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國
摘要:問題式教學是推動新課程改革前進的重要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應用中,問題式教學的貫徹落實陷入瓶頸。筆者以梭倫改革為個案,通過問題式教學實踐的前后過程,提煉問題式教學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梭倫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194-01
問題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歷史教學方式,它倡導教師宏觀引領,精心設計,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升華,是教師完善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其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益。
1.研究學情,注重思維
《梭倫改革》一課適合學齡段:高中歷史選修班。這一年齡段的高中生,由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逐漸形成,價值判斷已經(jīng)開始具有某種獨立性,現(xiàn)成的歷史結論和歷史評價往往會破壞他們的學習熱情。
從知識儲備的角度看,因為歷史是學生主修學科,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和歷史學思維能力已經(jīng)有了較好的前提,關鍵是教師需要充分研究不同班級學生的具體知識積累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課程設計,從而推進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參與問題互動,無限接近個體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譬如: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中已經(jīng)對梭倫改革有初步學習,相關知識可以鏈接過來,實際上該課對于梭倫改革的背景、內(nèi)容、影響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分析,那么《梭倫改革》這一課的主要任務很顯然是深入挖掘公元前6世紀初的“雅典現(xiàn)場”、改革的主要內(nèi)涵、實施過程及影響力。
2.弄透背景,創(chuàng)設情境
《梭倫改革》大背景:政治民主化是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要求,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人類發(fā)展歷史,追根溯源,雅典城邦政治是人類民主政治文明的濫觴。這種內(nèi)在的邏輯關聯(lián)最早從梭倫改革可見端倪,正是這場改革對以后雅典國家政治發(fā)展產(chǎn)生關鍵的影響,并且長期影響世界政治模式的選擇,對當今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仍具備重要借鑒意義。
學生還應了解所探究問題的相關時代背景,這是進行問題式教學的“小背景”。當教師為學生提供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具體史料時,這些背景知識就會起到幫助學生理解史料的作用,從而避免了僅局限于史料的誤區(qū),確保史料分析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開闊的視野。這些背景知識包括:
(1)“荷馬時代”與古希臘文明狀態(tài),此在說明前期荷馬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的演變(包括政治、經(jīng)濟)與雅典民主改革的內(nèi)在歷史邏輯關系,如公民大會。
(2)希臘特殊的海洋地理環(huán)境,在越早的那個時代,地理條件成為影響國家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3)商品經(jīng)濟和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養(yǎng)成了雅典人特殊的文化性格。
(4)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政治為民主改革嘗試提供了直接的可能。
(5)梅加臘入侵、國家危機、“瘋詩人事件”和梭倫走上政治舞臺。
3.精選史料,強化實證
史料是歷史學習的基礎和依據(jù)。問題式教學中,教師精選史料,通過對史料的解讀,強化歷史的實證性尤為重要。
3.1 課本史料:在日常歷史教學中,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尋找合適的史料即“史料選擇”非常不易,而選修教材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有價值的史料,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不足、減輕了難度。例如,以“梭倫改革”為例,該單元講述的是一場重要的奴隸制民主改革,教材中設置了包括詩歌、圖片在內(nèi)的很多有意義的史料,因此精心設計、妥善運用該教材中的史料對于選修教學乃至必修1政治史的教學都具有重大意義。
3.2 課外史料: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許多人以詩歌的形式留下了生命的痕跡。梭倫是希臘七賢之一,熱衷于詩歌。從在他的詩歌里蘊涵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深入到詩歌的情感與理性的空間里,往往可以催化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下文是摘自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所引梭倫詩句。
材料1:我所給予人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勢有財之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shù)膿p失;我手執(zhí)一只大盾,不讓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據(jù)優(yōu)勢。對于那些想重新劃分土地的人:他們?yōu)榻賷Z而來,欲望無有止境,每一個都向往獲得無窮的財富,而我言語溫存,暗里卻心腸堅硬。他們的幻想狂妄而終于落空;于是對我激起怒火,瞪著眼睛看我,視我如仇——錯了:我應允之事,得天之助,都已完成,至于其余,不能作無謂冒進;用僭主力量希冀成功,我所不樂,亦不愿讓君子與小人在我們祖國竟然享有同等的一份沃土。
4.問題驅動,循序漸進
教師第一步應當引導學生分析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目的以及所反映出的大概歷史信息。第二步引導學生關注詩句中的主要細節(jié),圍繞探究的中心主題可以設置幾個“子問題”,比如材料1第一首詩:
(1)梭倫詩句創(chuàng)作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怎樣?(人文精神的濫觴)
(2)從階級階層角度看,詩句中涉及哪幾類人?(貴族、平民、工商業(yè)奴隸主)暗含的是怎樣的時代危機?(社會矛盾尖銳以及民族危機)
(3)在那個時代,梭倫的觀點和立場是什么?(堅持改革,中立妥協(xié))他代表什么階級的利益?(工商業(yè)奴隸主)梭倫的做法是否矛盾?(不矛盾,是推進改革的需要)
(4)從他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持怎樣的立場?(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5)你怎么看這種立場?(利弊并存,前期利,后期弊)這直接影響梭倫改革的什么特點?(妥協(xié)、折中)
(6)梭倫的心情怎樣?(豁然、舒適)他是否滿意自己的改革?(滿意)
(7)梭倫是如何改革的?
(8)梭倫改革還有什么壯舉?(多項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