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人利
隨著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的推進,區(qū)域教研員的角色不僅需要從組織管理者轉變?yōu)閷I(yè)指導者,更應該是幼兒園教研工作的喚醒者、合作者、引領者。下文以筆者參加本區(qū)域幼兒園的“支持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班級版面創(chuàng)設”為例,淺談園本教研中可能存在的誤區(qū)和對策。
筆者是在新學期第二周參加了本區(qū)域某幼兒園的“支持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班級版面創(chuàng)設”的園本教研。因為上周該園每個班的教師都在創(chuàng)設班級版面,他們已經自發(fā)地進行班級間的互相觀摩,同時也存在很多困惑。如班級版面(主要有主題版面、天氣預報版面、專題活動版面等)要有哪些欄目?版面能不能有文字?版面的表現形式有哪些?等等。基于教師工作的需要和困惑,教研主題就圍繞“班級版面”來開展。一次高質量的園本教研,首先,需要了解教師的需求,確定教研主題。其次,確定教研目標,制訂教研方案。最后,選擇教研方式,做好研前準備。基于該園的實際情況,本次教研的目標列為以下三點:1.理解并學會創(chuàng)設能支持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班級版面。2.能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完成修訂,并落實到后續(xù)的版面創(chuàng)設中。3.通過主題式的園本教研,體驗如何將正確的觀念與實際的工作進行接軌。
環(huán)節(jié)一:經驗分享,共探困惑
主持人:在班級版面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悟,接下來請五個班級的老師說一說你們在班級版面創(chuàng)設中的小故事(下文例舉兩個班級的教師發(fā)言)。
小一班教師:小班第一個主題活動是“我上幼兒園”。因此,我們在主題版面上設置了“這就是我”“我的游戲”“我的幼兒園”三部分,并從認識幼兒園里的人、事、物來完成主題版塊的設置。版塊一“這就是我”中,有家長與孩子共同制作的個性名片,讓同伴認識與了解自己。版塊二“我的游戲”主要呈現的是孩子在園的一日活動內容,孩子們把自己的活動內容簡單地用圖畫形式表達出來,我班教師再結合文字進行呈現。版塊三“我的幼兒園”中,是我班教師拍下來的孩子在活動中的照片。版面中還有一塊暫時未有內容與名稱,因為主題還在進行中,這里的留白是為孩子們生成的活動做準備的。
小二班教師:我們班的主題“我上幼兒園”是這樣展開的:“為什么要上幼兒園?”“孩子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家長們應該做哪些準備?”班級版面也是根據主題內容來設計的。我們將捕捉到的孩子活動照片放到主題版面上,讓孩子們重溫了各個活動環(huán)節(jié)中自己的表現,也使家長們能看到自己孩子在園的真實表現。
主持人:聽了每位教師的介紹,我們能夠感受到:首先,教師的理念改變了,知道版面的設計是為了幼兒,教師更需要聽取幼兒的想法。其次,教師的視角開拓了,如主題版面不能只局限于主題內容的呈現,還要體現主題下幼兒的生成性活動。那么,在班級版面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你有什么困惑嗎?
季老師:我班在用主題版面呈現孩子的活動過程時,會運用一些文字進行梳理,如果文字過多,會不會是小學化傾向?如果不用文字梳理,家長怎么知道孩子們畫的什么?描述的什么?開展的活動是什么呢?
主持人:誰來回答?
胡老師:關于季老師的問題,我想結合我班主題版面上張貼的調查表來說明一下。我們的主題是“我長大了”,給孩子準備的調查表是一張白紙,我覺得孩子們完全能夠自己畫一畫長大以后的變化。但將調查表張貼到主題版面上時,我會在孩子的畫邊用簡單、較小的文字來描述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如孩子的畫面內容是小三明治和大三明治,我給它配了簡單的文字“小→大”,體現他現在長大了,小時候吃得少,現在吃得多。這樣即不會喧賓奪主,看的人也懂。
戴老師:我們的主題版面上是有文字的,是家長寫的孩子入園前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我就把這些故事呈現了出來。我們的課程是開放的,是需要利用家長資源的。家長寫的故事,雖然孩子不清楚,但是我也會在合適的時候給他們講一講,共同分享。
王老師(骨干教師)總結:我想問一下各位老師,我們的版面是給誰看的?是給幼兒。幼兒最想看的是自己的作品,是圖畫形式的。還會有誰看?給家長了解幼兒園課程,那就需要用文字來描述,但是過多的文字占用版面就不好了。其實我們可用另外的形式來表現,如運用二維碼來記錄故事,家長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就可以看到、聽到幼兒園里的課程故事。
環(huán)節(jié)二:案例剖析,經驗提升
主持人:這三張照片是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師幼共同制作的天氣預報版面,你能看出小中大的版面分別是哪張嗎?理由是什么?并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要求,對圖片中不恰當的地方進行修改,并說明理由。
陳老師:圖一應該是小班的。因為該版面欄目少,內容主題一目了然。小班的天氣預報以孩子簡單的操作為主,如采用貼圖法。我們班級采用的是翻翻卡,孩子也很喜歡。我的建議是在翻圖表示星期幾的上面,可以提供多元選擇,點卡和數字都應該提供。
馬老師:圖三文字和內容較多,應該是中班的。建議一是該版面分類可以更加清晰,二是適當留有空間,讓孩子自主采用繪畫方式記錄。
季老師:圖二應該是大班的。版面上留有很多讓孩子自主記錄的空間,符合《指南》大班數學領域的要求: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版面也蘊含著統(tǒng)計一個月天氣變化的圖表內容,值得我們學習。
主持人小結:通過大家的交流,我們進一步體會了《指南》中“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的要求。我相信,這樣的互動版面充分考慮到了各年齡段幼兒的經驗與需求,幼兒在操作時不會因為過難或過簡單而失去興趣。
環(huán)節(jié)三:分組研討,共覓價值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我園申報了“依托濕地資源,構建幼兒園勞動體驗課程”這一課題。接下來我們就以“勞動體驗課程”為內容,以年級組為單位分別設計一個適合本年齡段的“勞動體驗課程”班級版面。
小班組:我們選擇了“自我服務”這一主題。自我服務的勞動項目可以分“已經會的”“想要學會的”“家長認為已經學會的”“教師認為已經學會的”等幾方面。根據勞動內容,我們把版面分為“家”“園”兩塊。“園”這一方面,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出一項適合幼兒近期學習的項目,設置一個鼓勵榜,可以將已經學會的幼兒的照片貼在鼓勵榜上。因為幼兒之間存在差異,可能有的幼兒已經學會了,而有的幼兒還一點都不會。那么已經學會的幼兒可以當一當小老師,據此,版面設置出一塊內容為“我今天教某個小朋友學會了什么”的版塊,以此來激勵幼兒相互學習?!凹摇边@一部分可以讓家長每日來打卡,張貼一些家長拍到的小朋友在家自我服務的照片。
大班組:我們將版面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自我服務勞動、幼兒園的勞動、家里的勞動、勞動注意事項和其他。在版面上呈現的材料可以有幼兒前期經驗的調查表、幼兒自主設計的“勞動計劃書”。此外,版面上還可以呈現出勞動工具圖片,這樣可以讓幼兒更真實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小結:通過各年級組教師的介紹,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如何讓班級版面支持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相信通過本次活動,教師們對班級版面的創(chuàng)設將更加有效。
問題與思考1:本次教研過程,形式多樣,讓參與教師都有發(fā)言和自我反思的機會。但是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如環(huán)節(jié)一,在后兩個班級進行介紹時,教師稍顯疲憊。如果主持人能在每個班級介紹完后進行簡單的小結,歸納每個班級版面創(chuàng)設的方法和亮點,提醒下面介紹的班級如果方式一樣,就可以采用“直接看圖”這樣一句話,那么效果應該會更好。其次,主持人對教研整體進程的推進具有重要作用。主持人要有敏銳的捕捉能力,要善于歸納問題與發(fā)掘亮點,同時要進行引發(fā)思考性的提問。如在季老師提問后,主持人僅接了句:誰來回答?如果提問改為:現在,問題來了,主題版面上到底要不要文字?大家可以現場表決,同意要文字的舉手,并說說理由。不同意的也可以說說理由。這種提問更能促進教師在思辨中引出深層次的分析。
問題與思考2:教研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每班的教師圍繞“班級主題版面的創(chuàng)設”進行交流,體現了不同的教育觀念。在第二環(huán)節(jié),教研理應繼續(xù)跟進班級版面創(chuàng)設進行優(yōu)化,但教師們卻直接開始分析班級“天氣預報”的版面。第一環(huán)節(jié)的“班級主題版面到底如何修改”這一重要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園本教研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研歸研,做歸做。如果不對每個班級主題版面進行現場分析,其實際效果將大打折扣。此外,一場園本教研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主題版面,二是天氣預報版面,三是勞動專題版面,事實上每一個問題都是匆匆而過,教師們提出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教師的認知也是比較模糊的。
就本次教研整個過程而言,第二、第三環(huán)節(jié)應該聚焦第一環(huán)節(jié)介紹的五個班級的主題版面,一起圍繞四個問題展開討論:你從該班級的版面中看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你的建議是什么?你準備遷移哪些經驗用來創(chuàng)設班級版面?其次,環(huán)節(jié)二的案例剖析,可以繼續(xù)采用前面小、中、大各一個班級的主題版面進行剖析,而不需要突然又換了“天氣預報”版面來分析。環(huán)節(jié)三的分組研討,也正好可以實施在同伴互助中調整班級主題版面。最后,針對“天氣預報”版面和“勞動體驗課程”的版面,可以讓教師們通過本次主題版面的創(chuàng)設獲得能梳理的經驗,然后進行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嘗試實踐。根據教師們呈現的版面創(chuàng)設情況,決定是否需要繼續(xù)進行跟進式的園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