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偉
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委黨校,黑龍江 蘿北 154200
自黨開展十八大工作以來,法治中國的建設理念越來越得到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大學生是我們國家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提高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有助于我們未來全面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其次對大學生而言,強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為大學生日后踏入社會專程法律態(tài)度鋪平了道路。在大學生剛出學校,步入社會時因為年輕沒有經驗,且存在缺乏立場等誘因,容易堅持不住立場,導致青少年犯罪問題頻發(fā),甚至有青少年做出觸碰法律紅線的違法行為。所以,提高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勢在必行。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培養(yǎng)工作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令人擔憂,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對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性不能感同身受
為此對青年大學生展開了問卷調查。在調查某高校學生時,在被問及“是否認為應該完善當下的法律法規(guī)來解決社會問題”,大部分被調查者選擇肯定回答;在被問及“愿意在業(yè)余生活中多了解一下法律知識嗎”,人數驟降到了1/3,大部分大學生認為法治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來說是一項重要內容,但不一定跟今后自己的學習生活有關系。只要專業(yè)人士學習得當就可以了,與普通人無關。對建設法治社會,不能感同身受。
(二)大學生法律知識運用能力不足
就調查而言,青年大學生對于法律了解多少的問題,所得到的回答:“只了解一點點”的反饋超過了85%。不過還是有一部分學生選擇了幾乎不了解法律,對一些應該知道的法律常識也不怎么明確?!皩Ψ芍R相當了解”的選項所選人數比例最低。整體來看多數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儲備不足,對法律知識也無從提及運用了。大多數青年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一旦真正發(fā)現問題,大學生很難把對法律知識的認識轉化成應用。再就是大學生主動愿意獲取法律知識的意愿不強,掌握到的法律知識更是有限,更無從談及對法律知識的應用了。
我國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認知薄弱和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背后的原因可以參考以下4個方面。
(一)社會因素
我國整體的法治環(huán)境雖然漸入佳境,但就目前而言,依然還是存在著個別亂象,加之網絡的普及,使得大學生對法律缺少基礎的信任,認為權力是凌駕于法律之上的。且傳統(tǒng)思想以人治為主,階級文化大于人人平等,以至于人們傾向權利意識,對法律意識就沒有那么親近了。同時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觀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只想貪圖享樂,不想承擔責任的扭曲觀念。道德和法律相輔相成,缺少了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作支撐,勢必會導致對法律的漠視淡然。另一方面而言,網絡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方式變廣,網絡信息大爆炸的亂象導致學生在接受信息時良莠不分,統(tǒng)一接受,使得大學生在違法犯罪面前失去判斷力,無法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二)教育因素
從學校教育來看。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國家全面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繼而高校也隨之進行改革。但因改革時間較短,傳統(tǒng)思想深入人心,所推行的教育體治中又存在著種種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大學生法律觀念的意識現狀。但高校是大學生成長的必經之地,高校理應承擔起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責任。但現在因為中國教育體治的缺陷,大多數高校依然重視專業(yè)課的教育,對法律意識的認知相對薄弱,為了提高學校業(yè)績,壓縮大學生的法律教導,忽視對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學校不重視,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暗號。在學校的默認下,學生對于法律教育也存在著一種消極作用。不僅學生不會主動去汲取法律知識,甚至在被動的接受法律教學時,還會產生抵抗心理。以至于學生最后法律意識薄弱,無法形成正確的法律認知。
從家庭教育來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但因傳統(tǒng)思想的家庭模式教育還是以儒家為主,家庭更重視道德,漠視規(guī)則的力量。以家庭為單位,如果父母的法治觀念不強,對社會的理性認知不夠,相應的所教導出來的子女的法治意識也不會太強。
(三)大學生本身的因素
一方面由于大學生尚且年輕,資歷較淺,還未形成正確的三觀。在學校的搖籃里,很多大學生的本性純潔,在面對很多不良主義時無法把持住誘惑,從而影響正確的三觀形成。長期的心理問題會造成三觀扭曲,沒有了正確的三觀,加之對法律意識的淡薄,很容易使人走上歪門邪道,嚴重導致大學生的犯罪行為。
另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教育體制所帶來的壓力,導致大學生只重視主流課程的學習,尤其大學生活中,忙碌于各種證件考試,無法抽調出精力投放至法律的學習,對法律知識的獲取毫不關心。且如果大學生本身所在的學校也是相同的想法,對法律的認知薄弱,忽視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正確培養(yǎng),默認大學生追求主流學習,放棄法律學習的行為,更對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十分不利。
增強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而是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精神世界培育的漫長過程。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情況下,高校要緊跟國家步伐,充分發(fā)揮高校的教學力量,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一)單獨設立大學生法治教育課程。我國黨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應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完善學科體系和課程內容,組織編寫全國統(tǒng)一的法律類核心教材,并納入法學考試的范疇。高校應將法律課程從思想政治課程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置法治課程,將法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組成教師隊伍專門進行教學,提高法治教育在大學學科內的教學地位,從學校源頭開始重視對法律的學習,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重視。法治教育不應只是曇花一現,而是應該貫穿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涯。高校應根據年齡專業(yè)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法律課程,與專業(yè)的課程配合,強化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
(二)營造大學生法治教育環(huán)境。首先國家應加強社會民主法治建設,推進法治社會全面建設,保證法律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可動搖,營造良好的法治社會氛圍,讓大學生切實看見法律的重要性,提升對建設法治社會的積極性,自愿主動去獲取法律知識。其次,學校應該完善各種校規(guī)校紀,在學校內部大力宣傳法律意識,增加具有法律特色的讀報欄,舉辦法律演講大賽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切實感受到法律。通過校園規(guī)則引入法律法規(guī),讓同學們對法律產生認同感。在貫徹落實校園規(guī)章治度的同時,要堅持人人平等,規(guī)則絕對的權威。
(三)搭建大學生法治教育實踐平臺。高??梢耘c社會各界相聯合,比如當地法院檢察院,給學生爭取可以旁聽實習的機會,為大學生提高法治教育搭建實踐平臺,豐富法律教育的多種形式。法律教育不僅是對法律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讓大學生切實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來。不僅僅是高校課堂引導學生獲取法律知識,還要在日常生活中開展一些普法活動。比如去法院實習,通過近距離觀察法律的實際應用,刺激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以期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學校內部還可以搭建模擬法庭,師生分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了解法律,學習法律,提高對法律觀念的認知。
高校青年大學生是建設未來法治社會的中堅力量,加強對高校青年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提高高校青年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有助于將來全面建成法治社會。學校作為大學生成長的必經之地,理應承擔起幫助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合理安排法治教學課程,豐富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在給學生安排相應的實習機會,促使學生將法律認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知法學法用法,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