反向“s”型,舞者的手臂、腿部呈現(xiàn)各自為小“三道彎”,整個軀體盡顯曲線美,婀娜曼妙,舞者身體各部分形成了不同的曲線。具體來說,“三道彎”呈現(xiàn)出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種曲線美,在一組動作的起點和終點,為了使整個軀體呈現(xiàn)為雕塑狀態(tài)的“S”型,舞者都會以靜止的“三道彎”做造型;而在中間的動態(tài)過程中,舞者以連續(xù)不斷、形式多樣的“三道彎”造型,頭、軀干、四肢沿著弧線不停地做動作,將人體流動的“S”早想完美串聯(lián)。如:通過對孔雀活動及動作的仔細觀察,傣族人民從古代對蛇鳥圖騰到傣族的孔雀崇拜,形成了傣族舞蹈的“三道彎”舞姿造型,并且已有千百年的歷史。而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一順邊”與“三道彎”又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xiàn)出傣族民族審美情趣。
云南耿馬傣族人民長期生活在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方式原始而古樸,遠離城市的喧囂。正是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傣族人民對孔雀、蛇、白象等各種珍奇動物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因此他們很多舞蹈動作都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捕捉素材,很多舞蹈展現(xiàn)了人們自然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模仿的是當?shù)刈畛R姷膭又参镄螒B(tài),使得傣族舞蹈不自覺地擁有了一種自然、原生態(tài)的意境之美。充分反映出了當?shù)刭|(zhì)樸的民風。舞者在舞蹈時不需要美輪美奐的舞臺布景,更不需要繪聲繪色的旁白講解,不需要復雜精致的道具,只依靠簡單的服飾和惟妙惟肖的肌體語言就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逼真的傣家醇美的畫面,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并且在眾多動物中,白象和孔雀是耿馬傣族人們最為重視的動物,他們將白象視為圣象,將孔雀視為神鳥,并作為了精神支柱,對孔雀和白象的喜愛程度就像自己的親人一般。并且他們通過孔雀舞和白象舞,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因此,孔雀和大象是傣族民族的象征,體現(xiàn)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是傣族人們的財富體現(xiàn),已經(jīng)設計到了生活的每個領域中。如:白象舞是耿馬特有的舞種,舞蹈動作有“原蹈步”“左右跳”“前后跳”“鼻走”等,舞蹈步伐穩(wěn)健、有力,屬于雙人擬獸舞,十分講究舞伴之間的默契配合。再如:在傣語中,孔雀舞被叫為“嘎諾詠”,是耿馬傣族民間重要的舞蹈之一,舞蹈動作包括出林、飛動、尋食、亮翅、飲水、嬉戲一系列表演程式,跳法分為下壩民間藝人跳法和下城民間藝人跳法。前者由一個少女穿孔雀架跳、節(jié)奏較快;后者是獨舞,動作弧度大。
云南耿馬傣族人傍水而居,人民愛水、祈水、以來水,對水有著深厚的感情,就連性格也像流水般細膩、柔軟。這一歲文化在耿馬傣族潑水舞中體現(xiàn)得非常充分,舞蹈表現(xiàn)形式含蓄、柔和,節(jié)奏韻律舒緩、平和,舞蹈造型靈巧、婀娜,給人一種東方美的藝術享受,獨具靈動、柔美的氣質(zhì)。如:動作輕柔嫵媚的勾踢步,舞者每走一步都要將緊裹于身上的筒裙輕輕撩起,就像平靜的小河中激起的一道道小小浪花,充分向人們展示了耿馬傣族舞蹈如水般的柔美氣質(zhì),細碎、輕快的腳步如浪花泛起一圈圈漣漪一般,給人置身于大自然的質(zhì)樸享受。藝術源于一定的生活實踐和文化背景,就耿馬傣族的民間舞蹈藝術來說,其表現(xiàn)和反映了耿馬傣族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表現(xiàn)出該民族的審美情趣、感情趨向,反映著耿馬傣族的文化心理。通過柔美、靈動的民間舞蹈氣質(zhì),可以窺見耿馬傣族博大深邃。剛?cè)岵?、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可以窺見傣族溫柔、細膩的民族性格。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耿馬傣族舞蹈是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具有各式多各樣豐富多彩的舞姿,是中華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耿馬傣族舞蹈美感和藝術價值體現(xiàn)在耿馬傣族的歷史、習俗、宗教等各個方面,舞姿豐富而優(yōu)美,是傣族人民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體現(xiàn),是傣族人民對民族精神的一種補充和豐富,是傣族人民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體現(xiàn)。它們包含著彼得藝術所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性和作用,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我們應保護這顆璀璨的明珠,重視耿馬傣族舞蹈的傳承和實踐。其具有兩方面的美學意義。一方面,耿馬傣族的先輩常以動物作為伙伴,如“孔雀舞”和“白象舞”等。耿馬傣族人民白象作為圣象,將孔雀作為神鳥,通過觀察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慣和動作,將動物與舞蹈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耿馬傣族舞蹈獨特的文化底蘊,升華了其舞蹈意境,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耿馬傣族舞蹈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大象漫步森林和緩、穩(wěn)健的一臺,還以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剛?cè)嵯酀?、動靜結(jié)合,體驗到了孔雀輕盈與柔美,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好評。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其舞蹈形象中存在的美學價值,才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才能從更高意義上發(fā)掘其獨有的美學內(nèi)涵和美學享受;另一方面,云南耿馬傣族舞蹈一般取材于自然界的一些事物,不僅讓人感受到了人體的動律情緒化,還通過強烈的人體動律情緒化,使人渲染在舞蹈情感之美的漩渦中無法自拔,感受到了舞蹈的韻律。舞蹈藝術家將舞蹈賦予極大的感染力,認同感舞蹈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影響人們對舞蹈的追求和熱愛,通過流暢的動作旋律,影響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跳舞的過程中,舞蹈者沉浸在舞蹈情感中,生動多彩的舞姿以其獨特的形式美、情趣美感染觀眾,將舞蹈賦予生命力。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文化的相互交融與影響,每個民族的文化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云南耿馬傣族舞蹈也不例外。在這種趨勢下,云南耿馬傣族舞蹈現(xiàn)代美學意義成了云南耿馬傣族與外來文化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前提,我們應保護這顆璀璨的明珠,重視耿馬傣族舞蹈的傳承和實踐,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成了云南耿馬傣族舞蹈藝術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