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歐
(西藏日喀則市教育局教科所 西藏 日喀則 857000)
作為古漢語書面語的文言文,歷經(jīng)幾千年的歷史。從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不僅造就了今天的語言珍品——現(xiàn)代漢語,還記錄了歷史長河中的政治、軍事、藝術、科學等,是人類語言寶庫里不可多得的珍品。
語文作為工具性、人文性于一體的基礎學科,我國語言文字經(jīng)過了由甲骨文到現(xiàn)行簡化字、由文言文到現(xiàn)代漢語的歷史變遷。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文言文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加強文言文教學,既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又有利于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新改版的部編教材當中初中文言文比例占到了51.7%,充分表明了教育部對傳承、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由于文言文和我國現(xiàn)行語言體系從詞語意義、句式結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給學生的理解造成障礙。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又是采取教師為主體的“五段式教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被動完成學習過程,學習效率低下。
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比重大幅增加,教師要及時轉(zhuǎn)變落后的教學理念,在文言文教學當中銳意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探索出一條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提高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新路。
部編初中語文的文言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語文的歷史演變,弄清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借鑒文言文的表達方法,提高現(xiàn)代漢語的寫作能力;積累文言詞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chǎn);陶冶學生的情感和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和道德情操。
當前大力倡導立德樹人的新形勢下,重視與回歸傳統(tǒng)文化,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新部編教材中文言文篇目比重較多,因此部編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diào)研究性學習,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訓練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智力,這就要求我們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探索出一些適合我區(qū)學生的能體現(xiàn)部編教材編寫意圖的文言文教學方法、理念。筆者針對這一特殊問題就談一下一些思考、體會。
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詞匯、語法等較陌生,有一種畏懼心理,害怕學不好。有時甚至對學習文言文感到非常枯燥。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精煉巧妙的無窮魅力。由易到難、積少成多。樹立他們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打消他們怕學不好的顧慮,從而為文言文的教學制造良好的氛圍。
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在預習階段,布置幾個學生,先把故事情節(jié)講給他們聽,啟發(fā)他們揣摩人物心理、神態(tài)、語氣等。然后指導他們用文言文對話進行表演。待上課時,讓他們在課堂上表演給全班同學看,從中讓全班學生從表演中體會到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句,然后再進行教學,體會文中字、詞含義。從而讓學生輕松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大增,覺得學習文言文輕松愉快,興趣很高,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而且學生當堂就能背誦。
預習是學生初步獲取信息、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明確學習方向的有效手段。因此,預習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在預習時,老師盡可能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明確應在預習中朝什么方向思考、重點注意些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后解決的渠道(查資料、同學之間討論、問老師等),從面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明確預習目的,從預習中增長知識,知道在課堂上應重點注意些什么,讓他們帶著目的與疑問進人課堂。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積極、有目的地迸行。
在教學《口技》一文中,在布置預習時,是這樣做的:苜先,通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注釋解決本文的生僻字。其次,給課文劃分結構,初步感受內(nèi)容。第三,思考問題①口技表演者的道具有哪些?課文結尾再次說到了這些道具,有什么作用?②口技表演者表演了哪些場面?每個場面有哪些聲音?觀眾的反映是怎么樣的?可以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明口技表演者的技藝高超,這是哪一個?④例舉自己在預習時的疑難問題,在課堂上問老師。通過預習,學生基本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同時也明確了該學些什么,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在課堂上解決。從而為教學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文言文課文大都具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以及特有的氣勢和神采,而且篇幅短小,又特別適于朗讀,占時不多。尤其是詩詞等韻文,不朗讀幾乎就體會不到它的最妙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朗讀訓練,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以音樂、圖像資料為背景,讓學生感受朗讀的妙處,作好示范。然后采用單人、多人、全體、分角色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從讀中去感受文言文的音韻、內(nèi)容、情感。但是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誦讀、背誦。
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有了學生的預習、教師的范讀、同學們的表演,然后讓全體學生齊讀,要求特別注意語氣、神態(tài)、心理等。再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又抽人當堂朗讀,最后讓學生齊背全文,個別背不了的可以看一下原文。學生基本上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師要不露聲色地作好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組織者、旁觀者、引導者、評價者、合作者。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意。在預習階段中發(fā)現(xiàn)的疑難問題在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探討、明晰。對學生的討論、發(fā)言盡量給予肯定,讓課堂活躍起來、民主起來。在教師的引導、組織下,松而不散、活而不亂。教師切忌在課堂上包辦代替、作逐字逐句的串講,而只是在一些關鍵、重點的地方疏通,把一些重點實詞、虛詞、句式給學生糾正、明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點,應進行互動式教學研究中尤其顯得重要。
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居多,理解詞語,方法較多:有“加字法”(如:《陳涉世家》中“會天大雨,道不通”,“道”在這用“加字法”構成“道路”即可。)。還有就是“換字法”(如《馬說》中“策之不以其道”,“道”在這用“換字法”解釋為“方法”即可)。我在教學中,只要碰到一詞多義,就加以歸納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筆記,方便復習積累。如《岳陽樓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xiàn)“或”字,即“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這兩個“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后者是“或許”的意思。再聯(lián)系《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中的“或”與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這樣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學習新的文言文,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收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績。
這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所在。由于長時間的演變,現(xiàn)代漢語和古漢語雖然一脈相承。但其詞義、用法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實詞要弄清其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聯(lián)系、區(qū)別;對虛詞特別要掌握其用法;相應的文言知識,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從而為學好文言文打好堅實的基礎。
文言文教學,與現(xiàn)代文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又有自己的特點、方法。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探索、總結。只要這樣,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一定會止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