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天
中國知識精英在改天換地的1949年都面臨過艱難抉擇:是跟隨國民黨集團去臺灣,還是響應(yīng)中國共產(chǎn)黨號召留在大陸,參加新中國建設(shè)?這其實也是陳寅恪一生當中遇到的又一重大難題。應(yīng)該說,陳寅恪的這一次人生抉擇,從1948年便已拉開序幕。
事實上,在改朝換代結(jié)局未定之時,選擇尤為艱難。當時,圍繞在陳周圍存在有兩股截然相反的力量,一種力量催著陳赴臺,一股力量讓其留在大陸。傅斯年、杭立武就是促使陳寅恪離開大陸的力量中兩個代表性人物,而陳序經(jīng)則是力促陳寅恪留在大陸的堅定力量。時過境遷,我們已經(jīng)難以準確知道陳寅恪面臨抉擇時具體的矛盾心理,但還是可以從一些具體事件中去梳理個大概。
1948年底陳寅恪離開北平飛往南京,到南京后卻只作短暫停留,便迅速離寧,然后又到上海;在1949年初出現(xiàn)在廣州。短短三個月時間,陳寅恪就作出了三次大的動作。這些動作僅從路徑的角度考察,顯然是離開大陸的軌跡;但最后,陳寅恪還是留在了大陸。
1948年12月15日,陳寅恪飛抵南京。第二天,陳寅恪相交相識幾十年的老朋友傅斯年就被任命為臺灣大學校長。1949年1月19日陳寅恪剛剛抵達廣州,第二天,1月20日,傅斯年即在臺灣正式就職。冥冥之中,傅斯年似乎總是晚一步,這似乎已在預示傅斯年促陳入臺計劃不會有預期的結(jié)局。
陳寅恪與家人
傅斯年就任臺灣大學校長之后,替陳寅恪在這里做了周到的安排,為其配好了工資、助手,甚至安排好了接陳的專機,只待陳做出赴臺決定,就可立刻把他接至臺灣。安排妥當之后,傅斯年就接連致電陳寅恪催其赴臺。這么周密的安排,但最后卻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有論者以為這或許和傅、陳之間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嫌隙有關(guān)——雖有點道理,但并不盡然。
陳寅恪抵達廣州時,廣州市面其實已一片混亂,貨幣貶值,物價飛漲,顯示著中國的局勢即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接下來,廣州的局勢,越來越緊張;而隨著時勢的變化,把很多人的命運推向最后抉擇的十字路口。
1949年6月,國民黨集團在廣州組建“戰(zhàn)時內(nèi)閣”。它有一項“搶運學人計劃”,而此計劃的負責人就是時任“戰(zhàn)時內(nèi)閣”教育部長的杭立武。
在人心浮動、風雨飄搖的日子里,杭立武多次派人動員陳寅恪離開大陸赴臺,結(jié)果都遭到陳寅恪的不置可否。9月的某一天,杭立武與“戰(zhàn)時內(nèi)閣”財政部長徐堪一起親自來到嶺南大學,勸說陳寅恪離開大陸,并以重金洋房相許;當場被在場的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jīng)越俎代庖予以回絕。這一股催促陳寅恪赴臺的努力也隨之宣告流產(chǎn)。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很快,南粵大地便響徹解放大軍的隆隆炮聲。廣州已迫近“日月?lián)Q新天”的時刻。歷史留給暫居廣州的學人選擇的時間不多了。
10月14日下午6時,人民解放軍浩浩蕩蕩開進廣州城,一切塵埃落定,猶豫中的陳寅恪其實已不能再猶豫了。選擇的大門被關(guān)閉。從此陳寅恪留在嶺南,可以說是歷史幫陳寅恪做出了艱難的選擇。
現(xiàn)在來看,陳寅恪之所以選擇留在大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國民黨集團失去了信心。
陳寅恪故居(在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qū)東北區(qū)309號)
陳寅恪塑像(在中山大學陳寅恪故居前)
鄧廣銘在1988年5月28日的“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上的發(fā)言中說,1948年12月14日這天晚上,他去與呆在北平東廠胡同的陳寅恪(準備翌日離開北平)話別。陳寅恪對他講:“其實,胡先生(指胡適)因政治上的關(guān)系,是非走不可的,我則原可不走。但是,聽說在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區(qū)大家一律吃小米,要我也吃小米可受不了。而且,我身體多病,離開美國藥也不行。所以我也得走。”[1]陳寅恪這里道出了他為什么要落腳廣州的道理。在陳和當時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心目中,大概中國會南北分治,廣州是國民黨統(tǒng)治的南中國的首都,比蔣介石開明、民主的國民政府代總統(tǒng)李宗仁在那里。在“文化大革命”中,陳寅恪在向紅衛(wèi)兵的“交待”(由唐筼執(zhí)筆)中又說:“當廣州尚未解放時,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多次來電催往臺灣,我堅決不去。至于香港,是英帝國主義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視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留在國內(nèi)。”[2]這段話,說明陳寅恪曾經(jīng)歷過一段激烈的思想斗爭,對各種選項都進行過比較。之所以他最后能在猶豫中做出留在大陸的選擇,余英時先生道出了部分內(nèi)情:“陳先生決定留在廣州不走,是因為他覺得已無地可逃。國民黨既不能在大陸上立足,也未必能長保臺灣。這本是當時一般人的共同心理?!盵3]只是余英時先生并不明白:陳寅恪最后作出的選擇,更基于對國民黨、蔣介石的長期不滿,而對中國共產(chǎn)黨抱有希望(這個希望的出發(fā)點則是復振中華文化)。這也是當時留在大陸的知識分子的共同心理。
注釋:
[1]轉(zhuǎn)見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50頁。
[2][3]轉(zhuǎn)見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增訂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58頁,第4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