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學是“人學”,隨3—6歲幼兒群體相伴而生的幼兒文學,有屬于自己的特性和適用體裁,它屬于兒童文學大類,卻又有自己的獨特性,是幼兒自己的文學話語權。幼兒文學從幼兒出發(fā),形成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文體體裁,幼兒也有自己的自主選擇權和文學話語權。
關鍵詞:幼兒文學 幼兒 文學話語權
隨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兒童文學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其突出的表現(xiàn)在出版行業(yè),兒童圖書呈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吸金需口。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家庭的消費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由以往的生存需求轉而向更高級的需求發(fā)展,尤其是對于子女教育的重視,拉升了童書市場的需求[1]。
但另一方面,雖然文學由來已久,但我國兒童文學可考證的歷史并不長,兒童文學研究體系并不完備,面對巨大的需求壓力,兒童文學激發(fā)了新的活力,于是凡是涉及到“小孩子”的文學和書籍,都稱為“兒童文學”。
事實上,兒童文學是以0—15歲的少年兒童為讀者對象,為吸引他們對文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文學的鑒賞力而創(chuàng)作或改編的文學類型[2]。而從出生到十五六歲的少年兒童,是人的一生中身心發(fā)展變化最迅速的時期,其生理、心理、經驗、審美活動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兒童文學細化又可以分為幼兒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事實情況卻是,由于6歲及以后正式開始義務教育,孩子的生理、心理開始逐漸趨向于成熟,所以我們稱的兒童文學更偏重于6-15歲的孩子,而往往忽略了幼兒文學這個部分。雖然近幾年,繪本市場的火爆讓大家開始重視,但是幼兒文學領域在兒童文學中的位置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或者可以說,兒童文學體系本身還不夠完備,更難以專業(yè)化到幼兒文學領域。
一.幼兒文學需要有自己的話語權
(一)幼兒自身特點需要自己特性的文學
3-6歲幼兒身心剛開始發(fā)育,缺乏知識和生活經驗,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適應他們年齡段的幼兒文學有自己的特性:以幼兒的感受力為主,“淺語”文學,訴諸于“聽”和“看圖”的幼兒故事,能參與的趣味文學。
幼兒文學不是兒童文學的附屬,而是其中一種針對3-6歲年齡階段幼兒的文學。他對文學的接受并不是以識字閱讀為主,而是基于其年齡特點,以感知和參與為主來逐步感受和體會文學。因此,可以說,幼兒文學是真正意義上的啟蒙文學。
鑒于其啟蒙地位,幼兒文學應給幼兒以“真、善、美”文學特質的熏陶,應關注到幼兒文學自身的話語權,給幼兒更多更好的文學營養(yǎng)。
(二)幼兒文學的話語權促進幼兒文學的發(fā)展
僅從字面上理解,話語權就是說話權、發(fā)言權,亦即說話和發(fā)言的資格和權力。本文這里用到話語權,正是因為幼兒由于年齡特點,很難充分運用話語權,幼兒文學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提出幼兒文學的話語權。
幼兒文學提倡話語權其實是需要全社會進行關注,對于人之初的啟蒙文學,對于開啟幼兒心智的文學,對于人本文學的基礎形態(tài)給予關注,打造出更多優(yōu)質的幼兒文學資源,供3-6歲幼兒進行選擇和開啟文學的朦朧之光。
金波幼兒文學獎的設立,就是因為幼兒文學本身就具有相當寫作難度,目前也是兒童文學中的創(chuàng)作弱項。接力出版社總編輯、兒童文學作家白冰也表示:“實行二胎政策以后,我們面對著很龐大的嬰幼兒群體,而0-3歲的這一階段一直是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一方面也必須抓緊?!盵3]
因此,幼兒文學需要有話語權,這個話語權很難是幼兒自己來爭取,那就需要更多關注幼兒文學的人來發(fā)聲。
二.幼兒有自己特殊的文學話語
幼兒文學需要自己的話語權,是由其年齡特點和文學特性決定的,雖然屬于兒童文學大類,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幼兒文學是幼兒的文學幼兒文學首先要是幼兒能接受并樂意欣賞和參與的。其一,“能接受”當然指的是要適合3-6歲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幼兒文學應該是“淺語”文學。但“淺語“不等于是幼稚,而是要通過幼兒能接受的淺顯口語來表達,冗長的句子、成語、生僻的詞語都是大忌,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都不足,這些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屬于無效語言。幼兒文學的形式體裁應該也是孩子們“能接受的”,由于幼兒年齡尚小,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童話故事不能太長。此外,幼兒不怎么識字,因此,幼兒最先接觸的書應該以圖畫書為主。
其二,“樂意欣賞與參與”也是基于幼兒的審美接受能力,其最根本還是從幼兒的特點出發(fā)。幼兒接受文學,主要是通過“聽賞”的方式進行,如朗朗上口的兒歌和有趣的童話故事?;蛘呤峭ㄟ^看圖和“聽賞”相結合,如幼兒圖畫故事書。還有就是通過“欣賞或參與“的形式進行,如幼兒戲劇。
(二)幼兒文學有屬于自己的特殊文學樣式建立在尊重幼兒身心特點基礎之上的幼兒文學,他應該有屬于自己特性的文學樣式。他不能像兒童文學中的童年文學那樣,以長篇敘事來構寫童話故事,也不可能像少年文學那樣,還有報告文學的體裁樣式。
幼兒文學中文學體裁應該是與幼兒身心和審美接受相吻合。兒歌適合幼兒念唱,押韻又有趣,又稱為童謠;幼兒童話,篇幅短小,但童趣十足又結構緊湊;童話故事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巧妙結合;幼兒戲劇符合幼兒審美趣味,并能欣賞和參與。
這些文學樣式與游戲緊密結合,幼兒文學經常以游戲的形式呈現(xiàn),而游戲中又經常會融入幼兒文學。這種幼兒文學特性正是幼兒的需要,也是幼兒文學區(qū)別與兒童文學其他時期的重要特征。
(三)幼兒文學是幼兒與文學的共同發(fā)展基于幼兒文學的游戲性特征,幼兒3-6歲也有不同的年齡階段特征,對于游戲及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幼兒也呼喚幼兒文學以更精彩的表現(xiàn)來反映內容。
隨著幼兒年齡的發(fā)展,幼兒對各種文學形式也有著具體的不同需要。幼兒童話要求的篇幅從短到較長,幼兒圖畫故事書內容也從簡單到更深入,對于圖畫故事內容的追求也逐漸提升。
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發(fā)展,幼兒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也更加豐富。如圖畫書更是以立體書、香味書、異型書等形式出現(xiàn)。
三.幼兒文學擁有話語權是幼兒文學走向成熟的標志
(一)幼兒文學的成熟首先在于出版市場的細分
接力出版社總編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白冰說過:“出版社應該越做越精細,越做越專業(yè),把分級閱讀的理念貫徹到整個童書的創(chuàng)意策劃中去?!?/p>
出版市場上的“兒童文學”是個大類,幼兒文學應有專門的細分類。而其前提應該是幼兒文學版塊書籍的分類,童書應該有針對3-6歲幼兒的分級。細觀下去,針對出版市場會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出整個童書市場,80%其實集中于童年少年階段圖書,如《馬小跳系列》《女生賈梅》《草房子》等,另外的20%中,繪本占到18%-19%,剩下1%為參差不齊的寓言、胎教故事等。
這里不是說童年、少年文學書籍過多,實際上這一部分需求更多更優(yōu)質的書籍,只是相對于幼兒文學,由于讀者群年齡小而不夠重視和開發(fā)。實際上,從書籍電商銷售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低幼文學,尤其是各種繪本出版,卻領跑了童書市場。實際上,這種需求還可以進一步深挖和釋放。
(2)幼兒園活動中幼兒文學的融入
3-6歲幼兒主要的活動場所除家庭外,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幼兒園的常規(guī)活動語言活動是幼兒文學運用最明顯的地方。事實上,幼兒文學在幼兒園活動中的融入,不僅只體現(xiàn)在單純的語言活動中,游戲、閱讀區(qū)域角以及其他文體活動中,都可以滲透其中,從而豐富游戲內涵,潛移默化啟發(fā)幼兒的文學素養(yǎng)。
(3)幼兒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自覺性增強
幼兒文學的源頭活水來源于創(chuàng)作。幼兒文學的話語權需要有更多創(chuàng)作主體增強自覺性。這種自覺性來自于對幼兒文學的重視和熱愛,來自于對幼兒的關心,希望以更多更高質量的幼兒文學作品啟迪他們,同時也來自于對于幼兒的了解,遵從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俯下身來,創(chuàng)作適合幼兒,并受其喜愛,熏陶以提升文學感受力的作品。
(4)幼兒文學的話語權需要幾方合力
幼兒由于年齡小,對于幼兒文學話語權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上驳氖?,國家也開始重視學前教育領域,并相繼出臺了越來越多的學前教育政策。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家庭對于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幼兒文學的成熟,需要幼兒文學的各方發(fā)聲,不斷推進幼兒文學的成熟和完善。
學前階段對于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幼兒文學作為人之初的啟蒙文學,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兒文學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自己的特殊屬性。幼兒文學不是純幼稚文字的文學,他需要與游戲、圖畫、音樂等相結合,讓幼兒從生命初感受到文學的美好和趣味性。而這種融入是幼兒無意識來解決的,需要國家、家庭、幼兒園、幼兒文學創(chuàng)作者等各方努力,提供更多的優(yōu)秀幼兒文學資源、幼兒文學豐富多彩的實現(xiàn)形式等共同助力對幼兒文學素養(yǎng)的熏陶、啟蒙和開發(fā)。
參考文獻
[1]方衛(wèi)平 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市場熱背后需要冷思考[J]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2018.5.29:1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幼兒文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張瀅瀅.白冰:中國的兒童文學正處在最好的發(fā)展時期[J].文學報.2017年6月
[4]方衛(wèi)平.“玩”的文學:幼兒文學的游戲性[J]學前教育研究.2012.6
基金項目名稱: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碩博士專項課題(2018whcvcS10)
(作者介紹:嚴萍,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兒童文學教研室教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幼兒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