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艷,王 琪,劉宇軒
(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 泰安 271018)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到青年,對青年提出殷切的希望。“95后”青年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勢必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主體,需要有理想、有作為、有擔當。而高校學困生群體的存在,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幸福、家庭的和諧、高校的學風,同時關系到黨和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yè),應引起高度重視[1]。
西方對“學困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國外研究多從醫(y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進行論述分析,在學困生的教育問題研究方面也多與醫(yī)學相關,采用矯治的方式[2]。我國對學困生的研究較晚,尤其是對高校學困生的研究近幾年才進入人們的視線。國內研究主要從學困生的特點、形成原因、幫扶措施等方面進行,對于“95后”大學生的研究較為匱乏?!?5后”大學生成長于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他們整體上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但也存在著理想信念薄弱、內心脆弱、缺乏團隊精神、過于依賴網(wǎng)絡等缺點?!?5后”學困生在數(shù)量、特點方面均有不同于以往的情況。
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山東大學、山東農業(yè)大學、德州學院三所高校的大學生為調查樣本。山東大學是一所綜合類的985高校,山東農業(yè)大學是一所省屬以農業(yè)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多學科大學,德州學院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綜合性大學。筆者于2017年4月到6月對9名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人員、30名學生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87份。以山東農業(yè)大學食科學院為試點,進行學困生幫扶體系實踐探索。
訪談提綱和問卷調查主要涉及四個部分:一是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包括學校、專業(yè)、性別、學習成績等;二是學困生基本情況,包括數(shù)量、困難程度、特點等;三是學困生學習困難原因,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個人因素等;四是學困生幫扶措施及幫扶效果等。
大學學習特點的改變使部分學生無法快速適應。調查顯示,96.4%的大學生不同程度地遇到過學習困難的問題,而學困生是指無法完成學習基本要求的情況,各高校多以學習成績掛科情況來界定[3]。山東農業(yè)大學對學困生進行學習預警,對累計尚不及格課程達15學分及以上,但尚未達到20學分的學生進行橙色預警;對連續(xù)兩學期獲得學分小于10或累計尚不及格課程達20學分的學生進行紅色預警。近年來,由于高校實施學分制改革及“95后”大學生對待學習態(tài)度的改變,學困生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如表1所示,山東農業(yè)大學一個學期補考后成績統(tǒng)計顯示,不及格總人數(shù)2014年為445人,2016年增長為661人,橙色學習預警人數(shù)從2014年的167人增長到357人,紅色學習預警人數(shù)從35人增長到91人。
表1 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困生數(shù)量統(tǒng)計表
根據(jù)學習困難的原因可以將學困生分為客觀因素學困生和主觀因素學困生??陀^因素學困生主要包括學習基礎差與家庭困難兩種情況,主觀因素學困生分為自制力差與主觀厭學兩種情況。如表2所示,87.6%的學困生屬于主觀因素學困生,而學習基礎差與家庭困難學困生僅占12.4%。
表2 高校學困生類型調查表
不同類型的學困生有不同的特點??陀^因素學困生一般較為自卑,內心渴望取得優(yōu)異成績,幫扶難度相對較小?!拔乙蚕腠樌ㄟ^考試,可我來自外省,原來的學習基礎就差,生活與學習方法上的不適應讓我跟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如果有人愿主動幫助我,我非常樂意”,一位學習基礎差的學困生在訪談時這樣說。主觀因素學困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意志不堅定,幫扶難度較大。
2.3.1 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近年來,“能力至上”“讀書無用論”等觀念深刻影響“95后”大學生。如表3所示,22.6%的學困生認為能力比學習重要,他們過多地參加社會兼職、擔任學生干部;12.9%的學困生認為掙錢最重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兼職或創(chuàng)業(yè)上;20.4%的學困生認為享受大學生活最重要。受這些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些大學生不顧學業(yè),把過多的精力用在他們所謂的“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上,導致學習困難。
表3 大學生對學習重要性認識調查表
2.3.2 正確家庭教育的缺失
部分大學生家長對高等教育認識存在誤區(qū),他們認為考大學便是孩子在學習方面的終極目標,大學課程簡單并且孩子已經(jīng)成人,家長不必再督促孩子學習。也有家長過于關心孩子,為孩子制定每天的學習任務,時刻監(jiān)督督促,引起孩子的反感。學生工作人員表示,接觸過的學習困難學生家庭,90%以上都存在教育問題,他們有的上大學前對孩子管理過于嚴格,導致孩子上大學后過于放縱自我;有的過于嬌慣孩子,致使孩子生活學習無法自理;有的缺乏關愛,致使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從而導致學習困難。
2.3.3 高校學風建設體系不健全
高校學風建設情況與學困生數(shù)量有密切聯(lián)系。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高校對學風重視程度不夠,53.7%的學生對學校學風不滿意,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二是高校學風建設機制不健全,64.4%的學生認為學校缺乏學風建設,相關制度措施落實不到位;三是高校學風建設人力不足,高校負責學風建設的一般為輔導員、教務員、班主任。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學風負責人員配備嚴重不足,35.1%的學生沒見過學風建設負責老師,并且部分老師能力不足,對工作不盡心盡力,或工作方法簡單,無法滿足學生需求,僅29.5%的學生對學風負責教師滿意,如表4所示。
表4 大學生對高校學風建設滿意度調查表
2.3.4 學生缺乏學習目標與意志
調查發(fā)現(xiàn),86.7%的學困生屬于主觀因素學困生,而94.5%的學困生表示造成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自身,一是學生缺乏明確的目標,素質教育推廣多年,“95后”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普遍提升,可應試教育并未完全取消。如表5所示,39.3%的大學生表示他們的人生并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去唯一的目標便是“考大學”。上大學后這部分學生短期內缺失目標與方向,他們找不到學習的意義與動力,甚至厭倦學習,每天無所事事。二是學生自制力較差,高校與中學相比管理相對寬松,部分學生出現(xiàn)“管不住自己”的情況,從而出現(xiàn)“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現(xiàn)象。學困生也想改變自我,89.9%的學生表示周圍的學困生都曾做出過改變,但僅22.7%的學困生可堅持兩周以上,多數(shù)以失敗告終。
表5 高校大學生學習目標與意志力調查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困生學習困難的根本原因在自身。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目標與動力,重拾自信,提高學習的意志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解決學困生問題的根本。當然,這需要社會、家庭、高校齊心協(xié)力,共同幫助學困生。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思想,點亮理想之燈,讓學生成長為德才兼?zhèn)淙姘l(fā)展的人才[4]。然而目前我國各個階段的教育相對分離,教育目標也具有階段性的特點,應試教育仍在中小學階段普遍存在。建議國家繼續(xù)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投入,增加教育資源,改革考試制度,加強各個階段教育之間的交流,使得中小學階段教育就應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及近期發(fā)展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糾正大學生活的錯誤觀,從根源上解決大學生學習困難的問題。
此外,社會各方面應努力為學困生幫扶提供良好的氛圍,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宣傳輿論的主陣地,肅清“全民娛樂”“讀書無用論”“能力至上”等不良社會風氣,積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利環(huán)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盵5]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調查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學困生家庭教育均存在問題。因此,家庭教育必須引起重視,每一名家長都應盡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理念去教育引導孩子,尤其避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與溺愛、過于專制與漠不關心,為孩子更好地接受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對于高校階段的教育,家庭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主動了解大學教育,幫助孩子合理規(guī)劃大學生活,主動在思想“語言”生活等方面建立與孩子的交集,使孩子愿意與家長交流;二是主動聯(lián)系高校,了解孩子在校表現(xiàn),配合高校一起做好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是經(jīng)常聯(lián)系孩子,鼓勵督促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給予孩子足夠的親情。
學困生幫扶機制主要包括三個要素,一是目標,高校應重視學風建設,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作為高校主要目標。將學風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學困生幫扶工作是學風建設工作的重要部分。二是內容,高校對學困生的幫扶應全面了解學困生的情況。通過輔導員、班主任、班干部等各種群體,利用班會、談心、摸排等各種途徑了解學困生的真實情況;嚴格學困生的管理,嚴格課堂、宿舍紀律,加大檢查督促力度,確保學困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搭建平臺實行全員幫扶,通過“致家長一封信”、創(chuàng)建家長聯(lián)系群等途徑,暢通家校之間的溝通,獲得家庭對學困生的幫扶;通過班級“一對一”結對子幫扶,爭取優(yōu)秀學生對學困生的幫扶;通過學困生學業(yè)導師制度,爭取輔導員與專業(yè)教師對學困生的幫扶。三是制度,實施學風考核激勵措施,高??蓪W風建設與學困生幫扶情況納入對學院、輔導員、教師、班級考核的重要內容,激發(fā)大家工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