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的成詞及定格

    2019-12-14 22:06:54馮天瑜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4期
    關(guān)鍵詞:中華中華民族民族

    馮天瑜

    自古以來,在中國這片廣袤、豐腴的大地上生活勞作、彼此交會的各族人民,近百年來統(tǒng)稱“中華民族”。此一偏正結(jié)構(gòu)合成詞,在“民族”前冠以“中華”,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詞語。以下先分釋“民族”與“中華”這兩個歷史悠久的詞素,然后對“中華民族”的成詞及定格過程加以考究。

    一、“民族”乃古典漢字詞,并非日源詞

    民族,指依靠歷史、語言或種族聯(lián)系組成的穩(wěn)定的人群共同體。從時序劃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xiàn)代民族;從地域劃分,有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中華民族等等。一些語言學(xué)論著把“民族”歸入外來詞,或稱日源詞,這是有欠準確的判定。一則,中國古來即有表述此一概念的多種單字詞,如“民”“族”“種”“部”“類”等,也有“族類”“族部”“民群”“民人”“民種”等雙字詞;二則,作為漢字整詞的“民族”,成詞有千余年之久,且其內(nèi)涵與現(xiàn)代義“民族”方向大體一致。

    (一)釋“族”

    故“族”有“集合”義,“引申為聚眾,衍為具有相似屬性的人群集合,周代百家為一族。中國自古并不特別重視體質(zhì)人類學(xué)分野(膚色等身體狀貌),而注重族群文化心理的同一性”①馮天瑜:《“中國”“中華民族”語義的歷史生成》,《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6期?!蹲髠鳌贩Q“非我族類,其心必異”①楊伯峻編著:《左傳》(成公四年),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818頁。,認為族異則心異,強調(diào)共同心理是族群凝聚的要旨。

    (二)釋“民”

    (三)“民族”為日源詞之說,失之武斷

    近現(xiàn)代流行一種說法:中國本無“民族”一詞,此為外來語,被確指為“日源詞”,若干論著(包括工具書)皆作此議:明治時期日本學(xué)者將“民”與“族”組合成“民族”一詞,以對譯英語nation,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jīng)留日學(xué)生將這一術(shù)語傳入中國。故清末使用“民族”一詞的學(xué)人,多有游日經(jīng)歷,云云,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民族”乃日源詞的結(jié)論。

    第一,如前所述,組成“民族”的基本詞素“民”與“族”是常用古典漢字,古漢語的“族”指“族類”;“民”指“眾萌”,即廣大庶眾,兩字已具備“民族”的基本內(nèi)涵。

    第二,“民族”作為漢字整詞出現(xiàn),可見于千余年前《南齊書》所載南朝齊大臣顧歡(420—483)評議夷夏服飾習(xí)俗的言論:“今諸華士女,民族弗格,而露首編踞,濫用夷禮?!雹冢海┦捵语@:《南齊書》卷54,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934頁。這里的“民族”一詞,昭顯人群習(xí)俗風(fēng)尚差異,是從“夷夏之辨”講論“民族”的,已逼近后世通用的“民族”基旨。

    其三,在近代意義上使用“民族”一詞,也并非始于日本,早在19世紀初,入華西方新教傳教士便與中國士人合作譯創(chuàng)“民族”,如日耳曼人郭實臘(1803—1851)等編輯的中文期刊《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1833—1838)于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號載《約書亞降迦南國》,創(chuàng)“以色列民族”一語,此為漢字整詞“民族”在近代的較早出現(xiàn)。③愛漢者等編,黃時鑒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271頁。

    咸豐、同治、光緒間文士王韜(1828—1897)1874年著文,也使用“民族”一詞:

    夫我中國乃天下之至大之國也,幅員遼闊。民族殷繁,物產(chǎn)饒富,茍能一旦奮發(fā)自雄,其坐致富強,天下當(dāng)莫與頡頏。④(清)王韜:《洋務(wù)在用其所長》,《弢園文錄外編》卷3,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3頁。

    王韜作此文,遠在他訪日之前二十年,顯然是他自創(chuàng)或獨立使用的。

    上述兩例均在日本以“民族”翻譯西語并傳入中國之前。諸例皆為稱“民族”為“日源詞”的反證。不過上例屬于零星個案,應(yīng)當(dāng)指出:19世紀中葉,“民族”一詞在中國并未流通。

    (四)自清末始,“民族”一詞廣泛使用

    時至19世紀末葉,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勃興,中國自創(chuàng)的“民族”一詞漸被便用,加之日本對譯西語的“民族”一詞,于清末傳入中國,迅速普及開來,如1895年第二號《強學(xué)報》、1896年《時務(wù)報》皆有“民族”用例。1898年6月,康有為給光緒皇帝上《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揭》,有“民族之治”一語。1900年章太炎《序種姓》有“自《帝系》《世本》,推跡民族”①章炳麟著,徐復(fù)注:《訄書·序種姓上第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45頁。的論說。此后,梁啟超《東籍月旦》(1902)有“東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變遷”和“民族競爭”等短語。吳汝綸(1840—1903)《東游叢錄》(1902)也用“民族”一詞。梁啟超1903年介紹德國政治學(xué)家伯倫知理(今譯J.K.布倫奇利)的民族學(xué)說,使近代民族概念得以流傳。梁氏強調(diào):

    今日吾中國最急者……民族建國問題而已。②梁啟超:《新民說·論自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氏提出“民族建國”任務(wù),其內(nèi)容有“完備政府”“謀公益”“御他族”等,已包含近代民族國家諸義項。梁氏當(dāng)時高揚民族主義旗幟:

    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③梁啟超:《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飲冰室文集類編》上,東京:帝國印刷株式會社,1904年,第426頁。

    民族主義者何,各地同種族同言語同習(xí)俗之人,相視如同胞,務(wù)獨立自治,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御他族是也。④梁啟超:《新民說》,《飲冰室文集類編》上,東京:帝國印刷株式會社,1904年,第104頁。

    多民族的中國較之單一民族的日本,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的情況復(fù)雜得多。就清末而言,首先面臨滿族貴族對數(shù)量巨大的漢族的民族壓迫問題,孫中山1904年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便以此為癥結(jié)議論“民族”。1905年他在《民報發(fā)刊同》中將民族與民權(quán)、民生并稱三大主義,對“民族”和“民族主義”作系統(tǒng)闡發(fā),雖有“排滿”之議,卻有宏闊的視野,強調(diào)民族獨立和民族平等,從而達到近代民族主義高度。辛亥革命后,民族主義超越“排滿”,成為爭取全中國諸民族共同權(quán)益,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思想,舊式民族主義正式向近代民族主義過渡,“民族”一詞自此廣泛使用,成為常用漢字詞。

    二、釋“中華”

    “中華”是“中國”與“華夏”組成的復(fù)合詞之簡稱,其意可上溯至漢朝的“中國諸華”一語(意謂中國諸圣的的后代)⑤見(漢)高誘注《呂氏春秋·簡選》,上海:國學(xué)整理社,1935年,第80頁。。

    “中”字前已辨析,此不贅。

    華,榮也。從草從十。凡華之屬皆從華。

    “華”又作華夏之簡稱,《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此“華、夏”皆與“裔、夷”等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相對應(yīng)。

    華夏先民建國黃河中游,自認中央,且又文化發(fā)達,故稱“中華”。

    整詞“中華”誕生在華夷混融的魏晉南北朝,南朝宋人裴松之(372—451)注《三國志》,評析諸葛亮的抱負說:

    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①(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5,《蜀書·諸葛亮》,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912頁。

    這是較早出現(xiàn)的“中華”一詞,意近“中原”。其后,北齊魏收(507—572)撰《魏書》、唐代房玄齡(579—648)等撰《晉書》,也多有“中華”用例②《魏書·禮志》:“下迄魏晉,趙秦二燕,雖地處中華,德祚微淺。”《魏書·宕昌傳》:“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薄稌x書·劉喬傳》:“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皆以之與四周邊裔對稱。那時入主中原的游牧人也認同“中華”,《南齊書》載,漠北的柔然曾自號“皇芮”,宣稱以“光復(fù)中華”為己任。

    至唐代,“中華”成為常用詞,唐高宗永徽年間撰定的《唐律疏議》為其下定義: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xí)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③《唐律疏議》卷3《名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7年。

    此處所論“中華”,已淡化地理中心意義,而突出文化中心屬性。

    1367年,時為吳王的朱元璋(1328—1398)興兵討元,命徐達(1332—1385)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1330—1369)為副將軍,率甲士25 萬北伐,由后來譽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1310—1381)擬《喻中原檄》,文曰:

    驅(qū)逐胡虜,恢復(fù)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④見《明太祖洪武實錄》卷21,吳元年冬十月丙寅。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華僑社會中組建反清革命團體興中會,所擬《興中會章程》稱:

    是會之設(shè),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⑤《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頁。

    此為響徹環(huán)宇的“振興中華”口號第一次提出。

    1905年,孫中山等組建同盟會,公布《中國同盟會總章》,仿效朱元璋北伐檄文,成十六字政治綱領(lǐng):

    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⑥《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84頁。

    這種與“胡虜”(或“韃虜”)對稱的“中華”,指漢族及漢文化傳統(tǒng)。以后,“中華”更成為全體中國民族及其文化的稱號。

    三、“中華民族”一詞定格于清末民初

    由“民族”與“中華”組成的復(fù)合詞“中華民族”,出于晚清,曾與“中國民族”同位并用。這首創(chuàng)于梁啟超。梁氏1901年在《中國史敘論》中出現(xiàn)“中國民族”“四萬萬同胞”⑦梁啟超:《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合集》(1)《飲冰室文集》(6),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2頁。,指歷來生息于中國的諸族總稱。

    1902年在《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中,梁啟超多次將“我中華”與“國人”聯(lián)用,統(tǒng)觀上下文,是指在中國土地上的諸族之總稱。該文有如下句式: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蓋大地今日只有兩文明:一泰西文明,歐美是也;二泰東文明,中華是也。①梁啟超:《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合集》(1)《飲冰室文集》(6),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頁。

    這是在中國文化的連續(xù)一貫性上指認“中華”的,同文還出現(xiàn)“中華民族”用例:

    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為齊。②梁啟超:《論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合集》(1)《飲冰室文集》(6),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頁。

    這大概是首出之“中華民族”整詞。不過梁啟超該文并未對“中華民族”作具體詮釋,從語境分析,約指華夏—漢族。

    1903年梁氏作“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的區(qū)分,“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于國內(nèi)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nèi)本部屬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③梁啟超:《政治學(xué)大家伯作知理之學(xué)說》,《飲冰室文集類編》上,東京:帝國印刷株式會社,1904年。這里的“大民族”即指中華民族。

    1905年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把中國民族分為九系:華族、苗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吳越族、閩族、百粵族、百濮族,梁氏指出:

    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此文已經(jīng)逼近中華民族乃多元一體之大民族的論斷。

    孫中山等革命派早有“恢復(fù)中華”“振興中華”的呼喚,此間所說“中華”,指漢族,這與革命派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政治目標相關(guān)。而反對“排滿革命”的立憲派楊度(1875—1931),1907年在《中國新報》1—6 期連載《金鐵主義說》—文,從中國諸族文化聯(lián)系性,共同性出發(fā),論述“中華”和“中華民族”:

    中國自古有一文化較高、人數(shù)較多之民族在其國中,自命其國曰中國,自命其民族曰中華……則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tǒng)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可決之也。故欲知中華民族為何等民族,則于其民族命名之頃,而已含定義于其中。以西人學(xué)說擬之,實采合于文化說,而背于血統(tǒng)說。華為花之原字,以花為名,其以形容文化之美,而非以之狀態(tài)血統(tǒng)之奇。④劉晴波主編:《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4頁。

    此論揚棄民族的體質(zhì)人類學(xué)標準,而取文化人類學(xué)標準,超越膚色、形貌血統(tǒng)、種族屬性,從創(chuàng)造共同文化、形成類似心理這一關(guān)節(jié)點上闡明“中華民族”含義。楊度的“中華民族”說是符合學(xué)理的,從長時段看,也有益于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與發(fā)展,不過在排滿革命的當(dāng)年,此說不合時宜,起著維護清廷的作用。

    楊度文章發(fā)表后,章太炎1907年7月5日在《民報》15 號發(fā)表《中華民國解》與之辯論,認為“華”“夏”“漢”含義相通,將“中華民族”解為漢族,并揭露滿族對漢族的欺壓,鼓動排滿革命。

    辛亥革命以后,滿漢矛盾消解,孫中山等的民族主義重點,轉(zhuǎn)為中國各民族諧和團結(jié),以爭取國際上的平等權(quán)利,倡言“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雹僦袊鐣茖W(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xué)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廣東省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頁。此即“五族共和”說。

    1912年3月19日黃興(1874—1916)、劉揆一(1878—1950)等發(fā)起組建“中華民國民族大同會”②黃興:《與劉揆一等發(fā)起組織中華民國民族大同會啟》,湖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編《黃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47-148頁。,孫中山盛贊該會“提攜五族共躋文明之域,使先賢大同世界之想象,實現(xiàn)于廿世紀,用意實屬可欽”③《臨時政府公報》第56號,1912年4月3日。。同年3月23日,黃興、劉揆一、黎元洪、蔡元培等將該會改稱“中華民族大同會”④黃興:《與劉揆一等致各都督等電》,湖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編《黃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49頁。,發(fā)起電文稱:

    民國初建,五族渙散,聯(lián)絡(luò)感情,化除畛域,共謀統(tǒng)一,同護國權(quán),當(dāng)務(wù)為急,無逾于此日……凡我同胞,何忍歧視?用特發(fā)起中華民族大同會。⑤黃興:《與劉揆一等致各都督等電》,湖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編《黃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49頁。

    黃興被舉為總理,劉揆一為協(xié)理,有滿族、蒙古族人士等參與發(fā)起。該會成立消息,在《民立報》《申報》等重要報刊登載,影響波及海內(nèi)外。中華民族大同會是以“中華民族”之名建立的第一個社團組織。此后,多人著文闡發(fā)“中華民族”的內(nèi)涵及外延。

    1912年底,東、西蒙古王公會議決議:“數(shù)百年來,漢蒙久為一家。我蒙同系中華民族,自宜一體出力,維持民國?!雹蕖段髅藭h始末記》,轉(zhuǎn)自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349頁。此乃少數(shù)民族自認中華民族一員的顯例。

    李大釗(1889—1927)1917年2月19日在《申寅》日刊發(fā)表《新中華民族主義》,主張對古老的中華民族“更生再造”,在中國諸族融合的基礎(chǔ)上形成“新中華民族”。

    孫中山1919年著《三民主義》,闡述新的民族主義:漢族“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孫氏晚年力主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一律平等。⑦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xué)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廣東省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18頁。

    總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含義逐步確定為中國諸族之總稱,對內(nèi)強調(diào)民族平等,對外力爭民族解放、國家獨立?,F(xiàn)在普遍在這一意義上使用“中華民族”一詞。

    近現(xiàn)代,逐步走出封閉狀態(tài)的國人,面對西東列強進逼的世界格局,民族國家觀念覺醒,這種觀念既受啟迪于世界新思潮,又深植于中國諸族在數(shù)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共同命運和近似文化心理,誠如梁啟超所說: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一員也。⑧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飲冰室合集》(6)《飲冰室專集》(11),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00頁。

    這也是從文化心理的認同上確定中華民族的。

    四、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自古居于中原的華夏—漢族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長期互動共存。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東北有烏桓、鮮卑、高句麗、室韋、契丹、女真等,北方有匈奴、烏孫、突厥、回紇、蒙古等,西南有氐羌、吐谷渾、吐蕃、西南夷,南方有武陵蠻、僚、瑤、苗、黎等。經(jīng)長期的民族融合、民族遷徙,形成中國境內(nèi)今之諸族,合為中華民族。”①馮天瑜:《“中國”“中華民族”語義的歷史生成》,《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6期。

    中華民族呈“多元一體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②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xué)院出版社,1989年,第1頁。。多元中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的多元,使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和現(xiàn)實格局色彩繽紛、生機勃勃,在多樣性中保持強勁的凝聚力。

    “今之中華民族是中國境內(nèi)56 個民族的總稱,其中漢族占總?cè)丝诘?4%,構(gòu)成中華民族的主體,多聚居于黃河、長江、珠江流域和松遼平原,使用漢藏語系的漢語,形意文字的漢字。其他民族多生活在東北、北、西北、西南地區(qū),分布區(qū)域占全國總面積的50%—60%,主要分屬漢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人口百萬以上的13 個:壯族、回族、維吾爾族、彝族、苗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布依族、朝鮮族、瑤族、侗族、白族;人口百萬以下、十萬以上的15 個: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土族、珞巴族、東鄉(xiāng)族;人口十萬以下、一萬以上的18個:景頗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鄂溫克族、門巴族、基諾族、德昂族;人口萬人以下的9 個: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雹垴T天瑜:《“中國”“中華民族”語義的歷史生成》,《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6期。

    “民族是歷史范疇,有其發(fā)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漢族由在夏、商、周三代形成的華夏族與周邊諸族融合而成,漢代以后漸稱“漢人”“漢族”,并繼續(xù)與諸族融合。其他諸族也是如此,如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壯族,是古代百越各支經(jīng)長期演化而來,史稱“西甌”“駱越”“烏滸”“僚”等,與漢族交流頻繁,后總稱“僮”,1965年改稱壯族。滿族的先世為東北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古族,10世紀改稱“女真”,17世紀定族名“滿洲”,簡稱滿族,入主中原前后,深受漢文化影響?!雹荞T天瑜:《“中國”“中華民族”語義的歷史生成》,《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6期。

    “中華民族”既有悠遠深邃的歷史淵源,又在近代民族國家競存的世界環(huán)境中得以正式鑄造,社會學(xué)家、民族學(xué)家費孝通(1910—2005)指出: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⑤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xué)院出版社,1989年,第36頁。

    時至近代,“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文化人類學(xué)(非體質(zhì)人類學(xué))概念,已然為生活在中國及散居世界各地的具有中華元素的諸族眾所共認、共用,成為一個具有強大概括力、凝聚力的稱號。

    猜你喜歡
    中華中華民族民族
    我們的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芷江| 临颍县| 孝感市| 双流县| 卢龙县| 绵竹市| 广灵县| 南开区| 汝州市| 大名县| 文登市| 溆浦县| 湾仔区| 海城市| 庆安县| 安龙县| 巴马| 景宁| 尼勒克县| 海兴县| 龙南县| 叙永县| 木兰县| 天台县| 武平县| 云霄县| 大庆市| 容城县| 阳曲县| 哈巴河县| 桂东县| 清水河县| 黎城县| 衡山县| 郧西县| 顺义区| 平果县| 磐安县| 甘泉县| 垦利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