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區(qū)潔崧 梁嘉敏
( 佛山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外三科 , 廣東 佛山 528211 )
手外傷是臨床常見創(chuàng)傷,治療上不但要盡可能恢復手功能,還需滿足患者的美觀要求[1-2]。臨床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但因手解剖相對復雜,除了皮膚裂傷、軟組織輕度挫傷、單純骨折外,大多數(shù)手外傷易遺留功能障礙,尤其是嚴重創(chuàng)傷,譬如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神經(jīng)肌腱血管損傷等,如術后未能得到有效護理,會影響手功能恢復,對患者生活和活動產(chǎn)生影響[3-4]。因而,必須重視并加強手外傷患者術后康復護理。本文主要對102例手外傷患者術后護理情況進行研究,探析綜合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2例手外傷患者納入本次觀察研究中,均通過CT、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均在受傷后48小時內(nèi)送院診治,無手術禁忌證。受傷原因主要是機器割傷、壓傷、跌傷等。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凝血機制障礙、意識障礙及不配合等患者,年齡≥18歲。通過數(shù)字表法分成2組,每組51例。其中,觀察組:男女患者比為27:24;年齡:20-65歲,平均(40.7±3.1)歲;單純肌腱損傷20例,多發(fā)性骨折31例。對照組:男女患者比為29:22;年齡:19-67歲,平均(41.1±2.9)歲;單純肌腱損傷22例,多發(fā)性骨折29例。在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方面,2組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2 方法:2組患者均依照病情采取手術治療,均取得成功;對照組術后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按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體位護理、疼痛護理、飲食護理及常規(guī)功能康復鍛煉等。觀察組同時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包括:(1)心理干預。臨床上大部分手外傷發(fā)生突然,加上軀體疼痛不適,手活動受限,患者一時心里很難接受,還會擔心預后,易出現(xiàn)低落、不安、焦慮等不良心理?;诖耍g后科室護士應主動和患者溝通,指導患者做好康復準備。一方面,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多和患者交流,以分散患者對自身手外傷的注意力,同時給予患者關心、幫助,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動態(tài),及時進行針對性疏導,介紹康復成功病例,以提高患者康復信心;另一方面,根據(jù)患者病情、年齡等進行針對性指導,告知患者嚴格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包括合理飲食、患肢舒適體位、術后注意事項、康復鍛煉介入時間等,以調(diào)動患者的積極性,讓其處在最佳心理狀態(tài),加快手功能康復。(2) 并發(fā)癥預防及護理。在術后指導患者行舒適臥位,將患肢適當提高30°,略比心臟水平位高,以改善靜脈、淋巴回流,以緩解肢體腫脹;采取坐或站位時應用三角巾將患肢懸吊在胸前,告知患者保護好患肢。同時,密切注意手指端皮膚顏色、溫度以及彈性等,如皮膚蒼白、皮溫降低、腫脹等情況,則應警惕局部血循環(huán)障礙,須及時報告并協(xié)助醫(yī)生處理。此外,術后手部制動者,必須對手“功能位”進行制動,維持腕關節(jié)背伸20°-25°,掌指、近側指部位的關節(jié)呈半屈曲狀態(tài),掌指、指關節(jié)稍屈;對于伴神經(jīng)損傷者,以免牽拉神經(jīng)縫合位,通常制動時間在3-4周;對于肌腱吻合術患者,術后通常制動3-4周;對于掌骨、指骨骨折患者的,復位滿意后應用內(nèi)固定針和外固定托進行固定,持續(xù)4周左右,以促進組織愈合,減少粘連發(fā)生。同時,密切注意傷口滲血、滲液、紅腫等情況,如出現(xiàn)應警惕感染,及時報告醫(yī)生,指導患者配合治療;此外,密切注意傷口敷料情況,如污染、滲血、滲液等需及時更換。(3) 康復鍛煉。手功能恢復效果受術后康復鍛煉影響明顯??祻湾憻挶仨毟鶕?jù)患者實際病情和耐受度,明確鍛煉時間、強度及活動幅度等,以實現(xiàn)個體化康復指導。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患肢妥善固定狀態(tài)下,盡量在早期進行手部功能鍛煉,以改善手部血循環(huán),緩解腫脹,預防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直等發(fā)生。對于康復鍛煉,動作應從簡到繁,先被動活動,再主動活動,循序漸進,以患者耐受為宜,不得過度運動。在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在床上被動活動患指,主要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范圍在50°-100°,10 min/次;同時,引導患者進行術側腕關節(jié)活動,患肢被動屈曲位,行扭轉運動,先順時針1圈,再逆時針1圈,反復6次,以免關節(jié)僵直;在患指功能有所改善后,指導進行主動活動,活動幅度從小至大,再結合應用分指板、橡筋網(wǎng)等進行鍛煉,以改善肌腱活動動度。在術后1-2周不影響修復組織張力狀態(tài)下,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和主動+助動運動,比如:揉、捏、輕柔等,5 min/次,2-3次/d,在鍛煉時動作應輕柔,并要密切保護好患指。對穩(wěn)定型骨折患者,在5-7天后,疼痛減輕后可進行主動鍛煉,患指外肢體須主動運動。在術后2-6周可通過輕柔可控的應力,以預防和減少組織粘連發(fā)生,以促進愈合,同時配合營養(yǎng)支持,實現(xiàn)膠原纖維良好塑形,提高軟組織張力,避免關節(jié)僵直、攣縮。該階段以主動鍛煉為主,主要進行患肢屈伸,5min/次,2-3次/d。對于常規(guī)肌腱吻合術患者,在術后3-4周解除外固定之后可行主動、被動鍛煉,以促進肌腱愈合,避免組織粘連,直到患指功能恢復正常。所有康復鍛煉均應在責任護士指導下完成,以免出現(xiàn)意外。在術后6-8周骨折位穩(wěn)定后,指導患者進行抗阻練習,同時可進行手滾圓球活動,有效活動指掌關節(jié),還可配合理療措施。
3 觀察指標:術后應用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0-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痛疼,記錄患肢腫脹消退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4 效果觀察:護理隨訪3個月,測定患肢總主動活動度(TAM)和肌力(采用LOVETT法測定)[5],依照結果評定康復效果:(1)顯效:TAM在健側75%以上,且肌力為4-5級;(2)有效:TAM在健側50%-74%,肌力為3級;(3)無效:TAM在健側50%以下,肌力在2級及以下??傆行轱@效、有效之和。
6 結果
6.1 2組術后臨床情況對比:通過比較,觀察組術后VAS評分、腫脹消退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6.2 2組術后手功能恢復效果對比:術后2組患者均接受3個月隨訪,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達到96.0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31%(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比較(n,%)
臨床上,手外傷一般采取手術治療,在術后會因較長時間制動,易出現(xiàn)黏連、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影響預后[6-7]。臨床研究表明[8-9],手外傷患者在患肢制動3周之后,手部肌力會降低8%-45%,在進行針對、系統(tǒng)的康復護理后,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復。而術后康復護理中,須重視并發(fā)癥預防,重點預防感染、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發(fā)生[10-11]。大多數(shù)手外傷會伴軟組織損傷,徹底清創(chuàng)難度大。所以,必在術后要密切注意切口愈合情況,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合理應用抗生素,以減少感染發(fā)生[12-13]。同時,責任護士須做好患者溝通工作,明確其護理需求,了解其心理動態(tài),再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最大限度消除患者不良心理,讓患者重視并積極配合康復護理。
術后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應結合臨床經(jīng)驗和患者實際,確定護理要求和措施。對于手外傷患者,術后康復護理應做好這幾方面:(1)要準確介入早期功能康復鍛煉的時間。臨床學者指出,在術后第3天可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筛鶕?jù)術后恢復及個體情況確定康復時機,避免盲目進行,影響手術效果。(2)要基于患者病情,確定早期功能康復內(nèi)容。應明確早期康復鍛煉意義和目的,即改善患肢局部血循環(huán),促進功能恢復,制定合理的康復流程,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相關宣教,讓其掌握康復鍛煉的內(nèi)容、方法,明確注意事項。(3)要通過宣教和督促提高患者的康復護理依從性,主要是開展針對性健康宣教,根據(jù)患者年齡、文化水平等進行面談、講座等方式的健康宣教,語言通俗易懂,讓患者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4)針對患者心理動態(tài)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一方面,主動和患者溝通交流,以便建立和諧互信的護患關系。另一方面,向患者給予一定的信息支持,說明治療、護理的內(nèi)容、預后等,有效緩解患者因臨床認識不足出現(xiàn)的負性情緒,與此同時還需多和患者家屬交流,讓其參與到患者康復護理中,增強家庭支持度,讓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綜合康復護理,從生理、心理及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術后VAS評分、患肢腫脹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低于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康復總有效率達到96.08%,高于對照組的84.31%。與羅娟等人的相關課題研究報道基本一致[4]。
綜上而言,手外傷外科術后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可減輕術后疼痛和腫脹,改善局部循環(huán),促進患肢功能康復,提升預后效果,值得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