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縣有一個自古以來就熱愛生活,富有豐富審美情趣的民族,美麗天然、絢麗多彩的服飾是其特殊的文化語言。其中因男子常年穿著白色齊膝褲,憑借其服飾魅力成為瑤族服飾文化中的一塊瑰寶,這個民族就是白褲瑤。
【關鍵詞】廣西?南丹白褲?服飾
每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的重大節(jié)日,盛裝只有在重大節(jié)日中才穿著,平時穿著的服裝則為日常服裝。在白褲瑤服飾中男子日常下裝則為該民族獨具特色的褲子及綁腿。
1白色齊膝褲
白褲瑤男子平日里穿的褲子有別于盛裝褲,是用自織的純白土布縫制而成,平鋪呈三角形;腰寬90cm、無腰頭、腰為直角缺口,褲頭左右折疊后用黑色的布繩扎緊,襠形特別大,穿著時余量堆積在腿間,褲腳齊膝,緊箍于膝蓋下兩寸。便裝褲子沒有圖案,只要在兩塊寬約7cm米、長約30cm的自染黑布的橫向中心線位置繡上一條花線即可,這條線三等分,顏色分別為白、橙、白;再從黑布的周圍繡上一層橙紅色的線邊;將繡好花邊的黑布貼在褲腳邊上,便裝褲即可做好。
白褲瑤男褲是三塊布相互拼接通過錯位折疊,像折紙一樣形成一種扭轉的趨勢,將平面布幅折疊形成立體的空間造型,這樣無疑也是增加了工藝上的難度;縫合后自然形成褲腰、褲襠和褲腿,無腰頭,寬松肥大,適于勞作,結構不僅巧妙而規(guī)整,而且面料不浪費一絲一毫。
2綁腿
綁腿包括小綁腿布、大綁布和綁帶三個部分。小綁布由長約130cm寬約10cm的白布或黑布制作,也有人用男子的舊頭巾或女子的舊花褂邊來充當。男子的大綁布由黑、白兩種顏色,大綁布長100~150cm,寬約25cm。黑色綁布在裁好之后需要用白線勾邊,白色綁布只需要簡單打邊即可。綁腿帶在三者中最為艷麗,制作程序也是最為復雜的部分。首先,裁一塊長約40cm寬約20cm的黑布,并選橙、黑、白、黃四種顏色的線作為材料,先用橙色線在黑布中間繡約30cm、三指寬(約5cm)的長方形花紋作為綁腿帶的底紋,其橙色也是綁腿帶的主色調(diào),之后再繡下方的橙、白邊口,收好邊后用另一種針法繡兩側,使橙色框外的黑布折疊至后方,在左右兩邊繡兩只白色或黃色的“雞”圖案與橙色方框之間勾2-3條白色或黃色的線,然后在橙色框中牽三朵黑白相間的“米”字形圖案,最后在左右兩邊各接上一條長約65cm的繩子以便捆綁。
除了制作工序繁雜以外,綁腿的穿戴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第一步是將小綁布纏在靠近腳踝的位置,以便大綁布可以均勻包裹整個小腿;第二步是在小綁布上包大綁布,男子的大綁布平行纏繞;最后一步是系上綁腿帶,綁腿帶因場合和身份的不同而有區(qū)別。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只打一雙綁腿帶,男子的綁腿帶系于靠近膝蓋的位置,綁腿帶兩側的兩條繩子向下交叉繞在小腿上。
男子的大襠褲又是白褲瑤服飾中極具個性的組成部分。根據(jù)白褲瑤服飾結構的特點提煉在當代服飾設計中的功能性需求,不僅有利于白褲瑤服飾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還有助于推動設計的“民族化”,同樣也利于拓展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應用領域的民族元素,為服裝設計領域打造民族特色的設計作品提供更多的文化元素。
參考文獻:
[1]徐海榮.中國服飾大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民族志》南丹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丹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3]張有雋.瑤族傳統(tǒng)文化變遷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1992.
[4]玉時階.瀕臨消失的廣西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申文卿(1988—),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服裝紙樣結構、瑤族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