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珠容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師古典曾受新東方教育的俞敏洪之托,去研究教師們的能力發(fā)展模型,因為俞敏洪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有的老師一直止步不前,而有的老師卻越來越優(yōu)秀?
古典通過研究1200名各界培訓老師后發(fā)現(xiàn),他們基本都具備5種核心能力:第一,有專業(yè)知識;第二,有課程設置能力;第三,有演講能力;第四,有個人魅力;第五,有積極的心態(tài)。
隨后,古典制定了一份五項課程去培訓新東方教育里新晉的老師,希望他們可以迅速成為名師。但有意思的事情出現(xiàn)了:3個月以后,有一群老師變得特別厲害,而有一群老師很一般,與俞敏洪的疑惑如出一轍。
“他們明明接受的是同樣的培訓,努力程度也相差無二,可為什么有些人會比另一些人更厲害?”俞敏洪問。
古典回答:“因為他們的學習路徑不同。”
隨后,他用一組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分析什么是“學習路徑不同”:新晉的老師中,一部分人會花100%的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學習專業(yè)知識,最后成為100分老師;另一部分人關注的卻是老師的5種核心能力。他們意識到,在知識領域里,20%的精華知識就可以囊括其余80%的內容,即遵循人們熟悉的“二八定律”。所以,他會花一點時間迅速學習這個專業(yè)知識領域里最精華的20%,然后把剩余時間拿去學習課程設置的20%、演講的20%、魅力的20%,以及心態(tài)的20%。3個月下來,同樣是花了100%的時間,這些老師卻因為學習路徑的不同而獲得了5個80%,成為400分老師。
俞敏洪又問:“那些100分老師基礎打得牢,有沒有可能后發(fā)制人呢?”
古典反問:“在新東方的教務系統(tǒng)里,如果你一定要在新晉的老師里選一個出來給他排課,你會選誰?100分老師,還是400分老師?”
“那肯定是400分老師?!?/p>
“400分老師在前期訓練得比較全面,于是課就講得生動一點;他的課講得好了,就能帶動更多的學生;學生多了,優(yōu)秀學生率就更高,老師的名氣也就更大;老師的名氣大了,你就會排更多的課給他,他的工資就越來越高,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不知不覺中,這個老師就形成了一個正循環(huán)。一個學期下來,他可能就從400分老師變成4000分老師,把100分老師遠遠地甩在后頭?!?/p>
新東方教育里的那些100分老師和400分老師,是否給你帶來深刻的啟示?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于是抱怨:我都這么努力了,怎么工資還是這么低?實際上,努力程度不是影響你成長速度的關鍵點,學習路徑才真正決定了你最終會成為“100分老師”,還是“400分老師”。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