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關鍵詞:品德教育讓生活更美好 既指教育目的(目標) 又指教育內容 融合到教育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中
“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與拒絕的內容,才能打動他們的心靈,必須改變成年化的語言和灌輸式方式,把正確的精神食糧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營養(yǎng)餐?!?/p>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但是,怎樣把立德樹人落細落實才是關鍵。
有人說,細節(jié)決定命運,細節(jié)決定成敗。對老師來說,細節(jié)決定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20幾年的政治教學,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越來越感受到在細枝末節(jié)的潛移默化中,注入陽光,深深感受到品德教育讓生活更美好。
案例1:
今年9月10號,是周五下午最后一節(jié),去1班上課,一進教室,黑板上寫的是各科作業(yè)(沒有政治,我平時不布置作業(yè)),學生都在抄作業(yè)條,沒有一個同學拿出政治看。我上節(jié)課下課時已經說了,這節(jié)上課前要復習一下,我會提問。所以這時候就有氣了,班里還缺幾個學生,為了等這幾個學生,我讓大家先自己復習。接著去辦公室問那幾個學生怎么回事,等我再回到教室,學生仍然在抄黑板上的作業(yè),沒有人復習政治。更可氣的是英語課代表正在黑板上寫英語作業(yè)。我強壓著火,也沒離開教室,而是開始講課。教室里很靜,接近下課時,有兩個男生在后面亂起來了,我拿起粉筆向著他們砸過去。結果其中一個不干了,態(tài)度很不好。給學生布置下任務,我?guī)搅宿k公室。他說我讓他下不來臺,丟了面子,還掉下來眼淚。我知道如果處理不好,以后我的課他還會制造麻煩。于是,問他知道老師處于什么情緒中嗎,為什么不體諒老師一下。接著問他叫什么,他報出名字,我就說知道我姓什么嗎?他驚訝地問:“您也姓劉?”我說:“是,知道為什么砸你了吧,我不想讓你丟咱老劉家的人?!币痪湓挕_@家伙笑了,臉上還掛著淚花。我知道,沒事了。最后給他說,下節(jié)課我會提問你,如果回答不出,我要懲罰你。出辦公室門時,還不忘在一個老師的桌子上順手拿了一枝花遞給我說:“知道了,老師教師節(jié)快樂?!?/p>
感悟:
上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處在青春期的學生,遇到“意外”事情司空見慣。有的時候我會生氣地離開教室,到辦公室力發(fā)泄一通。往往是于事無補,因這樣會令個別學生幸災樂禍,卻使大部分學生感到冤屈。老師的責任是教育學生,是規(guī)范學生行為,而不是丟下學生不管,換一種方式可能會柳暗花明
不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批評學生。吼叫不僅不能增強批評的力度和效果,反而會讓學生感到你的無奈、無能。讓學生服氣的不是大嗓門,而是大胸懷、大氣度,是透徹感人的說理和親切平和的人文關懷。
不要在公開場合點名批評甚至羞辱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會讓學生在同學中被孤立,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案例2:
當班主任期間,一般不安排打掃教室的值日生,都是由早到的同學簡單打掃一下,主要是提醒學生注意保持。但是畢竟是孩子,教室里的垃圾仍然不斷,不過每天早上都有人打掃。而義務打掃衛(wèi)生的常常是班里成績最差的幾個同學。他們特意早來,不但打掃衛(wèi)生,還每天把垃圾箱倒掉。開始一個,后來兩個、三個…他們感動著我,更影響著其他同學,所以我們班的所有值日生都是義務的。
教師節(jié),接到的祝福電話或信息最多的往往是那些經常被老師關注、頭痛的“學困生”,就在昨天元旦,打開手機收到的祝福更多的還是他們這些所謂的“學渣”。
感悟:
不要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不能單憑學習成績把學生成三六九等,因為學生的發(fā)展是多方面的,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也多種多樣,不恰當地分等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抑制學生的發(fā)展。
不要忽視學生的任何閃光點。學生有進步或有優(yōu)秀表現時,要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在學生心目中,來自老師的表揚是自我價值的最佳體現。他們會記得你,感激你,把你視為良師益友。
案例3:
“親其師,信其道”,與學生打交道,必須球面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方法很多,我一直用的方法就是人學生堅持寫總結,每天都寫,可長可短,內容自選??梢允亲约旱膶W習、可以是班級情況,還可以是自己的喜怒哀樂等等,總結由我天天看。在總結里可以發(fā)現很多問題,為自己的班級管理積累了一手材料。在總結了,我常常會給出簡短的評語,或鼓勵、或批評、或出謀劃策等等,搭建起了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平臺。
感悟:
“復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行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作為政治老師和班主任,每天和幾十個學生打交道,要把品德教育融合到教育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中。把老師要告訴學生的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真實的體驗;把老師要灌輸的觀念,變成學生自己悟出的道理;把老師反復的要求,變成學生的習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老師做一杯“引水”,引出源源不斷的水源,讓學生去探索、思考。
“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p>
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教育應當使每個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強迫兒童接受外來的知識與道德要求,和種樹、種莊稼一樣,疏松土壤,興修水利,讓根系得到自然發(fā)展,教育就是要讓人自由生長、主動學習。
教育就是生長,老師要盡可能給予孩子內心生長最需要的陽光,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擋住陽光。
像一位教師所寫的那樣:“讓所有從事教育的我們在體驗中享受陽光,在滋潤中享受雨露,在輕舞中享受春風,不顯山、不露水,在無痕的意境中期待最真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