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天津市逸陽梅江灣國際學校 天津 300050)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就是識字,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而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第一條就是語言的構建與運用,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措施,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融入識字教學當中,促進小學生的素質(zhì)發(fā)展。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還包含了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各個方面。在核心素養(yǎng)下進行識字教學不僅滿足了教育部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還輔助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1 核心素養(yǎng)深入人心,教學方法未能改進。在我國提出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之后,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對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教師都知道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包含的哪些內(nèi)容,對小學生的未來有什么樣的幫助。但回到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在漢字上標注拼音,并進行組詞。但教師從來沒有解釋過所組詞語的含義,學生只是對教師所組詞語進行死記硬背,但無法對其進行應用。大部分的教師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還不夠適應,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正確處理核心素養(yǎng)與識字教學的關系,難免出現(xiàn)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
1.2 過分追求新的形式,忽略實際教學效果。在實施新課改的背景下,許多教師為了迎合新課改的要求,執(zhí)行新的教學形式,但對于新的教學形式,教師還不能具有良好的把控,導致了很多學生對與課本本身的漢字還沒有深刻記憶,就開始加入課外的漢字學習,有的教師根本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味地增加學生的識字量。本身識字的過程就相對枯燥,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生性活潑,注意力無法十分集中,教師強加給學生大量的識字作業(yè),會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chǎn)生反感心理,不利于學生的長期學習。雖然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樣化的形式,但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結合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來進行小學生的識字教學,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2.1 結合課文趣味識字,提高學生語言運用核心素養(yǎng)。學生認識漢字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漢字以及與讀文章,但在教材中,在每一課時,學生需要掌握度漢字都在最后才會顯示,很多教師為了方便授課,會選擇先進行漢字部分的講解,再閱讀文章。這種方式雖然能加快上課的節(jié)奏,但不能很好的使學生對漢字有所掌握。因此,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認識漢字。例如,在學習《小小的船》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首先對文章進行閱讀,文章中的“月”字需要學生掌握,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這一句,對重點文字進行講解。月兒是月亮的意思,那月亮在平時是不是尖尖的,像小船一樣?學生通過對文章整句的結合可以更好的理解漢字,并且可以進行漢字的運用。
2.2 針對文字深度解析,加深學生文化傳承核心素養(yǎng)。漢字時我國經(jīng)歷段年代演變所形成的,因此,漢字象征著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講解文字的過程中,可以加入對文字的深度解析,對文字進行講解,使學生感受我國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學習《端午粽》這一課時,有“棕”這個漢字需要學生了解,教師可以講解一下這個字的演變過程。棕是一個形聲字,米字旁是形旁,宗是聲旁。學生都吃過粽子,知道粽子是使用糯米加工而成,所以形旁用米來表示。把棕這個字拆開,右邊一部分宗也是漢字,發(fā)zōng的音。通過對文字的深度解析,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學生文化傳承核心素養(yǎng)。
2.3 結合現(xiàn)實認知文字,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語文知識本身就取自現(xiàn)實生活,同樣也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對文字進行講解,使學生將文字帶入生活,引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最容易混淆的就是形近字,學生總是分不清,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對文字進行解析,使學生對形近字進行對比。例如,在學習《動物王國開大會》這一課時,學生會把“百”寫成“白”,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思維引導。教師的墻是“白”色的,這張桌子的價格是一“百”元。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學生可以聯(lián)想到漢字的用處,從而在學習形近字時,可以進行良好的區(qū)分。同時提升了思維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有效的識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