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甘泉中心學校 屈小菊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久,他們好奇、好問、好動手,喜歡東摸摸、西看看,喜歡探索,對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興趣,對一些抽象的詞匯不感興趣,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產(chǎn)生很強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保護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方式。其實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探索世界的基石,也是學生不竭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激發(fā)并保護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低年級的科學課堂教學中,保護學生好奇心尤為重要。
好奇是探究之始,人的好奇心與生俱來,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最原始的特質,每個小孩子也都擁有這樣的特質。小孩子經(jīng)常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或質疑:有關環(huán)境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等。對于孩子們所提的這些問題,我們成人可能一笑而過,并不會去認真理會,但是其問題背后大部分是未來科技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兒童最本真的發(fā)問如果被我們無視或不理會,閃爍在他們眼睛里面的火花就會漸漸地熄滅掉!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慢慢泯滅了,在無奈當中,他們變得消極,在無趣當中,他們變得冷漠,問題也就越來越少。
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是圍繞著一個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的,這個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兒童對這個世界最本真的提問。我們低年級的科學探究活動是以兒童親歷科學探究活動、最終以問題解決為終極使命的。兒童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并且根據(jù)自己解決問題的設想所選擇的科學方法,通過多種實踐途徑收集相關的資料并分析,從而得出自己簡單的結論,這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多么重要!在所有的“重要”當中,小孩子最初的那個發(fā)問其實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是孩子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一個切入點。
因此,當兒童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老師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這種回應可能是由衷的贊賞和鼓勵,比如敬佩他們敢于提出科學家正在研究的難題,表揚他們勇于實踐的精神;當孩子提出在成人看起來比較幼稚的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當孩子們提出連成人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的時候,更不應該回避或岔開,或者訓斥孩子來保持尊嚴,隱藏不知道答案的真相。課堂教學中要理解孩子,引導支持孩子,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果教學中經(jīng)常訓斥或者讓學生不提問題,那樣教學只會使學生天生的探究能力逐漸消退,甚至泯滅。
課堂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在科學課堂學習中不僅好奇多問,還會積極勇敢地嘗試,通過自己動手實驗體驗認識事物。小學生喜歡用最敏感的、最直接的方式來感知周圍的事物。比如學習《影子》課的時候,學生通常喜歡自己去捉影子、踩影子。學生們在玩、在高興歡叫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人影子的方向是一致的,影子永遠在物體背光的方向。有的學生還會有“把影子留下來”“讓影子長一點”“變得短一點”等等的嘗試,這就是探尋答案。
再比如學習《不倒翁》課時,讓學生采用不同方法扳倒“不倒翁”,比誰的方法多,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發(fā)現(xiàn)很多扳倒不倒翁的方法,最簡單的一種是摳出底部的橡皮泥,讓底部變輕;還有加橡皮泥,讓不倒翁頭部加重;有的把圓底換成平底;有的是在底部變成有腳的……這些方法都容易扳倒。其實在扳倒之后,我還讓他們恢復,你把它變成一個不倒的,這時候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了不倒翁不倒的兩個秘密:上輕下重,底部呈球形。
低年級的科學課的實質就是要指導兒童從“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實際上所有這些過程就是讓兒童簡約地重演科學家探究的過程,讓兒童像科學家那樣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在低年級科學教學中,學生處于教師設定了的材料和環(huán)境當中,他們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學生將會在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互相分享、交流和相互質疑,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提升素養(yǎng)。
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解釋以及所獲得的知識經(jīng)驗,受其原有的經(jīng)驗和思維水平的最直接影響,因此它具有一個特征,這個特征就是“非科學性”,用專業(yè)的詞匯來說就是被稱之為“天真幼稚理論”。但是,低年級的科學教師一定要接受適應低年級學生的“非科學性”的解釋和經(jīng)驗。
比如低年級學習《沙和粘土》課時,老師沒有設定學生玩沙或玩粘土的方式,學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師也在玩。老師用粘土搓一根“麻花”,學生馬上搓更長的“麻花”,與老師做的比長短。接著教師做了一個小碗,學生就會用粘土做出小勺、小砂鍋、小杯子等各種生活用品。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模仿當中延伸出了一種創(chuàng)造力。最后老師還會問:“同學們,你們?yōu)槭裁聪矚g玩粘土,不喜歡玩沙子呢?”這時小朋友就會知道粘土可以粘在一起,可以捏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可是也有小朋友喜歡玩沙子,那些玩沙子的小朋友就說:“沙子不粘手,可以滑來滑去!”這節(jié)課就在孩子們“非科學性”的結論當中歸納出了沙和黏土的特征。
總之,教師在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中,要鼓勵每個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觀點。不管學生的觀點正確與否,老師都要去傾聽,鼓勵學生重復描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與其他同學觀點存在差異的地方、矛盾的地方、不一樣的地方;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可以對學習實驗的結論提出疑問,但是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最后的結論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對比,從而讓孩子們?nèi)ジ淖?、改進原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