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芳
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只要外出游玩, 總會隨身帶著一個布袋。當他看到新鮮事物或美麗風景時,他總會細心觀察,并將靈感記錄下來放到布袋里。 久而久之,梅堯臣的布袋便成了“詩袋”。
梅堯臣的故事告訴我們:寫作離不開細心觀察和練筆。其實,我們平時所讀的古詩中也蘊藏著許多寫作技巧。如果可以把這些技巧裝進你的“布袋”,你就不會害怕寫作文了。 先讓我們來看一首描寫兒童的詩:
[唐]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別看這首小詩很簡短,里面卻蘊藏著不少寫作技巧呢。
“蓬頭”兩字就是對小孩兒的外貌描寫。詩人對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接寫出山野孩童頭發(fā)蓬亂的樣子,突出了小孩兒的外貌特征,使人覺得他純真、可愛。每個人的外貌特征都不一樣,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時,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細心觀察,抓住特征來描寫,這樣才能讓文章真實且鮮活。
詩人在這首詩中用“學”“坐”“招”幾個動詞,刻畫出了小孩兒的純真和垂釣的專注?!皩W”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只是側坐著?!皞茸倍欠€(wěn)坐,正與小孩兒初學釣魚的小心翼翼、專心致志的心境相吻合?!斑b招手”是寫小孩兒害怕應答聲驚動魚兒,只是擺手而不回答,表現出小孩兒的童真童趣。 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僅能反映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品質,還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人物描寫中,用上一些恰當的動詞,一定會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喲。
下面這首古詩大家一定很熟悉吧?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朝詩人袁枚。袁枚熱愛生活、為人正直,不喜歡官場的鉤心斗角,四十歲就辭官回鄉(xiāng)了。有一天,袁枚在旅途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很是愜意。當聽到蟬的叫聲后,牧童立刻停止歌唱,跳下牛背要去捉蟬。這一幕觸發(fā)了袁枚的詩興,便創(chuàng)作了《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你能看出這首詩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嗎? 首先是動作描寫,聰明的你一定看出來了吧!“騎”“振”“捕”“閉”“立”這幾個動詞,把一個純真可愛、聰明伶俐的兒童形象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除此之外,《所見》這首詩還包含了兩種寫作技巧。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出牧童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樣子,何等的輕松自在;后兩句寫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鳴蟬、一動不動的專注神情。這種動靜結合、前后對比的寫法,把牧童發(fā)現鳴蟬后的驚喜心情和牧童機靈、可愛的性格特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在這首詩中,詩人寫出了鄉(xiāng)村牧童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情境,以小見大地寫出了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 看似寫閑情逸致,實則寄托了情思:詩人通過對鄉(xiāng)村兒童生活情境的描寫,抒發(fā)了自己對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這就是情景交融。 我們今后寫作文時,不管是寫景、寫物還是寫人,都應該在習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從而達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以上技巧你都掌握了嗎? 快把這些技巧運用到你的作文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