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裕香,樊麗青,黃詠梅,徐貞華,傅麗娟,黃素娟,江小麗
(常山縣人民醫(yī)院,浙江 常山324200)
胃管插管是兒科臨床中常見的操作,是新生兒藥物以及營養(yǎng)供給的一種重要工具。新生兒的生理以及解剖特征加上普通胃管自身的缺點,使新生兒胃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一直不理想,增加了患兒的痛苦[1]。 本文主要探討一次性胃管在新生兒灌腸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2月-2018 年11月本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需行灌腸的100 例患兒,按入院單雙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一次性胃管灌腸, 具體步驟如下:用一次性石蠟油棉球潤滑胃管前段,用注射器將灌腸液吸出,并與一次性胃管連接,排空胃管中的空氣。 將患兒調(diào)整為左側(cè)臥位或者仰臥位,同時保持患兒的雙腿為彎曲的形狀,并且向腹部靠近。 用右手將臀部稍稍抬起,用左手的拇指以及食指將患兒的肛門充分暴露,再用右手輕柔地將一次性胃管插入患兒肛門,深度約4~5cm,左手固定胃管,右手緩慢注入灌腸液,當灌腸液的量達到一定要求后將一次性胃管緩慢拔出。對照組在灌腸中采用一次性頭皮針,操作過程與觀察組相同。 入選對象均經(jīng)患兒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插管成功率 (一次性插管成功)、灌腸時間、灌腸過程中的堵管發(fā)生率、插入深度的準確率。 堵管的判定:灌腸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一次性頭皮針和一次性胃管阻塞不通,出現(xiàn)液體流入受阻。 插入深度的測量:一次性胃管頂端有刻度標示線, 可以直接觀察插入的深度并記錄;一次性頭皮針插入前在起始端要用黑色記號筆標注標示線,再觀察插入的深度并記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
觀察組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入深度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觀察組灌腸過程中的堵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灌腸時間較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新生兒出生后如需進行一些侵襲性治療操作將造成患兒一定的不良反應[2]。 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各種臨床操作對新生兒的不良影響是當前新生兒臨床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灌腸主要針對出生24 小后仍未順利排出胎糞,或者存在腹脹、嘔吐等癥狀的新生兒。 雖然“未及時順利排除胎糞或者排出的胎糞量較少” 這種癥狀在新生兒中較常見,但若不及時處理,容易發(fā)生呼吸暫停、壞死性小腸結(jié)腸炎、病理性黃疸等嚴重并發(fā)癥。 臨床上通過灌腸能有效地刺激患兒的腸壁,促進腸蠕動,進而順利排出胎糞[3]。
目前,臨床上針對新生兒的灌腸應用較多的是采用一次性胃管或一次性頭皮針。一次性頭皮針具有質(zhì)地軟、管腔細的特點,對腸道黏膜損傷小,插入直腸時患兒耐受性較好,且取材較方便[2];而一次性胃管有以下多種優(yōu)勢:(1)質(zhì)地柔軟,而且彈性較大、管徑小,最為重要的是其形態(tài)可以隨著插管角度的不同而發(fā)生相應的改變, 再加上其頂端圓滑,可以減輕對黏膜的刺激[4]。 新生兒的肛腸黏膜較柔嫩,使用一次性胃管可以降低患兒的疼痛感和不適感,避免直腸穿孔。 (2)一次性胃管較頭皮針管略粗,便于給藥。 (3)一次性胃管頂端有刻度標示線,不但便于操作[5],而且刻度的標示有利于一次性胃管灌腸成功;另外,其接頭為注射器專用魯爾圓錐接頭,連接注射器更緊密、方便,可以減少藥物外滲的發(fā)生。
本文結(jié)果提示, 采用一次性胃管的插管成功率、插入深度的準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灌腸過程中的堵管率低于對照組(P<0.05),灌腸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0.05),提示新生兒采用一次性胃管灌腸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