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全,陳 澤,張 東
(1.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4; 2.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城市地鐵隧道施工穿越的區(qū)段往往是城市核心區(qū)域,盾構下穿既有建筑物會引發(fā)地表變形進而導致上層建筑物產(chǎn)生沉降,嚴重的將引發(fā)安全事故。當隧道盾構穿越巖溶區(qū)時,溶洞的存在將加劇盾構對地層的擾動,地層自穩(wěn)能力會更弱。尤其當上部有密集建筑群時,盾構在下穿或者側穿建筑群時將產(chǎn)生較大差異沉降,輕則導致建筑物傾斜或開裂,重則引起房屋倒塌。施工中,如何處理巖溶區(qū)不良地質條件下地層擾動較大的難題,控制地層及建筑物沉降,是盾構施工的難點[1]。
目前,國內外常用數(shù)值模擬法對盾構下穿建筑群進行研究[2-6]。胡建平等[7]利用ANSYS建立了5種工況19個模型,得出了盾構施工對離隧道中線25m外的建筑物影響較小這一結論;李結全等[8]采用MIDAS GTS分析了溶洞分別位于隧道底部、側面和頂部時,盾構施工和地面沉降的相互影響關系,建議處理在隧道結構外0.5倍直徑范圍內的溶洞,但均未考慮巖溶區(qū)存在時的情況。本文依托某工程為研究背景,利用有限元軟件PLAXIS 3D建立建筑物下方有無溶洞兩種情況下盾構下穿的數(shù)值模型,對比了兩種工況下盾構下穿對上層建筑的沉降影響及影響范圍。
某地鐵工程區(qū)間隧道總長1.737km,里程DK29+245—DK30+982采用土壓平衡盾構,直徑6m。其中DK29+695—DK29+755區(qū)段下穿某工程大樓,該區(qū)段區(qū)間結構覆土19.1~19.9m。工程大樓為4~5層框架結構建筑,地下1層為地下室,局部存在地下2層,建筑基礎形式為交叉梁基礎。工程大樓地上部分有土木系實驗室、材料系實驗室、高分子物理實驗室、無機材料物理化學實驗室、內燃機實驗室等,地下1層為車庫及道路實驗室加速加載環(huán)道試驗場,地下2層為設備層、循環(huán)水池和疲勞實驗室。區(qū)間隧道外輪廓至地下1層基礎底部最小豎向凈距約14.6m,距離地下2層基礎底部最小豎向凈距約11.2m,隧道與工程大樓的相對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隧道與工程大樓相對位置
該工程大樓建筑物呈“口”字形,建筑物為交叉梁基礎,沿東西方向跨度大,隧道擬在正下方穿過工程大樓,該區(qū)段地質條件復雜,所處地層為泥灰?guī)r,具備巖溶發(fā)育條件。鉆孔探測結果顯示,建筑物周邊存在巖溶發(fā)育,巖溶形態(tài)以溶洞為主,溶洞高度0.8~5.6m,頂板厚度最小僅0.5m,無充填或充填黏性土與細砂。盾構掘進易發(fā)生突水而導致地面沉陷,危及上覆建筑群。
該段地下水按賦存方式主要分為第四系上層滯水、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水。其中基巖裂隙以風化節(jié)理裂隙和原生張裂隙為主,裂隙多呈張開狀態(tài),表現(xiàn)為鉆探時漏水嚴重,部分被泥質填充,因此地下水在基巖中的賦存量較大,徑流條件較好,透水性較強。尤其在不整合接觸帶附近巖體較破碎,地下水豐富。本工點巖土工程勘察在勘察區(qū)內2個水文地質試驗鉆孔中進行了抽(壓)水試驗,試驗結果顯示滲透系數(shù)K=0.30~0.35m/d,說明基巖裂隙發(fā)育。碳酸鹽巖類溶洞根據(jù)勘察情況,其充填物以弱透水性的黏性土為主,富水性差,連通性差,一般具弱透水性。因此,場區(qū)內的巖溶水發(fā)育,水量較小,略具承壓性。場地巖溶水與上覆的潛水層有直接的水力聯(lián)系,故巖溶水的水位可按潛水位考慮,但因其各向異性,不排除較大涌水量的可能??辈鞎r測得鉆孔中基巖裂隙水穩(wěn)定水位埋深為0.000~9.600m,水位標高為27.410~39.580m;碳酸鹽巖類巖溶裂隙水穩(wěn)定水位埋深為1.500~13.400m,水位標高為36.110~40.730m。地下水位變化主要受氣候影響,每年4~9月份為雨季,大氣降水豐沛,是地下水的補給期,其水位明顯上升,而10月至次年3月為地下水的消耗期,地下水位隨之下降,年變化幅度2.00~4.00m,同時在地表水道附近地下水亦會隨湘江水位漲落而起伏變化。
為明確盾構下穿工程大樓的影響程度,采用有限元軟件對盾構掘進過程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巖溶區(qū)盾構隧道下穿既有框架結構時對建筑物沉降的影響。最后結合現(xiàn)場實測數(shù)據(jù)分析巖溶區(qū)盾構掘進時上方建筑的變形響應并評估盾構掘進對其影響。
盾構機外殼材料在PLAXIS3D中用shell單元模擬,相關參數(shù)取值如表1所示。隧道襯砌用實體單元模擬,根據(jù)參考文獻[9],[10]所述,采用修正慣用法考慮管片接頭的影響,并結合工程經(jīng)驗取彎曲剛度有效率為0.8,襯砌管片混凝土相關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1 盾構機外殼參數(shù)
表2 隧道管片參數(shù)
擬用PLAXIS3D模擬隧道左右線開挖對周圍建筑的影響,下穿工程大樓時,隧道拱頂埋深10.7m。工程大樓采用實體單元模擬條形基礎,根據(jù)建筑物設計資料和相關規(guī)范確定上方建筑物荷載,將其以分布力形式施加在條形基礎上,如圖2所示。
圖2 模型示意(單位:m)
工程大樓的模型尺寸為150m×150m×50m,隧道左右線之間間隔15m,模型邊界離隧道軸線距離11.25D,在隧道影響范圍之外。盾構機離建筑物12m開始掘進,在對建筑物影響范圍之外開始模擬。由于工程大樓寬度達62m,如選擇每環(huán)掘進3m,則兩線穿越需要的計算步和計算量是十分巨大的,故選取每次掘進12m。左線掘進到96m,右線掘進到108m,最終盾尾距離監(jiān)測點15m,之后的掘進過程認為在對監(jiān)測點的影響范圍之外。假定在右線上方1.5m處存在溶洞,根據(jù)參考文獻[11],[12]所述,可將其簡化為圓柱體考慮,模型中采用弱化土體參數(shù)來考慮溶洞的影響。
研究中考慮盾構下穿工程大樓下方有溶洞和無溶洞兩種工況,一方面為了解盾構下穿對周圍建筑物的影響,另一方面為了解溶洞的存在對盾構下穿周圍建筑物的影響程度。對下穿工程大樓兩個算例的監(jiān)測斷面和監(jiān)測點布置如圖3所示。圖中,2—2′為建筑物沿東西方向對稱軸,圖3—3′為工程大樓前側過廊中心線。
圖3 計算模型監(jiān)測點布置
兩種工況下掘進完成時沉降等值線對比如圖4所示??梢钥闯觯軜嬜笥揖€都掘進完成時,兩種工況下地表最大沉降都發(fā)生在兩條隧道軸線和建筑物基礎的重疊處。其中,無溶洞時最大沉降達到8~10mm,而有溶洞的情況下最大沉降達到20~30mm。兩種工況都顯示,工程大樓中間空曠處的沉降比有建筑荷載處要小,同時橫向影響范圍未超過建筑物橫向范圍。
圖4 掘進完成時沉降等值線對比
監(jiān)測斷面2—2的沉降規(guī)律如圖5所示。在無溶洞條件下,沉降最大發(fā)生在隧道軸線正上方(左線-7.5m,右線+7.5m),沉降為6~7mm;兩線都穿越后,左右側地表都在距兩隧道中心線大概30m左右沉降開始減少到0mm,說明隧道開挖對地面建筑的影響范圍大概是60m。
圖5 監(jiān)測斷面2—2'沉降狀況
有溶洞的情況下,在隧道軸線正上方(左線-7.5m,右線+7.5m)沉降最大,且沉降可以達到15~20mm;兩線都穿越后,左右側地表都在距兩隧道中心線大概30m沉降開始減少到0mm,可知隧道開挖對地面建筑的影響范圍約為60m,同時沉降槽曲線呈“W”形。
監(jiān)測斷面3—3′的沉降規(guī)律如圖6所示。無溶洞條件下,在隧道軸線正上方(左線-7.5m,右線+7.5m)沉降最大;兩線都穿越后,相對上部沒荷載的2-2'空曠處,3-3'的沉降為8~9mm,增長了2.5mm,說明上部荷載對沉降有重要影響;左右側地表都在距兩隧道中心線30m左右沉降開始減少到0mm,說明隧道開挖對地面建筑的影響范圍大概是60m,同時沉降槽曲線呈“W”形。
圖6 監(jiān)測斷面3—3'沉降狀況
有溶洞的情況下,在隧道軸線正上方(左線-7.5m,右線+7.5m)沉降最大,且沉降可以達到25~30mm;兩線都穿越后,左右側地表都在距兩隧道中心線30m左右沉降開始減少到0mm,可知隧道開挖對地面建筑的影響范圍大概是60m。同時沉降槽曲線呈“W”形,形狀與無溶洞工況類似。
由有溶洞和無溶洞兩種工況下建筑物沉降的變化情況可知,兩種工況下的建筑物沉降值變化規(guī)律相似,但有溶洞時每個階段的沉降值都比無溶洞的情況下大2~3倍。
工程大樓屬于多層框架結構,根據(jù)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其房屋變形控制指標按沉降差≤0.002l(l為相鄰柱間距)和整體傾斜≤4‰控制。對于工程大樓,有限元模擬地基變形結果顯示,無溶洞情況下,最大沉降差為4mm<0.002l=12mm,在不考慮建筑物既有變形時,滿足規(guī)范要求;有溶洞情況下,最大沉降差為15mm>0.002l=12mm,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施工措施和安全管理方法,解決溶洞存在造成盾構施工引起的地表建筑物沉降過大問題,以期達到降低甚至消除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
本研究依托某地鐵隧道兩站區(qū)間下穿建筑物工程,結合數(shù)值模擬軟件分析巖溶區(qū)盾構掘進時上方建筑的變形響應,具體結論如下。
1)無溶洞時,從隧道開挖對建筑物有影響時始,至隧道遠離建筑物影響范圍止,任一階段地表沉降均保持在允許范圍內,建筑物最大沉降約為9mm,建筑物同時最大沉降差為4mm<0.002l=12mm,在不考慮建筑物既有變形時,滿足規(guī)范要求。
2)有溶洞時,溶洞存在使得隧道開挖加劇對地層擾動,施工過程建筑物沉降增大為無溶洞時的2~3倍,同時由于工程大樓中間部分為空曠地,隧道從正下方穿越時,不僅會造成左右不均勻沉降,同時也會造成前后差異沉降。房屋基礎最大沉降差為15mm>0.002l=12mm,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
3)兩種工況下的沉降槽曲線與溶洞的存在與否無關,大致呈現(xiàn)為“W”形,說明沉降槽曲線的形狀不受溶洞影響。同時,隧道開挖對建筑物沉降的影響范圍約為6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