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為學生學習英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受到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影響,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還是存在著銜接不良的問題。而美國語言學家提出的“i+1”理論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文通過對目前學生“i”水平進行分析,指出如何將“i+1”理論與中小學英語教學融合在一起,提高中小學英語教學效率。
【關鍵詞】“i+1”理論;中小學英語;銜接;應用
【作者簡介】魏萍,甘肅省蘭州市第八十八中學。
引言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時期,正確合理的英語啟蒙教育和引導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高效的學習英語。但是,受到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影響,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弊病。“i+1”理論的引入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兩個階段的銜接問題,這一理論的引入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階段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為學生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一、測驗學生目前的“i”水平
想要幫助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更好地學習英語,教師就應該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隨時調(diào)整教學方式和授課內(nèi)容,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語音水平、詞匯掌握度以及語法掌握度進行測試,根據(jù)學生成績適當調(diào)整教學方案。
1.語音測試。這項測試主要為了了解學生的發(fā)音情況,在測試過程中,教師可以準備一組元音相同的詞組,讓學生進行判斷或舉例。例如,舉例與下列詞組元音發(fā)音相同的詞組,make a call。
2.詞匯測試。這項測試主要為了了解學生對基本詞匯的掌握,小學詞匯大多比較簡短,每個單元的詞匯數(shù)量也比較少。而中學詞匯數(shù)量多,單詞多為中長單詞為主。在這中小學銜接階段,大部分學生一時間無法適應詞匯量的增加。而中小學時期對詞匯的掌握主要以拼寫為主,所以,在進行這一方面的測試時,可以進行類似于完形填空的測試,這樣可以了解到學生對單詞詞性、詞意的掌握情況。例如,用所給單詞的適當形式完成填空,There(? ?) many(? ?)in the warehouse(be,good)。
3.語法測試。語法是英語學習階段的一個重難點,不少學生對語法的掌握都是很全面。在進行語法測試時,就可以通過語法填空對學生進行測試。例如,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進行填空,I was (? ?) when he came in(cook)。
二、“i+1”理論與英語教學融合
1.在日常教學中增加詞匯量。中小學的英語學習的基礎就是儲存詞匯量,但是,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模式中,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掌握時間非常有限,在日常運用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忘詞、記錯的情況,“i+1”模式的引入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癷+1”模式中對詞匯的掌握主要借助于理解和構建詞匯網(wǎng),教師在進行詞匯講解時主要通過分析單詞的詞意、詞性、詞根以及詞綴來幫助學生理解單詞,同時構建自己的詞匯網(wǎng)。單詞積累是一個耗費精力和時間比較長的過程,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本單詞表中的重點單詞進行剖析講解,同時,讓學生搜集與這個單詞具有相似詞根、詞綴的單詞,以此來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此外,在對單詞進行剖析講解時,教師應該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聯(lián)想記憶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單詞、記憶單詞。例如,對happy(形容詞)-happily(副詞)-happiness(名詞)進行講解時,就可以舉出對這三次單詞的后綴進行講解,同時,讓學生搜集與其結構類似的單詞,并進行匯總記憶。
2.豐富日常授課方式。傳統(tǒng)的英語授課都是通過簡單的聽讀以及書寫記憶為主,這種授課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發(fā)音的認知。因此,教師就可以用多種授課方式進行授課,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播放與課本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視頻、錄音,來幫助學生理解詞意和句意。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在課堂上通過舞臺劇等形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老師及時了解到學生的發(fā)音問題和其他問題。
3.簡化語法授課內(nèi)容。語法是中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一個重難點,在語法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shù)暮喕Z法教學的不必要內(nèi)容,或者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語法。例如,小學的顯隱性語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多講解顯性語法,同時,還可以適當?shù)靥岢鲭[形語法。如果,語法不便于理解,還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4.更換課堂主導人物。傳統(tǒng)的英語授課模式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導人。但“i+1”理論中指出,語言的學習要盡可能做到自主學習。因此,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多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或者引導學生多進行小組合作式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人。在進行語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對時態(tài)進行簡單講解,在讓學生進行小組舉例,最后讓各個小組進行分享。例如,在學習現(xiàn)在進行時時,教師可以先例舉出現(xiàn)在進行時的通用結構“主語+be動詞+動詞ing形式”,再讓學生進行舉例,并分享自己的舉例。在此期間,老師可以對學生的錯誤舉例進行糾正,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三、結束語
中小學英語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時期,“i+1”理論與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英語學習,不僅能夠改善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問題,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路雪萍,朱江.解析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中的問題及對策[J].校園英語,2017:17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