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高考結束后,一年一度的反思也開始了。針對今年高考的任務驅(qū)動類作文而言,看似平易,入手卻不易,成佳作就更難了。功夫在詩外,好的考場作文,功夫必在平時的閱讀中。經(jīng)典文本的有效閱讀,緊貼現(xiàn)實的報紙雜志的有效閱讀,都將直接助益于本次寫作。在這里,本文主要結合學生的作文,研究了閱讀對寫作有效性影響的問題,希望能從中找到閱讀教學于寫作教學指導的切入口,帶來更多啟發(fā),更有效地指導高三寫作教學。
一、原題呈現(xiàn)——審清、審明、審準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于祖國建設的新征程。1979年,“科學的春天”生機勃勃,莘莘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匯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國凱歌前行,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強國有我”。2049年,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青年接續(xù)奮斗……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寫給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后寫給同學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的觀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的國慶節(jié)慰問信。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是一道給定背景材料的任務驅(qū)動型作文,作文材料分為三部分:背景材料、任務材料、作文要求。
其中的“背景材料”為我們展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19年)到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2049年)的五個標志性歷史節(jié)點。作文的情境性很強,明確要求“貼合背景”,即考生在寫作時要聯(lián)系所選取事件的歷史背景,不能泛論。
“任務材料”中,有“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的要求。這就明確要求考生要假定自己是上述已發(fā)生或未發(fā)生事件的“當事人”,要“切合身份”。另外,要注意材料的五個任務只能選取其一。
“作文材料”中,除了“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的再次強調(diào),還要關注“符合文體特征”。五個任務,四種文體。依次為演講稿、書信、觀后感、慰問信,寫作時一定要符合各自的文體特征。實際寫作中,絕大多數(shù)同學選擇了第四個任務,所以,在此主要圍繞“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的觀后感寫作,來試分析閱讀對寫作的有效影響何在。
二、閱讀之于寫作——厚積方能薄發(fā)
對于寫作,沒有什么比閱讀積累更重要。積累來自平時有針對性的閱讀,來自平時的有意識儲備與記憶。
明確閱讀的重要性,以服務于寫作的閱讀取向進行閱讀積累,則會事半功倍。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nèi)容》中說“閱讀取向是閱讀目的、任務的轉(zhuǎn)換,但與目的、任務并不等同,它可以成為一種閱讀態(tài)度、閱讀習慣但又相對獨立,甚至可以成為一種閱讀的觀念?!活櫨唧w的閱讀目的和任務,而一概采用單一的閱讀取向,這是不良閱讀者的標志之一。”
就今年全國Ⅱ卷的作文題材而言,下面引用與化用皆可見古詩文和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積累功不可沒。
如:
“節(jié)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p>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p>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草木蔓生,春山可望?!?/p>
再者,很多報紙的評論文章都與之有關,若能于平時讀過時便用心積累,定能成就考場佳作。
如:
“歲月不拘,時節(jié)如流;歌弦不輟,薪火相傳”
“幼肩擔道義,稚手筑未來”
陳獨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乃人生之最寶貴時期也。
下面是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人民日報》評論文章《以遠大理想確立人生航向》節(jié)選: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能有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
當每一份青春的力量,都向著民族復興的夢想?yún)R流之時,就必將成為推動歷史的磅礴力量。
其中,論據(jù)以排舉的形式寫道:
1955年8月,第一支青年墾荒隊奔赴北大荒……2019年1月,“嫦娥四號”團隊的平均年齡是33歲……一代代青年人,為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注入了磅礴的青春力量。
社論中的立論觀點與引例論證與作文題中的第四個任務完全契合,只要相機運用,必能助力高考寫作。
閱讀古詩文和經(jīng)典文章時,要用心!不能只是贊賞感嘆,然后便棄之不顧。而要耐心地品讀,查找其中典故、詩句的出處,體會理解;聯(lián)系生活再議論生發(fā);進而書寫記錄,不時吟詠,就能為己所用。2005年江蘇高分作文《善始之論》(當年主題是鳳頭豬肚豹尾)。此文的結尾是“愿斯志之永固兮,東終古而未央!”。這句話出自曹植《銅雀臺賦》,原句為“愿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這個句式只需稍改兩個字就可以適用于許多不同主題。后有同學擬成“愿斯志之永固兮,靜終古而未央!”不僅有詩意而且豪邁有氣魄。
由此看來,只要閱讀積累的過程有耐心,關注細節(jié),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閱讀之于寫作,就能達成正向的轉(zhuǎn)化。
二、學生優(yōu)文推薦——同輩伴我成長
在寫作過程中,閱讀積累的有效性,將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在一篇作文的這幾個地方:題目、議論文的論據(jù)、文章引用化用等語言表達的情況。下面,以部分學生的同題寫作來看一下:
1.題好一半文——點睛之筆
我將無我,不負家國
以青春之我,鑄青春之中國
以今日之我,逐明日之光
弱冠稚肩,擔夢山河
身似山河挺脊梁
平蕪盡處是青山
愿以滴水匯江海
水拍云崖暖,風頌赤子心
且立昆侖遍盛世,不做神州袖手人
以上題目皆為一篇起首之亮點,從中能非常明顯地見到引用與化用之妙,讀來或以雄壯增添氣勢,或以詩意倍覺雋永,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可謂點睛之筆?!罢易詈玫淖志湟窟x擇,找最好的層次要靠安排”,行文中若能借助閱讀積累來合理布局謀篇,必成精妙構思,文章必成佳作。參照下面學生作文的結構摘錄。
2.引例豐富文采斐然——涵泳無盡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于敏構型”……“恐龍夢”……“浮舟滄海,立馬昆侖”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長征精神”傳人……“圍棋天才”……“北斗女神”……
正如《南方周末》評論:“一個個小人物的參與和行動匯成了大時代的洪流。”……中國青年向世界證明,我輩豈是蓬蒿人!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眹覄邮?,社會……青年是黑夜派來的一顆星。
星星有刺破陳舊黑暗的勇氣。
“青松覆雪,美在一段明知前路凜冽,卻偏生挺直計量的傲骨?!?/p>
星星有點亮無邊穹宇的擔當。
熊培云言:一個功能正常的社會,不可能只有解構,而無建構。茨威格在論《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說……
我們都是黑夜派來的一顆星,有解構的勇氣,有建構的擔當。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黑夜派來一顆星》
克羅齊派美學家說,要欣賞莎士比亞,你必須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亞的水準。朱光潛認為,還要補充一句:你無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亞的水準,除非你試過他的工作。莎士比亞的朋友本·瓊森說:“只有詩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詩人,才配批評詩。”文學批評是如此,一般寫作也是如此。不能只評論不寫作,也不能只閱讀不寫作。寫作,必須身歷其境,微言妙趣,苦心經(jīng)營,方能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