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承載著民族文化,蘊藏著民族智慧與血淚,學好歷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加學生知識積累量和情感體驗。由此可知,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诖?,本文以初中歷史為例,探究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與途徑。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歷史認知
雖然歷史課程在初中階段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師生不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條策略,以期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價值。
一、 提高認知程度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閉卷考試改革為開卷考試極大地減輕了學習負擔,出現了不重視歷史課程學習;一遇到問題就翻書;為考試而考試,學習流于形式等問題,嚴重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初衷,因此,筆者建議學生和教師提高認知程度,重視歷史課程的學習。
(一) 改變教學看法
筆者認為只有學生真正地理解歷史知識,會靈活運用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達到歷史學習的目的。因此,師生都要改變對歷史課程的看法,重視歷史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達到新課程改革的標準。
(二) 把握知識框架
在歷史考試中,一個簡單的選擇題或者判斷題往往會涉及多個知識點,如果學生自身對書本整體知識框架不是很熟悉,就會出現概括不全或者判斷錯誤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在把握教材全局的基礎上,找到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連接,做到把控全局、條理清晰才能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
(三) 重視無形知識
學生們對于試卷上出現的年號、事件、影響等看得見的知識點往往對答如流,但是要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談一談情緒、感受、體悟等問題時,學生們卻一籌莫展。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學生不重視無形知識與教材知識的連接,這既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誤區(qū),也是歷史教學工作的重難點。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除了教授學生教材基本知識點外,還要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以及國際動態(tài),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眼光。
當然,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材內容中添加非教材知識,拓展教學內容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這樣學生在進行綜合性題目的解答時,其視野才會更加寬廣,不再局限于教材某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而能夠通過實際問題的分析來進行題目的解答。這是素質教育下提升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 正確使用史料
人類只有正確對待史料、合理利用史料,才能夠對過去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有基本的了解,因此史料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正確運用史料開展歷史教學實踐活動對培養(yǎng)初中生思維獨立性和判斷性尤為重要。
(一) 史料要真實可信,正確引導學生思維
歷史可能是不真實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將歷史教材奉為金科玉律并將其悉數教與學生,而應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斷引進史料,并鼓勵學生認真大膽地研讀史料,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歷史知識,勇于表達自己的質疑,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才能感知真實的歷史,接近歷史真相。
(二) 史料要合理使用,發(fā)揮史料應有作用
史料是研究或討論歷史最為重要的東西。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使用過多的史料就會占用正常教學時間,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如果教師使用過難的史料教學會讓學生不理解其中含義,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幾乎不應用史料,則不是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因此,教師在列舉史料證明歷史真實性時,應該合理的、有效地使用史料,選出的史料不可過難、不可過多或過少,要明確史料在教學實踐中的輔助作用,順利開展歷史教學活動。
(三) 史料要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
史料形態(tài)各異,內容豐富,可以被教師以各種形式加以利用。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引入史料,也可以利用微課課件,把陳舊的、生硬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為學生直觀、生動的展示史料;還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到當地閱讀史料文獻,增加學生人生體驗。運用合適的史料知識輔助教學可以給枯燥無趣的歷史學習帶來一絲生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生從各種史料中獲得全面了解歷史的機會,更接近歷史真相;研究史料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史學思維、質疑態(tài)度;學生從史料中習得古人智慧,熟知民族文化,在未來會走得更遠更好。
三、 培養(yǎng)問題意識
學校開設歷史學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得到教材上的歷史結論,而是要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從歷史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質疑,培養(yǎng)自身的問題意識。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要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
如,筆者帶領學生學習《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內容時,在帶領學生學習了基礎知識后,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當時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取得了勝利,那么我們現在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學生們陷入了沉思,都沒有說話。這個問題是教科書中沒有的問題,但也能根據教材內容得出答案,十分具有新意。教室里一片沉寂,只聽到大家翻書的聲音。見此情景,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僥幸勝利了,而無所改變,那么在下一次戰(zhàn)爭中結局會怎樣?學生們聽到教師引導后,茅塞頓開,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一時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認為,鴉片戰(zhàn)爭即便是獲得了勝利也實屬僥幸,因為腐朽落后的統治方式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最大原因;有的同學認為,如果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取得勝利,那么清朝的統治時間就會增加,我們現在的生活可能比較落后;還有的學生認為正是因為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社會各階層為了救亡圖存開展各種形式的運動,促進了中國民主化進程。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學生也能夠配合教師的教學進度,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單單教授學生基礎知識遠遠沒有達到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課程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和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知程度;學會正確使用史料;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武波.如何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生成[J].教育革新,2016(4).
[2]孫海龍.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擷取與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
作者簡介:
陳曉亮,廣東省河源市,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仙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