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朋 張巖松(大連工業(yè)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如今人像類短視頻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短視頻少到以秒計數,多則到三五分鐘不等,精短的內容使它便于在社交媒體中實現快速分享,自從它出現便迅速的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像類短視頻是短視頻中的一門分類,它的出現與傳統(tǒng)人像攝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社會需求的推動,人像類短視頻相比傳統(tǒng)平面人像攝影獲得更多人的追捧。
相比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人像攝影,人像類短視頻顯得尤如新生兒般,人像類短視頻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人像攝影可以通過不同的影調富于畫面情感的訴說,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構圖對人物的肢體動作及人物形態(tài)進行豐富的表達,通過色彩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以不同的色調、色差搭配出高于生活的藝術效果。更可以通過創(chuàng)作者對光線運用,展現出人物的性格,人物所處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系,使觀者獲得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這些人像攝影的美學應用同樣可以實踐在短視頻中,更對人像類短視頻藝術進步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
人像類短視頻中的影調影響著畫面整體的感情與視覺感受。一般人像攝影中的影調分為高調、中調、低調、軟調、硬調這五種,高調給人的視覺審美感受更加輕快,有一種沐浴陽光的清爽感,是表達純潔、優(yōu)雅、清新的一種影調,由于畫面中亮部較多,陰暗面較少的原因,還會給人物賦予一種正義、正能量的性格。中調以灰色中等的調子為主,給觀者一種既不是很亮又不是很暗,既不輕快也不深沉的畫面情感。這種情感的影調往往會給人物加以平凡人的形象,更加適合講述平凡人的生活場面,接地氣的場景也更容易將觀者帶入作品世界。低調以濃烈的暗面為主,大量的暗色調子使整張畫面充滿深沉感,極少的亮面組合或者根本沒有亮面的影調充滿著神秘感,給人帶來一種深思,使觀者產生疑問好奇和猜想。柔調以柔美朦朧模糊的畫面氛圍為主要特點,這種特殊的朦朧效果多以柔光鏡或后期的手段進行修飾,極少使用高亮或低暗的畫面成分,給觀者一種溫馨的視覺感受,讓人產生一種美好的遐想,該影調也適合回憶、假想等鏡頭的表現,增加畫面藝術美感。硬調與柔調是對立關系,大多使用強烈的明暗對比,亮與暗強烈的對比下人物顯得剛毅,人物的形象也變得更加有沖擊力,往往會給觀眾帶來一種無形的氣場,在短視頻中對劇情發(fā)展中人物性格的變化有著非常大的塑造作用。
人像攝影美學中構圖對畫面影響重大。經過實踐拍攝以及理論分析研究,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景別給予人的視覺感受是不同的。當下最流行的豎屏短視頻相比傳統(tǒng)影視中的橫屏,實際上是不符合人類舒適視覺范圍的。人的舒適視覺范圍實際上是一個長寬比約為21∶9的長方形,而我們的手機是一個16∶9的長寬比例,在這樣的比例拍攝下,無疑也是給創(chuàng)作者帶來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相信拍攝過豎屏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者都知道,尤其是在人像類短視頻中,很難表現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場景之間的關系。另一個存在的問題就是無論如何進行構圖,人物頭頂的空間總是容易出現空洞的情況。其實這些問題還是存在解決辦法的,解決人物與場景的關系問題,可以通過推、拉、搖、移、跟的技術運用交代這些多個人物多種場景的關系。人物頭頂的空洞,實際上是一種構圖中常見的問題,只不過放在豎屏短視頻中顯得有些特殊,利用黃金分割點的規(guī)律,我們可以很快的找到畫面中的四個點,空洞的頭頂上方可利用道具填補一個點,這樣就可以達到視覺平衡了。
色彩作為畫面中最先觸動觀者的重要因素,觀眾可以通過對色彩的感知對人物的情感和性格進行初步判斷,由于人像類短視頻拘束于豎屏構圖中,色彩的表達難以在人物所處環(huán)境中進行豐富表現,所以人物服裝的色彩選擇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色彩給予人的視覺審美體驗是不同的,色彩的變化影響著觀者的心理變化。
著重從冷暖角度來說,冷色調的服裝及布景,更加適合表達一種平靜、理智的情感,濃郁的冷色調有時還可以展現出故事情節(jié)的悲涼性,給觀者帶來懸疑、恐懼、憂傷等審美體驗;相對于冷色調來說,暖色調的畫面給人帶來一種溫馨、和諧、歡快的氣氛,更加適合在喜劇、情感劇中使用,較為濃郁的暖色調還會給人帶來正義感、熱情感、喜悅感、收獲感等豐富的審美體驗。
光線的作用相對顯而易見的色彩,是用一種更加潛移默化的形式進入到觀者的視覺審美體驗中的。不同角度、不同光源的光線照射在人物及景物上所帶來的視覺審美體驗是不同的。先從角度說起,正面光線打光的人像五官全部清晰暴露在鏡頭下,但由于面部缺少相對陰影,所以會給觀者一種人物樸素沒有特點感受,這是一種很適合表達平凡人的光線。斜側光或倫勃朗光恰到好處的陰影修飾了五官的結構,會給人物顯露出一種剛毅、堅定、有信念的性格,所以人像攝影和影視用光中最常用的就是這種光。逆光通常下有兩種形態(tài),也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物性格。背景為中或亮色調的逆光人像,會給人物塑造出一種神圣、光輝、希望、憧憬的性格;背景為暗色調為主的逆光人像,常會給人物賦予一種陰暗、危險、反派的性格塑造,尤其是在使用硬光進行逆光拍攝時,是典型的反派角色常用光線。再說光源,光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人工光源和自然光。自然光包括太陽光、月光、星光、閃電、生物光源等自然光源。外景拍攝中最常用到主光源便是太陽光,太陽光又分為晴天、陰天、日出日落、黎明黃昏及特殊天氣下的不同光線,日出與日落的光線常用在敘述人物情感,晴天白日常用來交代人物事件發(fā)展,陰天的散射光更加適合敘述柔和、舒適的情節(jié),陰天曝光不足的特點也適合講述社會底層人物的形象。人工光源的大量使用常常是在棚拍或室內拍攝中使用,人工光源的使用講究的是要模仿的真實,但只是真實是遠遠不足夠的。使用藝術性的人工光源進行創(chuàng)作就要做到可以激發(fā)觀者的思想情感,能夠使觀者在視覺審美中達到與作品共鳴,所以人工光源的處理,要在達到真實的基礎上,再次將整體氛圍進行升華、渲染,從而能夠襯托、隱喻、揭露出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內心世界。
美學韻律常用來反映事物的協調和秩序感。在人像攝影中,攝影師常常會在畫面中使用一些元素來反映畫面的一種氛圍,這些元素可以是畫面中整齊的草木,也可以是大山大河,還可以是建筑樓房。再以特定的顏色,特定的道具展現出獨特的韻律風格。這些美學韻律在短視頻中一樣可以運用。人像類短視頻作品拍攝中所涵蓋的構圖、影調、色彩、光線、蒙太奇都可以組成韻律,而且這種美學韻律是可以千變萬化的。比如使用鮮艷的色彩、對比強烈的光線、時亮時暗的影調、快速切換的蒙太奇就可以組成一種急速、激情、熱血的韻律。而使用暗淡的色彩、柔和的光線、低調的影調、緩慢切換的蒙太奇就可以組成一種憂傷、悲涼、孤獨的韻律。當然,這僅僅是最簡單的兩種組合形式,在組成短視頻的各個鏡頭下,可以擁有著不同的韻律,這些單個鏡頭的韻律組合后又成為一個整體的韻律。韻律又是一種有著周期性特點的規(guī)律,在不斷地變化或重復,它是形式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藝術家或創(chuàng)作者通過創(chuàng)作韻律,使作品擁有輕重緩急、上下起伏的節(jié)奏,從而能給觀者抑揚頓挫般情感的帶入。
深究人像類攝影美學所研究的內容,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攝影藝術的審美特性和審美價值研究。既然稱之為攝影藝術,那么不可否認藝術是藝術家們通過對現實事物的審美判斷后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對美的表現。審美特性是藝術的中心屬性,正是擁有審美屬性,所以藝術才區(qū)別于其他事物。藝術的審美特性決定了它必然具有審美價值。
短視頻必然要遵從美學審美的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作,這是一個從發(fā)現美,再到感悟美,最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發(fā)現美是指對生活中事物的發(fā)現,有時僅僅是對生活中常態(tài)的事物的多角度發(fā)現;感悟美便是創(chuàng)作者通過這一獨特的角度或距離對該事物進行審視、思考、總結,這也是創(chuàng)作者視角的視覺審美;創(chuàng)造美是創(chuàng)作者對所審美結果的一種集中表現,通過藝術的方式進行再現,從而得到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結果。當藝術結果即藝術作品成型后,也可以說是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完成后,它便擁有了可以供觀者觀看的審美價值。
毋庸置疑的是短視頻這個“孩子”的確是太稚嫩了,但他出現的背景確是社會人文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美學最初的創(chuàng)作類型繪畫、音樂、雕塑等,到現如今攝影、電影、電視的大眾普及,凡是美學審美就無法離開社會人文,無法離開社會大眾。近些年來,社會大眾對人文文化的媒介需求逐步由文字、圖片、電視、電影中轉向到快速、簡便、利于傳播分享的短視頻中來。短視頻雖說稚氣未脫,但它已經成為這個年代最富有活力和傳播力的美學媒介,它真正將話語權和創(chuàng)作權交給了曾經只能以聽或看形式接觸人文文化的普通人手中。
短視頻時代的爆發(fā)不是偶然,這正是大眾對人文文化更高層次追求的必然結果。大量的用戶正逐漸轉變?yōu)樾碌膭?chuàng)作者,井噴式的爆發(fā)只是開端,雖然當下的短視頻作品存在美學審美參差不齊的問題,但隨著創(chuàng)作者不斷豐富自身對美學的研究和探討,也將會帶動整個社會美學認知提升。大眾審美的提高也將會為短視頻創(chuàng)作提出更高層次的人文需求,這也要求創(chuàng)作者們堅持不懈的研究下去。我相信,未來不久短視頻與美學的關系也將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正如繪畫美學、攝影美學、影視美學等學科相同,在人類美學史上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