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宏 梁啟碩
腦梗死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其起病急,病情發(fā)展速度快,如不及時診出并處理,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據相關研究顯示,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極易引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為了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及時診出其腦梗死類型十分重要[1]。經食道心臟超聲是在經胸壁心臟超聲基礎上改進的一種檢查方式,其有利于了解心腦血管疾病發(fā)展的程度,將其應用于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診斷中具有很大的必要性[2]。本文以本院2017 年8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期間收治的40 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經食道心臟超聲在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7 年8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期間收診的腦梗死患者中抽取40 例,所有患者經頭顱CT 或MRI 檢查顯示,符合TOAST 分型中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無大血管病變現(xiàn)象[3]。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8 例;年齡48~75 歲,平均年齡(58.79±6.32)歲。觀察組男13 例,女7 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59.21±6.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皆已知情同意,排除癲癇病史、認知功能障礙、嚴重肝肺功能損傷、先天畸形、臨床資料不完整、嚴重全身疾病以及不耐受檢查操作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傳統(tǒng)經胸壁心臟彩超檢查,患者取左側臥位,采用頻率為2.5~4.0 MHz 的雙平面探頭對患者劍突下到肋骨旁四腔部位進行檢查,觀察患者心臟的分流速度、有無畸形變化等情況。
1.2.2 觀察組 接受經食道心臟超聲檢查,患者取左側臥位,首先對患者噴1%利多卡因進行表面麻醉,采用2.5~4.0 MHz 的雙平面探頭和180°的平面經食道探頭檢查,按照操作規(guī)范將探頭插入食道后進行180°掃描,觀察患者的心臟結構和血液動力學變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左室血栓、左房血栓、心臟黏液瘤、卵圓孔未閉、心臟瓣膜贅生物、房間隔動脈瘤、二尖瓣脫垂以及左房自發(fā)超聲顯影的檢出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檢出左室血栓1例(5.00%)、左房血栓1例(5.00%)、心臟黏液瘤1 例(5.00%)、卵圓孔未閉1 例(5.00%)、心臟瓣膜贅生物2 例(10.00%)、房間隔動脈瘤1 例(5.00%)、二尖瓣脫垂1 例(5.00%)、左房自發(fā)超聲顯影2 例(10.00%),總檢出率為50.00%;對照組檢出左室血栓0 例(0)、左房血栓0 例(0)、心臟黏液瘤0 例(0)、卵圓孔未閉1 例(5.00%)、心臟瓣膜贅生物0 例(0)、房間隔動脈瘤0 例(0)、二尖瓣脫垂1 例(5.00%)、左房自發(fā)超聲顯影1 例(5.00%),總檢出率為15.00%;觀察組總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出情況比較[n(%)]
腦梗死是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根據其發(fā)病機制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其中血栓形成為主要類型之一,其病情發(fā)展快,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需要及早診出并給予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3]。據相關調查統(tǒng)計,有1/3 的栓塞性腦梗死患者癥狀較為隱匿,被稱為隱源性腦梗死,也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如不及早進行處理,極易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損傷,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和預后效果[4]。臨床上,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主要采用頭顱CT 或MRI 進行確診,但由于其檢查時間長、具有輻射性、價格昂貴等因素,不宜作為首選檢查方法。
經胸壁心臟超聲檢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影像學檢查,其從心臟后方向前進行檢查,能夠觀察到二尖瓣、三尖瓣、卵圓孔等心臟結構,但是由于技術的局限性,該檢查方法容易受患者肥胖、胸壁厚度等因素的影響,且在靠近脊柱的心臟結構觀察效果欠佳,給臨床診斷帶來很大的不便[5]。經食道心臟超聲則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檢查方法,其基于經胸壁心臟超聲檢查,將探頭置入食管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肺組織、胸壁厚度、肺氣等因素對檢查的干擾,還能夠觀察到心臟深部結構,尤其是在降主動脈、主動脈弓、左心耳等結構的檢查中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針對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特點,經食道心臟超聲檢查在其診斷中值得應用。
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20 例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未確診前進行經食道心臟超聲檢查,其能夠有效顯示出左室血栓、左房血栓、卵圓孔未閉、心臟黏液瘤、心臟瓣膜贅生物、二尖瓣脫垂以及房間隔動脈瘤等征象,有利于確診疾病,而經胸壁心臟超聲檢查則受胸壁厚度、肺氣、肥胖等因素影響,僅能顯示出二尖瓣、卵圓孔等結構,導致其疾病檢出率受到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檢出左室血栓1 例(5.00%)、左房血栓1 例(5.00%)、心臟黏液瘤1 例(5.00%)、卵圓孔未閉1 例(5.00%)、心臟瓣膜贅生物2 例(10.00%)、房間隔動脈瘤1 例(5.00%)、二尖瓣脫垂1 例(5.00%)、左房自發(fā)超聲顯影1 例(5.00%),總檢出率為50.00%;對照組檢出左室血栓0 例(0)、左房血栓0 例(0)、心臟黏液瘤0 例(0)、卵圓孔未閉1 例(5.00%)、心臟瓣膜贅生物0 例(0)、房間隔動脈瘤0 例(0)、二尖瓣脫垂1 例(5.00%)、左房自發(fā)超聲顯影2 例(10.00%),總檢出率為15.00%;觀察組總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食道心臟超聲檢查在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中效果優(yōu)于經胸壁心臟超聲,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此外,與經胸壁心臟超聲檢查不同的是,經食道心臟超聲屬于侵入性操作,檢查探頭需要從患者食道插入,患者會由于探頭和食道黏膜的摩擦產生輕微的不適感,對于耐受性較差的患者,可能會產生恐懼和抵觸心理,因此,該檢查方式需要患者的理解和護理配合,以保證其檢查效果。
綜上所述,對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實施經食道心臟超聲能夠有效顯示出心臟瓣膜贅生物、左房自發(fā)性超聲顯影、心臟黏液瘤及二尖瓣脫垂等征象,有利于提高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檢出率,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