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祿口中心小學 貫 茜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推動下,我們六年級備課組的幾位老師也積極響應號召,決定以《錢學森》一文作為課例,開展同課異構活動。作為教研活動的執(zhí)教者之一,我先是認真研讀了課文,又翻閱了不少資料,最后精心設計好教案。雖然是同一篇文章,可是我們五位老師卻呈現(xiàn)了五節(jié)不一樣的語文課?;顒又螅蠹覠崃业匮杏?,前輩老師們真誠地點評了我和其他四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中肯的指導意見。經過這次教研活動,我在自我反思之后得出了一些關于高年級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錢學森》一課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故事。課文簡潔、樸素,通過刻畫人物語言,體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人物的光輝形象。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睆囊粋€例子中,我們要找準教學目標,以目標為指向落實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就如同在海上航行時的燈塔,不管大海有多么廣闊,只要看清了燈塔,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閱讀教學就應當首先確定好教學目標,準定定位,這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在第一次教學設計時,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1.品悟人物語言,體會錢學森的拳拳愛國之心,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2.對比閱讀人物語言,領會如何選擇語言描寫;3.了解倒敘的作用,學習倒敘表達手法。通過大家的研討以及參考《學習目標——分解與教學》后,我將目標的第一點和第三點調整為“聯(lián)系故事背景,通過品讀描寫人物語言和內心活動的語句,感受錢學森的拳拳報國之心;了解倒敘的寫作方法,體會表達效果,嘗試用倒敘的手法改寫《船長》”。調整之后,教學目標變得更加具體,也更加有可操作性,對于后面教學過程的設計有了更好指導作用。
教學目標的第一點是“聯(lián)系故事背景,通過品讀描寫人物語言和內心活動的語句,感受錢學森的拳拳報國之心”。所以教學設計中安排了教學活動,其一是“自讀品味錢學森的兩處語言,結合當時的背景,說說你的感受”。從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讓學生充分地與課本對話、與人物對話,記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然后再在小組內交流匯報,最后全班匯報展示。課堂成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殿堂,感悟在讀、思、說中一點點積累。
【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一】
第二處語言描寫是:錢學森誠懇地說:“我們日夜盼望著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xiàn)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p>
1.學生默讀、批注、交流當時的背景:(1)新中國誕生:這是錢學森日夜盼望的。(2)“中秋之夜”:牽動著錢學森回國的是思親之情、思鄉(xiāng)之情、思國之情。(3)“留學生勸他”:留學生對回國有遲疑。
2.師:祖國十四年抗戰(zhàn)、三年內戰(zhàn),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一窮二白。窮到什么程度?連一根鐵釘都不能生產,要靠進口,這鐵釘就叫——洋釘……這個時候回去搞研究,不是只怕——有困難,而是肯定——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錢學森誠懇地說(引讀)可見,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
3.請加個“親愛的同學們”,號召一下周圍的留學生,看誰是最有號召力的。(指名讀)
以品味文本語言,體驗文本情感,觸摸作者心靈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最終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讓學生把一篇課文的一字一句都銘刻在心上,還應該是讓孩子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去走進更廣闊的學習天地,自由遨游在知識的海洋。我們應該是他們學習的引導者,注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二】
1.下面,老師出示一句,請同學們讀一句:
生:1955年10月1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輪正劈波斬浪駛往香港。(師:這時,鏡頭里出現(xiàn)了一艘巨輪)
生: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踏上甲板。(師:鏡頭拉近,人物出現(xiàn)了)
生:陣陣海風不時掠過他那寬大的前額。(師:鏡頭繼續(xù)拉近,你能看清人物的前額了)
……
2.請用上倒敘的手法,改寫《船長》一課的開頭。
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寫作聯(lián)系起來,讀寫結合,互相促進。因此,用好閱讀教材,不僅能在閱讀教學實踐活動中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同時提升了自身的寫作能力。
總之,我們希望每一次的閱讀中學生都有所收獲,這種收獲并不是知識點、考點,更應該是學習方法和能力的提升。所以,清晰目標,以目標為指向,通過語言文字去品味,去咀嚼,去思考,去對話,最后并能試著加以運用,這就應是我們閱讀教學真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