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寧
觀罷《豐碑:大慶精神 鐵人精神》,感慨萬千。這部紀錄片忠實地記錄了那段發(fā)展歷程,記錄了當年的艱難困苦,記錄了不可磨滅的鐵人精神,讓今天的我們可以如此近距離地重溫、感受那段光輝歲月。
這部紀錄片全景式地回顧了大慶油田的發(fā)展歷程,真實再現(xiàn)了大慶人的拼搏過程,翔實記錄了歷史上的關(guān)鍵瞬間。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生動鮮活、圖文并茂、聲畫同步的珍貴史料,對后來者緬懷這段光輝歷史、傳承這種拼搏精神、理解這種奮斗品質(zhì)來說意義深遠。從片中,我們知道了大慶油田的起點在哪里。正如影片中所說,在大慶油田眾多油井中,松基三井顯得既普通又特殊——說它普通,是因為這里矗立著7萬多口這樣的油井;說它特殊,是因為松基三井是這個中國最大油田打出的第一口井。沒有這口油井,可能就沒有大慶油田了。1959年9月26日,松遼平原上終于出現(xiàn)了喜人一幕:就在松基三井井口打開的一剎那,一條黑亮的油龍噴涌而出,它穿越地下千米巖層,散發(fā)著濃濃的油香,令期盼已久的找油人歡呼雀躍、淚流滿面。從片中,我們了解到王進喜同志的成長歷程。影片中介紹,經(jīng)過一年多的培養(yǎng),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組織上又把鉆井隊長的重任壓給了他。從此,他便經(jīng)常“全天滾”,24小時值守在礦井上。
大慶油田是歷經(jīng)千難萬苦干出來的,這份艱辛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今天的后來者難以想象的。但正是這種艱苦,更讓我們感到成就的來之不易。紀錄片的講述時刻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幸福是怎么來的。影片中有許多這樣的細節(jié)。比如,片中介紹,要想在這片荒原上開發(fā)大油田,其艱辛困苦有太多難以想象之處。附近沒有城市做依托,在寒冷的冬季,四萬多人一下子涌來,單是吃和住就是個大難題——干部職工們只能住在牛棚馬圈,或擠在地窨子里,有的甚至露宿荒原。糧食和蔬菜供應(yīng)不足,最嚴重的時候只能“五兩三餐保會戰(zhàn)”。職工吃不飽,經(jīng)常在飯后拿上個碗在食堂轉(zhuǎn)圈子,這里找個蘿卜頭,那里找個破魚頭,拿回去用缸子再煮一煮,大家分了填肚子。
縱觀整部紀錄片,鐵人精神無疑是貫穿全片的鮮明主線。什么是鐵人精神,影片給出了最好的詮釋。鐵人精神首先是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志氣和勇氣。在萬人誓師大會上,王進喜等模范人物戴著紅花,騎著高頭大馬,由探區(qū)領(lǐng)導牽馬墜鐙,繞場一周。王進喜在發(fā)言時喊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這種面對困難主動沖鋒陷陣的英雄氣概震撼了工友,也感動了群眾。鐵人精神是一種不怕苦、不怕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石油會戰(zhàn)開場,鉆井設(shè)備來了,但等待吊車要三天時間。他們不等不靠,喊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昂揚口號,硬是憑著人拉肩扛,用血肉之軀將幾十噸重的鉆機拉到井場。鉆井需要用水,送水車得兩三天后才到,他們又等不及了,用盆端桶拎的方法,全隊30多人加上趕來幫忙的干部職工一天一夜硬是端水50多噸,只用短短5天時間就打出了第一口井。在打第二口井時,突發(fā)井噴,情急之下,王進喜帶頭跳進冰冷的泥漿池中,用帶傷的血肉之軀攪拌泥漿,苦戰(zhàn)三小時制服了井噴。鐵人精神還是一種敢于擔當?shù)某绺呔?。打井時,井打斜了,在隨后召開的千人大會上,有人勸告王進喜不要上臺接受批評。王進喜卻說,披紅戴花時你們推著我往前走,這回挨批評了就叫我“裝狗熊”,這可不行!他請求把那口不合格的井填掉,留給后人作為教訓。又有好心人勸他說,埋了這口井,就給標桿隊的隊史寫下了恥辱的一頁。王進喜卻說,如果沒了這一頁,那隊史就是假的!這一頁不僅要記在隊史上,還要記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感謝這部紀錄片,為我們忠實記錄下了歷史。歷史雖然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這份精神將永存,而且要薪盡火傳,銘記在共產(chǎn)黨人的心中,刻印在黨員干部的魂上。
(作者單位:安徽省定遠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