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 ?要:當前社會需求的是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傳感器技術及其應用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我們對課程分別在理論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經過近兩級學生的應用,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進步。
關鍵詞:傳感器? 教學改革? 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6(c)-0197-02
由于電子計算機、機器人、自動檢測技術等的迅速發(fā)展,應用傳感器的場合也變得越來越多,傳感器技術在現(xiàn)代科學領域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秱鞲衅骷夹g及應用》作為多個專業(yè)的交叉課程,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僅課程內容分散,缺少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而且實踐性非常強。未來社會需要是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因此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時,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畢業(yè)后可以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假如不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很難培養(yǎng)出來,因此,對《傳感器技術及其應用》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理論教學模式改革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機械地對學生灌輸知識,即教師在講臺上以講授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為主,而此門課程所涉及的原理和公示比較多,尤其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導以及電路分析,比較枯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致使學生對此課程提不起興趣,因此授課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點,應該意識到在整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指導者,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作為參與者、合作者,是對教學效果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主動地去學習,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如何運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程的教學中來是當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豐富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在多媒體課件中盡量多插入圖片、聲音以及動畫等資源,這樣可以更加形象化,更加容易理解比較難的知識點,讓同學們熟悉一些不常用的傳感器,可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1]。例如,比較難理解的傳感器,通過動畫演示,學生可以直觀的理解他們的工作過程以及工作原理。對于復雜的公式推導,仍舊使用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一邊推導一邊進行講解。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及時補充一些新的傳感器技術,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可以了解比較前沿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適合的課堂教學中采用任務(項目)驅動式教學法,課程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布置教學任務,并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3~4人),要求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查閱相關的資料,并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每個小組至少講解10min,其他同學可以進行提問,由于授課班級以及授課人數(shù)較多,每次課堂教學過程中只允許5~6個小組進行講解,為了督促學生課下學習并整理資料,每次臨時決定哪個小組進行講解。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各抒已見,教師最后在每次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并加以擴展[2]。通過任務(項目)驅動式教學,學生在課下進行了一定的準備工作并帶著一定的問題去聽課,學生由被動式變成了主動式,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可以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為了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采用了“云教學”模式。采用藍墨云班課APP創(chuàng)建班課,指導學生下載并安裝APP軟件,使用邀請碼進入班級。利用此APP軟件進行簽到,相對于傳統(tǒng)的點名方式可以節(jié)省一些時間,提高了考勤的效率。教師把上課要用的相關資源傳到APP的資源庫中,方便學生隨時進行查閱,利用軟件的答疑討論和測試模塊,增加學生間的互動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減少了課堂上大量的“低頭一族”,調動了學生的熱情[3]。
2? 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傳感器應用與技術這門課程是門非常注重應用的課程,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即理論中有實踐,實踐中有理論,著重知識的應用性。課堂教學中主要經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兩部分,驗證性實驗主要是把課堂上學到的基本原理通過實驗得到驗證,有助于知識點的理解;綜合性實驗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采用分組的形式進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由于實驗設備或者人為的原因導致有時實驗沒有成功或者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導致實驗失敗的要素,吸取失敗的教訓,然后重新進行實驗,直到獲得滿意的結果。如此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挫折承受力。
除了實驗,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設計能力,我們還設置了課程設計,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選擇器件并設計自己的設計方案,制作出實物作品并進行系統(tǒng)的測試以及撰寫課程設計的報告,通過課程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對于學生做畢業(yè)設計和以后工作都有很大的益處[4]。
3? 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在對理論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后,課程的考核方式也進行了改革。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為主,占到70%,但是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無法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5]。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勁頭,加大過程考核。課程考核方式由期末考試、平時上課出勤、講解和制作PPT、實驗構成,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4? 結語
傳感器技術與應用這門課程是一門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的課程,不僅授課內容非常多,而且傳感器的類型也是各式各樣。為了培養(yǎng)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我們對課程分別在理論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省電子設計大賽和“挑戰(zhàn)杯”設計大賽等,提高他們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在2015級和2016級學生的應用,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范祥祥,徐亞娟,賀無名.基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傳感器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40(6):45-47.
[2] 宋燁.基于項目驅動的傳感器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信息與電腦,2016(8):204-206.
[3] 趙麗芬,張學超,陳文娟.“傳感器技術及其應用”課程教學改革[J].無線互聯(lián)科技,2017(15):84-85.
[4] 呂勇軍,祝尚臻,雷彥華,等.應用型本科院?!皞鞲衅骷夹g”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0):87-88.
[5] 何俊,李繼凱,張靜,等.“卓越計劃”體系中《傳感器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8):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