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才
新學年開始了。家長們在一起,少不了溝通一下各自孩子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方法當然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得很,但有一些家長則還是說,看來方法再多,我還是老辦法:“趕鴨子”。
說實話,這些家長提的并非沒有道理,“趕鴨子”的確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自覺不自覺都在用它。
記得從小時候讀書開始,我們就被趕鴨子了。每天一大早被叫醒后,便吃喝、上學、放學三部曲,上課、做作業(yè),面對考試。在書山攀登,在學海遨游。對知識的追求就是一根無形的趕鴨棍。不少知識具有剛性,需要死記硬背、博聞強記,需要下苦功夫。至于那些技藝性的本領,譬如體育、舞蹈、戲劇等,更需要在一種帶強制性的環(huán)境下才能掌握。
出來工作了,同樣是被趕鴨子。每天準時打卡上下班,一有任務就得全身心投入,甚至加班加點夜以繼日。為了創(chuàng)造業(yè)績成就事業(yè),要比被趕的鴨子更加辛勤勞作,不辭艱難。
管教子女也恍如趕鴨子。小樹苗的成長,除了要灌溉施肥外,常常要給它搭個架筑個網,防止它長歪了身子。孩子的成長,在充分發(fā)揮其自由空間、讓其有舒張的成長環(huán)境的同時,也不能放任自流,有時候往什么方向發(fā)展,還得幫他有一個設計。
“趕鴨子”靠“趕”,雖然和主動靈活的學習方法不同,但實際上卻很實用、奏效和普遍,是人生成長必不可少的外動力。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人的學習成長會遇到很多艱難,不是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都能有強大的自覺性和自制力。往往得靠逼出來,逼出洪荒之力。逼就是一種激勵,常會使人的潛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發(fā)揮。很多時候,沒有任何幫助,不得不去做某件事情,在逼之下,鴨子真的能被趕上架。被趕得多了,鴨子便會成長起來,把壓力變成動力,把外力轉為內力。養(yǎng)成努力的習慣,練成奮斗的自覺,也慢慢會琢磨出靈活的方法?!摆s鴨子”趕出了學業(yè)的進步、工作的業(yè)績、事業(yè)的成功。
從“趕鴨子”讓我想起一個詞叫“磨洋工”。現在人們都用它來比喻干活磨磨蹭蹭、拖沓怠工。其實“磨洋工”的本義恰恰相反,指的是認真細致,一絲不茍,講求質量。源于上世紀初美國人在北京建協(xié)和醫(yī)院,要求質量很高,就采取中國建筑的一道工藝叫“磨磚對縫”。工人要對磚墻表面進行非常細致耐心的打磨,又稱“磨工”,因為是洋人的工程,自然就稱“磨洋工”。工人們就是這樣精心打磨,才磨出建筑上的奇葩。
我想,把“趕”出來的洪荒之力,再加上“磨”出來的精致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定能奏好多彩的人生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