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華 楊甜
摘 要:幼兒階段是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啟蒙階段。為此,幼兒園多采用探究的方式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萍夹≈谱髯鳛榭茖W教育的一個小小分支,在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積極探索世界等方面不容忽視。為此,幼兒園在開展科技小制作活動中,通過充分發(fā)動幼兒、重視制作內容、巧用材料、多種方法、注重層次等方式,能有效激發(fā)和發(fā)展幼兒持續(xù)深入探索科學的興趣與動力,有利于幼兒探究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有利于幼兒良好科學態(tài)度的形成,并為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科學素養(yǎng);科技小制作;有效策略
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0年11月25日對外發(fā)布第8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稱,“十一五”期間中國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明顯提升,2010年中國大陸(不含港、澳、臺地區(qū))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比例達到3.27%。但同時近97%中國公民不具基本科學素養(yǎng)。結果表明,如今中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水平相當于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萍妓降母叩腿Q于公民具備的科學素養(yǎng)程度。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建設者,其科學素養(yǎng)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國家經濟發(fā)展,乃至于國家整體的發(fā)展速度和水平。這既是科學的需要,更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良好科學素質的公民奠定基礎。為此,為了更好的實現我國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作為未來國家主人的幼兒,在幼兒時期提高其科學素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教育是影響我國公民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幼兒園開展以提高幼兒科學素養(yǎng)為目的的相關活動成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之一。
一、科學素養(yǎng)
科學素養(yǎng)的涵義至今無統一的說法。美國學者米勒認為,科學素養(yǎng)是社會公眾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理解科學技術的能力,包括對科學知識、科學本質的理解,科技對社會影響的了解以及科學的應用等問題[2]。國內有學者認為,科學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的了解程度[3]。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是指幼兒對最基礎的科學知識的感知,對最基礎科學研究方法的體驗并以此對幼兒產生科學意識的影響的程度。幼兒階段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傾向于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學態(tài)度的引導以及科學概念的自我形成[4]。幼兒園在開展科學教育時多采用探究式的教育方式??萍夹≈谱髯鳛榭茖W教育的一個小小分支,既能讓孩子在制作中玩得興趣盎然,感受到制作的快樂,也能在制作過程中習得基本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動手制作等技能,同時為每位幼兒提供了創(chuàng)造的機會??萍夹≈谱鲗τ變憾?,就是一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可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掘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
二、幼兒科技小制作的含義及特點
(一)幼兒科技小制作的含義
幼兒科技小制作就是幼兒學習利用一些簡單工具,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組合,制作具有科技內涵,在操作中體現科學現象的物品。在科技小制作中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使幼兒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并養(yǎng)成“動手做”的好習慣,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因此,只要在制作過程中學習使用簡單的工具制作出來的,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培養(yǎng)幼兒解決生活中各種實際問題能力的制作,都屬于科技制作。
(二)幼兒科技小制作的特點
科技制作可以分為高科技制作和低科技制作。幼兒園的科技制作屬于中低科技制作。所謂低科技制作就是教師提前準備一些材料,這些材料主要來源于我們的身邊,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一些看上去沒有用的廢舊物品。如可樂罐、飲料瓶、包裝盒等,讓幼兒通過這些材料來制作自己喜歡的小科技作品;也可以用教師提供的半成品,幼兒通過觀察探索來完成目標任務的制作過程。
幼兒科技小制作的特點在于它含有科技,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材料貼近幼兒生活比較好找,加工特別容易,幼兒能夠獨立完成等,特別適合于幼兒。如有趣的不倒翁,可收集塑料蛋形糖盒,因其結構是分兩截插合在一起的,可以合攏,也可以打開,便于幼兒操作并觀察。這樣既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也可以讓幼兒獲得直接的感受經驗。教師可適當啟發(fā)幼兒,創(chuàng)作出質量較高的小制作。用橡皮泥、彩泥等捏成的小泥人,這不算是科技小制作。因為沒有利用任何工具,即使做的再好看,它也只能算是手工藝品。
三、培養(yǎng)幼兒科技小制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發(fā)動幼兒,主動探索
在活動中注重幼兒主體性的發(fā)揮,讓幼兒在活動中逐漸的自我進行探索。在活動中要體現“動”字,要考慮到能夠讓幼兒充分參與其中,有主動探索的欲望,親自動手操作。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教師在活動中起到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作用。如幼兒在制作動力橡皮筋船時,通過仔細觀察、討論、動手操作和一系列設計過程來體現這個“動”字;幼兒也愿意花時間去探索不同的方法讓橡皮筋轉動起來,這充分發(fā)揮幼兒主體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改善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重視內容,充滿趣味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科技小制作活動的主題、內容或形式力求新穎、獨特、有吸引力。展示各種有趣的小產品模型,開展科技小制作競爭的主題活動等。這樣也會讓幼兒有競爭意識。幼兒用他們的雙手和大腦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科技小產品。老師也可以組織比賽,既可以在教學活動中,也可在其他活動中。如制作會發(fā)射的小火箭,教師可以制作出一個成品,演示發(fā)射小火箭,引起幼兒的制作興趣,讓幼兒制作出屬于自己的小火箭,在班里進行一場比賽,看誰做出來的小火箭可以發(fā)射的更遠。這其中就突出一個趣字,這樣的主題活動才會讓幼兒對各種新奇的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充滿情趣。
在內容的選擇上要體現趣味性。小制作的目的是激發(fā)孩子們探索和玩耍的興趣,而不僅僅是為了制作而制作。所以,在活動開展前,要充分考慮趣味性原則。如制作“會跑的小汽車”,孩子們感受到了小車前進需要動力驅動的道理,也知道了小車是由車身、車輪、車軸等部件構成的。課后幼兒仍然喜歡在科技區(qū)中繼續(xù)探索嘗試,發(fā)現了不同材料會使小車行走的距離不一樣,其原因是不同材料對小車的阻力不同,進而影響了小車向前運動的距離。這樣的探索過程必須是連續(xù)的,才能使幼兒的興趣得到持續(xù),在進一步的探索中,知識和技能目標也得到升華。
(三)巧用材料,凸顯主題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中教師應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萍夹≈谱鞯年P鍵在于材料,合適的材料可以使科技小制作變得簡單,讓孩子們能夠在活動中充分運用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并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合適的材料讓幼兒無從下手。合適的材料,首先要求材料要實用,易取材、低價值、易制作,材料豐富多樣且多來源于生活;其次要求凸顯主題。運用材料不是將材料簡單的堆砌,而是運用最能體現制作要求和內容的材料。比如在“有趣的不倒翁”的活動中,有的老師為了使制作的成果更具觀賞性,讓幼兒在制作不倒翁的同時要求裝飾得更漂亮一些,增加了一些如彩色卡紙、皺紋紙、蠟筆等裝飾性材料。這樣反而導致幼兒在活動中被這些外部美觀的裝飾材料所吸引,而對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失去應有的興趣,造成避重就輕的結局。
(四)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小制作事半功倍。幼兒園常用的比較適用于科技小制作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1)觀察法。觀察是一切科學活動的基礎。觀察法是指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眼、耳、嘴等感覺器官,通過看聽、聞、嘗、觸等感知和知覺開展科學學習的方法。[5]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幼兒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當幼兒在制作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困難的步驟時,教師通過示范制作過程,引導幼兒在直觀、清晰觀察的基礎上了解制作步驟和制作時應注意的事項。如大班制作“傳聲筒”時,教師先示范制作出一個傳聲筒的過程。其中,要注意盡量使用較長的棉線,在相互通話時,棉線要拉直。因為,棉線越長,聲音才能傳得越遠。棉線拉得越直,聲音才能聽得越清晰。當聲音受到阻礙時,就不能繼續(xù)傳播。在幼兒對事物的直接觀察中,豐富了幼兒的感性經驗,發(fā)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幼兒運用感覺器官探索周圍世界得能力。
(2)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歡的形式。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中教師應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趣味性特別強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活動,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制作技巧,獲取科學知識,提高制作技能,完成自己的科學小制作。例如,可以組織“毛毛蟲大賽”。首先讓幼兒用長十厘米,寬一厘米的紙折成五格,然后每人準備用吸管吹毛毛蟲的身體,首先到達終點的獲勝。由于吸管吹出的氣流吹到毛毛蟲的身體上以后,使毛毛蟲的身體不斷向前伸展。這樣毛毛蟲在吹動的過程中就向前爬起來。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體會到氣流對毛毛蟲推動作用。游戲法可以貫徹落實在集體活動中,或者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取知識以及技能,并運用到實際生活科技小制作中。
(3)探索法。好奇、好動、好探索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在做中學,玩中學,不斷積累經驗,逐步的建構自己的理解與認識。為此,教師要引導幼兒通過感官感知、親身體驗和個人嘗試的過程發(fā)現事物的原因和內在聯系。把教學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努力解決未知的問題[6]。例如,制作“傳聲筒”的活動中,教師還可以事先準備毛線、鐵絲、紙杯、紙盤等材料。幼兒通過嘗試不同材質的物品制作成的傳聲筒,在傳聲的效果上有何區(qū)別。進而探索歸納出結論,毛線的傳導聲音的效果比鐵絲要強。紙杯具有收納功能,比紙盤作為傳聲筒的效果要強。根據以上實驗原理,使幼兒初步感知一些基礎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制作科技小產品的經驗都來自幼兒生活,幼兒通過看一看、玩一玩、講一講、找一找等方式,對科技小制作產生興趣,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變廢為寶的過程也會讓幼兒驚訝,在感受到小制作的濃厚樂趣中,潛在的培養(yǎng)了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五)著眼小處,體現層次
依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特點,選擇適合幼兒的制作內容以及制作方法、制作過程。選擇科技小制作應該從小處著手,貼近幼兒的日常學習生活。制作工作要容易獲得材料,制作過程要簡單,適合幼兒操作和使用,所需的工具少,難度要適當,不僅要讓幼兒有興趣,而且要盡可能讓幼兒完成。這樣既能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又能讓幼兒收獲完成作品時的自豪感。如幼兒經常使用的紙杯,一般情況下只是用紙杯來喝水,并不知道這其中蘊含的小發(fā)明。老師可以提出問題,怎樣讓紙杯會走路呢?這樣一定能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雀躍不已。引導幼兒在日常觀察中積極思考,捕捉生活中的動態(tài)信息,關注身邊的現象,不隨意放棄任何小細節(jié),不拒絕任何小成功,逐步開闊幼兒的視野。
總之,幼兒園在開展科技小制作活動中通過充分發(fā)動幼兒,重視制作內容,巧用生活材料,嘗試多種方法,注重層次遞進等途徑,并在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安全性與持續(xù)推進性原則的基礎上,激發(fā)、保持并發(fā)展幼兒持續(xù)深入探索科學的興趣與動力,使之成為幼兒探究意識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途徑,為幼兒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科學素養(yǎng)[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91%E5%AD%A6%E7%B4%A0%E5%85%BB/1714409?fr=aladdin.
[2] 張國璽.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27(02):94-97.
[3] 駱仲怡.幼兒科學素養(yǎng)和學習品質培養(yǎng)探究[J].青海教育,2016(09):49-50.
[4] 劉蕙.科學素養(yǎng)視角下學前教育專業(yè)科學實訓室建設[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11):49-53.
[5] 酈燕君.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 朱仁娟.幼兒園科技小制作有效活動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271-272.
作者簡介:韓春華(1978- ),女,回族,寧夏吳忠人,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