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婷
(義烏市國際商貿學校 浙江 義烏 322000)
近年來,高校擴招,普高熱再次升溫,決定了本就處于弱勢的中職學校招收的學生整體素質下滑。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6歲到20歲之間, 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正是人的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沖突最多的時期。所以,學生存在的問題十分突出,比如:學習能力差、厭學情緒突出的多;行為習慣差、逆返心理嚴重的多;屬單親家庭、麻木不仁的多;無人教育、混日子的多;生活能力差,不會與人相處的多;不知如何釋放情緒,動不動就出手傷人傷己的多。
作為職業(yè)學校的教師,面對這些可稱為“多差生”聚集的弱勢群體,深入研究這部分學生,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尋找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已經刻不容緩。
很多教師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很重,會帶著情緒去處理問題。比如有的老師看到學生談戀愛往往的第一反應就是很生氣,然后把學生狠狠批評或臭罵一頓,這樣不但沒起到效果,甚至可能造成更為嚴重而可怕的后果,反而會將矛盾激化,至使學生走向與老師的對立面,學生不但不聽,反而作出更為過激的行為。
有些教師常常犯急躁的毛病,解決問題不擇時機??吹綄W生出現問題立即火冒三丈,非要立刻弄個水落石出。這樣做常常事與愿違。很多教師卻非要讓學生當時當面交代清楚然后“無情”的戳穿謊言。學生的自尊心受挫嚴重的話會出現兩種情況,或是不斷總結經驗,想辦法把謊話說得更圓滑;或是干脆不做任何掩飾,自暴自棄。
3.1 遇到問題先冷靜,保持心平氣和。教師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讓他們講實話、真心話,以保證教師獲得的信息準確。心平氣和是教師必備的素養(yǎng)和美德。任何情況下教師平和的心態(tài)都能給處于事件當中的恐慌的、焦躁的、偏激的、不安的學生以心靈上的慰籍和情緒上的安撫使他們安靜下來、冷靜下來從而正確面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不是狡辯或掩飾。
3.2 不要急于下定論去批判學生。很多教師遇到學生出問題時,總是急于告訴他們:“你這樣做是錯誤的,不對的。”這就叫做下定論,一下就否定學生。經驗告訴我們,這類教育基本上無用。其實哪一個問題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基本上是明知故犯。為什么明知故犯呢——這才是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當然要分個是非,但不可以從分清是非入手。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他犯了錯誤,我先不說他對錯,而研究他為什么會犯這個錯誤,是什么力量推動他非這樣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們才有可能下次在適當的地方切斷他的錯誤思路,避免他重犯錯誤。
3.3 不能用態(tài)度解決問題。問題學生闖禍時,常常頂撞教師,態(tài)度很沒禮貌,有時近于蠻橫。而往往沒有經驗的教師出于自尊或者面子,就可能怒火三丈,不顧一切地要壓倒問題學生的氣焰,打掉他的惡劣態(tài)度。結果教師沒能冷靜的調查問題和分析問題,轉移了注意力,變成了學生的吵架對手。學生須尊重教師,這是社會規(guī)范。學生對教師無禮,必須道歉,但不能操之過急,氣頭上要求學生立刻道歉,這違反常情,人們道歉都是冷靜下來之后的才能作的事情。同時,作為教師本人,氣頭上也會說過頭話,做過頭事。
3.4 解決問題要先問“為什么”,而不是“怎么辦”。問題學生出了問題,教師的第一反應將決定教師后來的行動的方向。如果教師的第一反應是“又是他”,教師肯定就要沖學生發(fā)脾氣。這種態(tài)度只會激化矛盾,無助于問題解決。教師的第一反應最好是:“這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與研究,最有利于問題解決,態(tài)度就越冷靜,問題就越往好的方向走。當然一個“為什么”是不夠的,要一直追查下去,找出真正的原因,才好有針對的解決。
3.5 根據問題學生的各種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于學生性格各異,發(fā)生沖突的原因各異,加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在處理師生沖突時,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迂回包抄,旁敲側擊,或嚴辭批評,或先揚后抑,或冷處理等。有時要采用盯人戰(zhàn)術,死纏爛打;而有時要睜只眼閉只眼,作些冷處理,可能效果更好。但無論怎么處理,尊重和關心是基礎。
3.6 重視事后反饋,做好后續(xù)工作。教師在處理完師生沖突后,要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反饋,了解處理效果如何。如使許多學生感覺到不公平、不合理,就要反思所處理問題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當,如不恰當,就要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補救;如恰當,還應做好學生的后續(xù)工作,讓學生通過教師持續(xù)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才能真正的將學生放在公平的地位上,公正對待學生;教師只有學會與學生溝通,本著尊重關心學生的態(tài)度,才能夠選擇正確的方法,機智冷靜靈活地處理學生問題,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