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強 王俊杰 唐猛
作者單位:266042 青島 青島市中心醫(yī)院1婦科,2婦瘤科,3胸外科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2015年統(tǒng)計資料顯示,宮頸癌發(fā)病率在我國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7位,其中60~74歲患者約占19%[1]。老年宮頸癌患者由于性生活減少,無明顯癥狀,宮頸癌篩查依從性較差,因此往往難以早期發(fā)現(xiàn),預(yù)后不良。此外,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對手術(shù)及放化療的耐受性較差。以鉑類為基礎(chǔ)的同步放化療是65歲以上老年宮頸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2]。研究證實免疫炎癥反應(yīng)與惡性腫瘤關(guān)系密切[3]。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已被證實與食管癌[4]、胃腸道腫瘤[5-6]、乳腺癌[7]、子宮內(nèi)膜癌[8]等預(yù)后有關(guān)。在宮頸癌放療及同步放化療療效的研究中亦發(fā)現(xiàn)治療前NLR與放化療療效相關(guān)[9],但NLR在老年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探討治療前NLR與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同步放化療療效的關(guān)系及其對預(yù)后的評估價值。
選擇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島市中心醫(yī)院就診的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并完成同步放化療。納入標準:⑴經(jīng)宮頸活檢病理確診;⑵年齡>65歲[10];⑶FIGO分期(2009年版)為ⅡB~ⅢB期;⑷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抗癌治療;⑸KPS評分≥70分。排除標準:⑴放療后30 d內(nèi)出現(xiàn)急性嚴重并發(fā)癥或者死亡;⑵放療前合并全身感染或使用抗生素類藥物;⑶合并肝硬化、血液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栓及出血性疾病。共入組103例患者,年齡 65~78歲,平均年齡(70.2±3.6)歲;ⅡB期53例,ⅢA期24例,ⅢB期26例。本研究經(jīng)青島市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于同步放化療前1周采集患者外周血行血常規(guī)檢查,記錄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并計算NLR值。以NLR為檢驗變量,生存狀態(tài)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結(jié)果顯示最佳截點值為3.48,對應(yīng)的ROC曲線下面積、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0.846、79.2%、76.0%,見圖1。根據(jù)最佳截點值分為高NLR組(NLR≥3.48,n=52)和低 NLR 組(NLR<3.48,n=51)。
圖1 NLR評估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癌患者同步放化療療效的ROC曲線Fig.1 ROC curve of NLR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h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同步放化療治療3個月后根據(jù)WHO實體瘤治療效果評價標準[11]判斷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腫瘤實體病灶完全消失,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病灶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橫徑的乘積縮小大于50%,其他腫瘤病灶無增大,無新腫瘤病灶出現(xiàn),維持4周以上;穩(wěn)定(SD):腫瘤病灶的兩徑乘積縮小25%以上并小于50%,無新腫瘤病灶出現(xiàn),維持4周以上;疾病進展(PD):新腫瘤病灶出現(xiàn)或原有腫瘤病灶增大,兩徑乘積增大大于25%??傆行剩≧R)=[(CR+PR)/總例數(shù)]×100%。
完成治療后,通過門診、電話定期隨訪,每3個月隨訪1次,持續(xù)2年;后續(xù)每3~6個月隨訪1次,隨訪時間截至2019年5月31日,隨訪時間為6~65個月,無失訪患者,隨訪期間死亡53例??偵鏁r間(OS)定義為治療完成至患者死亡或隨訪截止的時間。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分類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Kaplan-Meier法計算生存率,Log-rank檢驗比較兩組患者生存時間,Cox回歸分析影響患者預(yù)后的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3例患者,獲 CR 26例,PR 47例,SD 30例,有效率為70.87%(73/103)。高NLR組獲CR 10例,PR 20例,SD 22例,有效率為57.69%(30/52);低NLR 組獲CR 16例,PR 27例,SD 8例,有效率為 84.31%(43/51),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840,P=0.004)。
高NLR組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明顯增多(χ2=4.918,P=0.037),NLR 與患者年齡、病灶大小、組織分化程度等無關(guān)(P>0.05),與FIGO分期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有關(guān)(P<0.05)。見表 1。
表1 NLR與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Tab.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LR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高NLR組中位OS為24.0個月(95%CI:15.3~32.7個月),低NLR組為46.0個月(95%CI:30.7~61.3個月);高NLR組5年累積生存率為15.5%,低NLR組為46.8%。兩組生存曲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187,P=0.007)。見圖 2。
圖2 高NLR組和低NLR組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的生存曲線Fig.2 Survival curv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high NLR group and low NLR group
單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年齡≥70歲、FIGO分期ⅢA~ⅢB期、腫瘤細胞分化程度、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腫瘤直徑≥4 cm和NLR≥3.48可能是影響OS的危險因素(P<0.05)。選取單因素有意義的危險因素納入多因素Cox回歸模型,結(jié)果顯示NLR≥3.48是影響患者 OS 的獨立危險因素(HR=1.937,95%CI:1.086~3.456,P=0.025)。見表 2。
表2 影響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OS的Cox回歸分析Tab.2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O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炎癥反應(yīng)是機體對內(nèi)源性及外源性損傷因子產(chǎn)生的一種生理性防御反應(yīng)。中性粒細胞是機體抵御外來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可在惡性腫瘤產(chǎn)生的趨化因子作用下到達腫瘤部位而形成腫瘤相關(guān)巨噬細胞,能分泌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促進腫瘤部位新生血管生成,或通過TGF-β信號途徑、膠原酶Ⅳ和肝素酶等促進腫瘤細胞生長、浸潤和轉(zhuǎn)移[12]。淋巴細胞主要參與機體的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對腫瘤細胞有免疫防御及殺傷功能。NLR反映了機體腫瘤相關(guān)炎癥反應(yīng)與抗腫瘤免疫水平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NLR比值升高常提示機體炎癥反應(yīng)增強,而淋巴細胞參與的抗腫瘤免疫功能降低。在老年惡性腫瘤患者中,由于免疫功能、生理機能退化,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抑制免疫功能的基礎(chǔ)疾病,常導致NLR比值升高[13-14]。
本研究顯示,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同步放化療治療后NLR高的患者有效率低于低NLR患者。GANGOPADHYAY等[15]研究表明NLR升高能顯著降低局部晚期宮頸癌患者對放化療的敏感性。提示提高NLR比值可能不利于提高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療效。進一步分析NLR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NLR組中2型糖尿病患者明顯較低NLR組多,且NLR與FIGO分期及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有關(guān),而與病灶大小及腫瘤分化程度無關(guān)。PRABAWA等[16]研究亦發(fā)現(xiàn)NLR與宮頸癌分期呈正相關(guān)。另有研究顯示NLR≥4.1為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nèi)膜癌遠處轉(zhuǎn)移的獨立危險因素[17]。說明在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癌患者中,NLR升高可能促進疾病進展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
WU等[18]在納入12個研究包括3 661例患者的Meta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不同臨床分期的宮頸癌患者中,NLR升高的患者OS明顯縮短。本研究顯示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后低NLR組5年累積生存率為46.8%,高NLR組僅為15.5%,高NLR患者OS明顯縮短。提示治療前NLR≥3.48的患者免疫狀態(tài)不佳,同步放化療效果較差,預(yù)后不良。因此,可根據(jù)治療前NLR水平適當調(diào)整治療策略。
本研究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70歲、FIGO分期、腫瘤分化程度、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和NLR≥3.48均為影響患者OS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在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癌患者中,NLR≥3.48不僅提示患者機體中促進腫瘤的炎性反應(yīng)增強,抗腫瘤的免疫反應(yīng)受抑制,促進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從而導致預(yù)后不良。此外,NLR是反映機體炎癥狀態(tài)的指標之一,NLR升高提示機體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相對增多或淋巴細胞計數(shù)相對減少,機體免疫平衡破壞,可能促進宮頸癌周邊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浸潤及轉(zhuǎn)移,導致宮頸癌進展[19]。因此,NLR有望成為評估老年中晚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療效及預(yù)后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