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這個世界,只要有離開就會有告別。畢業(yè)了,告別學(xué)校;離職了,告別舊單位;去其他地方了,告別原來的城市。有些告別是暫別,有些告別卻是闊別,甚至永別。與之相似,告別的對象也是五花八門,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一個地方,有時則是一段感情。
因為告別對象和時間跨度不同,不同的人對于別離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有人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也有人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而依依惜別大抵是多數(shù)人分別時所共有的情緒。有人因為經(jīng)不得這種場面,所以寧可躲在角落里偷偷看著或是將深情藏在心中,也不愿意當(dāng)面送別。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曾在文章里寫道:“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fēng)多大雨,我去接你?!?/p>
所有的告別里,人們最不經(jīng)意的大概就是放學(xué)后、下班后的再見吧,同學(xué)或是同事,大家揮揮手,口中說著“明天見”,臉上帶著微笑——不悲傷,是因為相見有日;所有的告別里,最敷衍的可能是聚會散場之后的告別,每個人都說著“回頭再見”“改日再聚”“下次再聊”之類的話,但是誰也不知道下次是何次,改日又是何日,聽起來倒更像是一種慣常的客套;所有的告別里,最傷人的無疑是不辭而別,因為都來不及說一聲“再見”就真的再也不見了,這是多么地感傷啊,難怪杜甫會發(fā)出“相逢難袞袞,告別莫匆匆”的感嘆。
尤其是那些遠(yuǎn)行的朋友,告別之后天涯遙隔,相見不知何日,送行的這一面有可能就是最后一面,因此我們的古人從很早以前開始便有餞行、贈別的傳統(tǒng)。而柳因為與留同音,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送別的畫面里,千百年來承載了許多朋友之間的情誼。無論是“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還是“留卻一枝河畔柳,明朝猶有遠(yuǎn)行人”,無論是長亭外、古道邊又或者是灞橋上,臨別通常都有贈言,折柳則是送別的一種儀式。
相較于團(tuán)聚,別離真的是太難了。團(tuán)聚時即便寒暄也是歡喜的,可到了別離時該說什么呢?大學(xué)畢業(yè)那年,站在離別的站臺,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同學(xué),最后自己也被人送走了。從此天南海北,各歸各處。雖然這些年也曾回過幾次學(xué)校,但是舊時的師友始終未曾見著。
別離后,相見何年是一個未知數(shù)。也許是明天,也許是明年,也許相見有日,也許遙遙無期,也許再也不見了。所以啊,如果有人同你說,他要離開,讓你去送送,那便去吧。因為誰也不知道災(zāi)難和明天哪個先到來,再傷感的場面總比最后一眼都來不及看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