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娜
[摘 要] 小學合唱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的能力。教師要使合唱教學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提高合唱能力,并且讓學生多欣賞優(yōu)秀的合唱作品,培養(yǎng)學生對合唱的興趣;通過加強發(fā)聲練習,讓學生進行對比與分析,掌握合唱的技巧。在小學合唱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表現(xiàn)力,還應要求學生養(yǎng)成與他人配合的習慣,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關鍵詞]? 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有效性
小學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是合唱教學,合唱教學能夠讓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得到提高,也能使小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然而,當下小學音樂合唱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課堂效果。
一、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對合唱教學的正確認知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合唱教學的價值和作用。合唱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zhì),合唱教學要求教師具備很高的專業(yè)水平。正因為合唱教學要求較高,導致不少小學音樂老師忽略合唱教學。此外,大部分小學音樂老師的理念還沒有改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自己也認為音樂是副科,覺得只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就可以,這就導致小學音樂合唱教學質(zhì)量得不到重視。
(二)合唱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合唱教學是比較復雜的一件事情,合唱中有很多技巧和重點,比如要求合唱成員控制自己的氣息、不同的聲部要緊密配合、掌握音準等,這都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是,許多小學音樂老師在進行合唱教學的時候經(jīng)常是帶領學生反復合唱歌曲,直接向?qū)W生灌輸合唱知識,這與合唱教學的目的是不相符的。合唱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音樂水平,而如果合唱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會使學生喪失對合唱的興趣,難以提高學生音樂水平。
(三)學生有畏難心理
合唱要求學生有較高的音樂素質(zhì),在合唱的時候,需要每個學生都能唱準每一個音節(jié),同時還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不同聲部的配合方法。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的時候,需要通過反復訓練,完善學生之間的配合,這個過程是比較枯燥的。因此,小學生在學習合唱的時候往往有畏難心理,而這嚴重影響了合唱教學的效果。
二、提高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效果的方法
(一)用趣味化的方式激發(fā)興趣
小學音樂合唱教學是一個嚴謹?shù)倪^程,老師如果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會感到十分無聊,而且容易在練習的時候產(chǎn)生疲勞。所以,老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合唱教學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在歡樂與和諧的環(huán)境中學到合唱知識,在身心舒暢的條件下感受合唱帶來的快樂。
要想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教師還要讓學生多欣賞優(yōu)秀的合唱作品,這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合唱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對合唱的興趣,才會進一步領略到合唱歌曲所包含的情感,才能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例如,學生在練習合唱《小鳥,小鳥》這首歌曲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聆聽這首歌曲,然后要求學生跟著音樂的旋律,模仿鳥兒飛翔的動作,這樣學生就能理解歌曲的韻律和節(jié)奏。在合唱的時候,學生先學唱小鳥的歌聲,然后再學唱孩子的歌聲,這樣就能夠增強合唱的效果。然后,教師把學生分為兩個聲部進行合唱。教師還要教學生分辨獨唱與合唱的效果,讓學生學會分角色唱歌,這樣也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合唱興趣。
(二)多進行發(fā)聲訓練
發(fā)聲訓練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合唱方法,合唱的基礎是成員要有良好的發(fā)聲技巧,發(fā)聲時要有好的狀態(tài),這樣發(fā)出的聲音才優(yōu)美,表達的情感也更真摯動人。老師在進行發(fā)聲教學時,要根據(jù)不同學生進行教學,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在進行合唱訓練時,要求學生站立的姿勢要正確,呼吸要均勻,身體要放松;發(fā)音要標準,追求字正腔圓,用良好的發(fā)聲來增強合唱的感染力。
合唱的關鍵就是各聲部之間的配合,各聲部之間配合得好才能準確地表現(xiàn)歌曲的含義。所以,學生在合唱的時候,既要唱準自己的聲部,也要注意與其他聲部配合。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合唱來訓練聲音的融合,還可以營造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方法。
例如,剛開始訓練發(fā)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閉口音,這些音節(jié)相對簡單和流暢,音域也不寬,并且以輕聲唱為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和諧、柔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當加一些音域略寬、旋律活躍一些的音節(jié)讓學生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要對學生發(fā)聲的氣息、口型、咬字等進行指導。此后,可以增加開口音的訓練,并且與閉口音訓練交替進行。這種發(fā)聲練習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與分析,牢固掌握合唱發(fā)聲的技巧。
(三)利用樂器提升教學效果
合唱是小學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共同發(fā)展,同時也有陶冶情操的功能。在小學合唱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表現(xiàn)力,還應要求學生養(yǎng)成與他人配合的習慣,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學生在合唱的時候,往往把握不好音準,而如果加入一些樂器輔助合唱,讓學生用樂器奏出歌曲的音符,學生就會更容易掌握音準,唱對旋律。學生對樂器都很好奇,將樂器引入課堂,加入到合唱教學中,能夠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使教師的合唱教學事半功倍。樂器進入課堂能夠使小學合唱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在小學合唱教學中可以把豎笛引入課堂,豎笛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樂器,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實際的合唱教學中,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唱出歌曲的低聲部旋律,同時老師自己用豎笛演奏出高聲部的旋律,這樣學生的歌聲和豎笛聲就能夠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學生在練習合唱的時候,運用樂器進行輔助訓練能夠提高協(xié)調(diào)性以及節(jié)奏感,且合作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增強,還能提高合唱的感染力。
老師也可以把口風琴帶入課堂,口風琴是新課程建議使用的樂器,它能讓學生的音樂興趣得到培養(yǎng),進一步讓學生的唱歌與識譜能力得到提高,還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音樂世界。在合唱中,很多學生掌握不了音準,而口風琴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準。老師可以在教學合唱的同時,指導學生學習口風琴吹奏,學生在合唱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口風琴吹奏水平也會不斷得到提高,這樣也能更好地激發(fā)對合唱的興趣。在合唱的過程中,用口風琴伴奏,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準和相互間的配合能力,增強合唱的感染力,使合唱的氛圍變得活躍。
合唱教學具有較大的難度,老師在進行合唱教學時要學會使用正確的訓練方法,引發(fā)學生對合唱的興趣,通過發(fā)聲訓練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引入樂器活躍課堂的氛圍,從而讓學生以一個輕松的心態(tài)去學習合唱。教師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小學生音樂鑒賞的能力,讓學生有成就感,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觀念。
總而言之,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審美素質(zhì)、思想素質(zhì)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效果良好的小學合唱教學,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通過有感情地歌唱,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從而喜歡上音樂,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培養(yǎng)音準與節(jié)奏感,同時激發(fā)樂觀精神,發(fā)展音樂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