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導致的環(huán)境改變正在野生動物中引發(fā)更多癌癥。
癌癥在人類中的發(fā)病率正在上升,這與人們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環(huán)境污染有關。人類活動同時也導致許多野生動物物種經歷飲食和棲息地的變化。
前不久,法國某癌癥研究中心在對多項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癌癥風險之間存在明確關聯(lián)。人類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導致其他動物體內誘發(fā)癌癥。
首先是污染。環(huán)境污染物通過多種機制破壞細胞生長,包括DNA損傷、免疫功能紊亂和激素平衡紊亂等。一項研究顯示,加拿大高度污染的圣勞倫斯河口處有27%的白鯨患有癌癥;另一項研究顯示,氯基殺蟲劑與加利福尼亞海獅的癌癥發(fā)病率增加有關;歷史上1986年切爾諾貝利災難中的放射性核污染與當地鳥類的腫瘤發(fā)病率增加有關。
其次,全球微塑料的日益增多也是野生動物癌癥增加的一個潛在嚴重威脅,其威脅程度不亞于農業(yè)殺蟲劑的危害。
來自人類的食物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人類通過給動物喂食,有意或無意中提供的一些廢棄食物可能有致癌風險,例如生長在變質廢棄食物上的霉菌毒素,或者食物中某些在陽光下會產生致癌毒素的抗生素殘留。此外,某些食物本身也有可能導致野生動物營養(yǎng)不足和免疫力降低,一些食物還有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所有這些都可能增加癌癥風險。
除了污染物和飲食之外,人類還可能通過光污染增加野生動物的癌癥患病率。夜間人造光可對野生動物的內分泌產生干擾。夜間人工照明有可能破壞睡眠調節(jié)和癌癥抑制的關鍵激素,導致人類癌癥風險增加。人工照明同樣會對野生動物產生類似影響,成為致癌因素之一。
最后,人類活動導致的動物棲息地變化會減少動物種群中的遺傳多樣性,從而增加癌癥易感性,例如,雪豹和袋鼠遺傳多樣性的減少降低了它們抵抗致癌病原體的能力;加利福尼亞海獅單一基因丟失與泌尿生殖道癌增加相關;某些狐和斑馬物種中的遺傳多樣性下降也隨后伴隨了這些物種癌癥患病率的上升。
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導致野生動物癌癥增加的影響目前被嚴重低估,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人類行為、癌癥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