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摘要】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對“空間向量的工具性”認識不足,教材中“空間向量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內(nèi)容設計略顯單薄.結(jié)合對高考試題的分析,在實際教學中對該部分做了進一步的充實.
【關鍵詞】空間向量;立體幾何;實踐調(diào)查;高考要求
空間向量是研究立體幾何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建立了空間直角坐標系之后,幾何圖形立體感更強,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但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仍然在空間向量的應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筆者對教學及教材的使用進行了針對性的反思,總結(jié)出一點心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高中階段,空間向量是用來研究立體幾何問題的一個工具,我們可以利用它處理立體幾何的各類題型,但它畢竟只是工具,不能把它的結(jié)論等同于要研究的立體幾何問題.筆者曾經(jīng)有意識地做過這樣的調(diào)查,每隔三天讓學生做一道求“兩條直線所成的角”“直線與平面的夾角”或是“二面角”的立體幾何習題.持續(xù)了一個月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用空間向量求角,但往往求出兩個向量的夾角的余弦值之后,就認為題目已經(jīng)做完了,有一部分學生總是會忘記討論向量的夾角與所求角之間的關系,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記得轉(zhuǎn)化,卻時常搞不清哪一類型的角對應哪一種轉(zhuǎn)化方式,因而不能寫出最終的正確結(jié)論而造成了失分.這種現(xiàn)象暴露出了學生解題思路的不完整、不清晰.
筆者仔細研讀教材,在教學時除了增加必要的例題,也為“利用空間向量求直線與平面的夾角”和“利用空間向量求二面角”這兩部分內(nèi)容,設計相應的“算法”,歸根結(jié)底,就是幫助學生規(guī)范這兩類問題的解題思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筆者的具體做法如下:
在講“直線與平面的夾角”一節(jié)內(nèi)容時,首先向?qū)W生介紹“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直線與平面的夾角”的方法,然后補充一道相對應的例題.內(nèi)容如下:
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直線l與平面α的夾角θ的步驟為:
(1)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并寫出各點的坐標;
(2)求出直線l的方向向量v和平面α的法向量n;
(3)求出兩個向量v和n的夾角;
(4)sinθ=|cos〈v,n〉|,θ即為所求的角.
例 如圖所示,在直棱柱ABCD-A1B1C1D1中,AD∥BC,∠BAD=90°,BC=1,AD=AA1=3,AB=3,求直線B1C1與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以點A為坐標原點,分別以直線AB,AD,AA1為x軸,y軸,z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則B1(3,0,3),C1(3,1,3),A(0,0,0),C(3,1,0),D1(0,3,3),B1C1=(0,1,0),AC=(3,1,0),AD1=(0,3,3).
設平面ACD1的法向量n=(x,y,z),則AC·n=0且AD1·n=0,
即(3,1,0)·(x,y,z)=3x+y=0且(0,3,3)·(x,y,z)=3y+3z=0,
解得y=-3x,z=-y,
不妨令x=1,得n=(1,-3,3).
cos〈B1C1,n〉=B1C1·n|B1C1|·|n|=-31×7=-217.
設直線B1C1與平面ACD1所成角為θ,
則sinθ=|cos〈B1C1,n〉|=217,
∴直線B1C1與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為217.
在講“二面角及其度量”一節(jié)時,講解例題之前,向?qū)W生介紹“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二面角”的方法.內(nèi)容如下:
借助平面的法向量求平面α與平面β的夾角θ的步驟為:
(1)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并寫出各點的坐標;
(2)分別求出平面α,β的法向量n1,n2;
(3)求出兩個向量n1和n2的夾角;
(4)根據(jù)圖形確定所求二面角是銳角還是鈍角,從而確定θ=〈n1,n2〉或是θ=π-〈n1,n2〉,θ即為所求的角.
以上就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針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所采取的辦法,筆者清楚認識到:教什么,怎么教,首先要滿足學習主體——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配合新的教學模式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shù)學教材實驗研究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選修2-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