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杰 王耀文王平洋
冊亨縣布依族竹鼓舞傳承對策研究*
王云杰1王耀文1王平洋2
(1.遵義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2.許昌市建安區(qū)第二高級中學,河南 許昌 461000)
冊亨縣是我國布依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縣,該縣的竹鼓舞是布依族的傳統(tǒng)舞蹈形式,但是該舞蹈出現(xiàn)了傳承危機。文章對布依族竹鼓舞的源起和傳承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傳承對策:加大布依族竹鼓舞的宣傳力度、增強竹鼓舞在村寨中的作用、堅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以竹鼓舞作為民族特色融入旅游業(yè)。
布依族;竹鼓舞;傳承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該縣居民以布依族群眾為主體,布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6.8%,是我國布依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縣,被稱為“天下布依第一縣”。冊亨縣的布依族竹鼓舞是當?shù)孛褡逦幕兄匾糠?,幾百年來,代代相傳。竹鼓舞是布依族一種獨有的舞蹈,它的主要目的是慶祝豐收以及祭祀竹王,表達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和對竹王的崇敬之意。通過這樣的一種活動,人們能夠增進情感交流,分享彼此在豐收之年的經(jīng)驗。
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地理位置的原因,縣里很多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逐漸失去了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留守在家里的只剩下老幼婦孺,也無力繼續(xù)傳承,再加之傳承人老齡化嚴重,致使竹鼓舞在當?shù)爻霈F(xiàn)了傳承危機。本文通過對竹鼓舞的現(xiàn)狀以及對當?shù)厍闆r的了解,對竹鼓舞的傳承發(fā)展提出建議,以拯救布依族的寶貴傳統(tǒng)舞蹈。
布依竹鼓舞,布依語稱“笛炯凡芮浪耍耍”。在布依族的傳說中,布依族人是竹王的后代。因此,布依族人在房前屋后總愛種竹,依竹而居。千百年來,布依族人在生產生活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有效的利用竹子,不僅制作了生活所必須的器具如竹背簍、簸箕、魚簍等等,同時布依族人也把竹子制作當成休閑娛樂的音樂、舞蹈道具,布依族“竹鼓”就是其中的一種。秋收完畢后,布依族人民要選擇吉日,用新米打糍粑祭祀竹王。祭祀完竹王后,人們在曬壩跳竹鼓舞慶祝豐收,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布依族《竹鼓舞》是流傳于黔西南州冊亨縣弼佑鎮(zhèn)的一種民族原生態(tài)舞蹈,布依族《竹鼓舞》多以擊鼓或小打音樂為伴奏,布依族同胞在表演竹鼓舞時雙手拿相同大小或一大一小的竹鼓相互敲打,通過跳躍、轉體、擊地等方式演繹竹鼓舞,“竹鼓”在舞蹈中上下翻騰,聲響悅耳,節(jié)奏明快,其動作瀟灑大方、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該舞蹈教學時分為九式:第一式:“擊鼓迎送”式,布依族語為“笛炯昂嘿”; 第二式:“望鼓”式,布依語為“安炯”; 第三式:“跳鼓”式,布依語為“申炯”;第四式:“躬身踏鼓”式,布依語為“躬浪笛炯”;第五式:“繞鼓祈?!笔剑家勒Z為“晚浪笛炯嗨利優(yōu)”;第六式:“搖鼓”式,布依語為“搬浪笛炯”;第七式:“挑鼓”式,布依語為“頂炯”;第八式:“騎馬甩鼓”式,布依語為“乖馬嗨炯”; 第九式:“鼓舞飛揚”式,布依語為“笛炯哼哼”。
竹鼓舞在村寨里的傳承,主要是在祭祀諸王的那天。那天,村里的人們將豬頭、雞、糍粑和酒等供奉祭品擺在村寨一片有神附竹林前的祭臺,由寨老(活摩公)主持儀式,焚香燒紙,大聲念:“竹鼓聲響,竹王駕到,保佑全寨大吉大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并帶領全寨各家各戶代表(男?。┮约叭w表演竹鼓舞的村民敲打竹鼓叩拜竹王。在寨老(活摩公)主持儀式結束后,大家就邊跑邊打竹鼓來到村寨曬壩來場跳竹鼓舞歡慶。冊亨縣全縣有12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一共設有944個村民小組。在這12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中只有弼佑鎮(zhèn)開展竹鼓舞,弼佑鎮(zhèn)一共有10個村。通過走訪和電話訪談得知,只有在弼佑村,寨老規(guī)定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寨子祭祀竹王的日子,祭祀完會后回到曬壩場上跳竹鼓舞。而在其它9個村,寨老則是選擇吉日去祭祀竹王,祭祀完竹王后就沒有活動了。由此可見,竹鼓舞的表演機會少之又少,在村寨中的傳承效果較差。
表1 冊亨縣部分中學竹鼓舞開展情況
課間操體育課課后時間 弼佑中學不開展開展不開展 冊亨民族中學開展開展開展 冊亨第一中學開展開展開展 冊亨第三中學開展開展開展 者樓中學開展開展不開展 冊亨二中不開展開展不開展
竹鼓舞在學校的開展比較好,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重視。學校領導將竹鼓舞納入了體育與健康的課程內容,將竹鼓舞作為體育課的考查項目之一,校園竹鼓舞動作和音樂上與傳統(tǒng)竹鼓相同,這樣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冊亨縣共有20所中學,本次走訪主要以起源地中學和城區(qū)中學為主。在走訪過程中得知的開展現(xiàn)狀如表1。
從表1能夠看的出,冊亨民族中學、冊亨第一中學和冊亨第三中學開展的比較好。據(jù)了解,在冊亨民族中學,竹鼓舞主要由專任教師在體育課上教授。學校每周星期四的課間操要進行竹鼓舞練習,而且那天全校的學生都必須穿著本民族的服裝隨著音樂進行舞動。每年學校的12月9日都舉行竹鼓舞比賽,還邀請專業(yè)的老師進行評分。在冊亨第一中學,竹鼓舞的教授主要是在課余時間,體育課中也穿插有竹鼓舞。高一新生進校后,必須要學會竹鼓舞,學校的課間操內容之一。在冊亨第三中學,由于是初中生,在認知水平上和高中生不一樣,所以學校的課間操主要是竹鼓舞,可以加深學生對竹鼓舞動作的認識,學校還開展有興趣班,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
此外,推進竹鼓舞的傳承,傳承人的培訓非常重要,其中竹鼓舞教師的培訓就已經(jīng)得到了重視。2014年9月22日,冊亨縣在縣活動中心舉行民族文化進校園——布依族“竹鼓舞”培訓活動,此次培訓共從全縣抽調63名教師參加。此次培訓大大增加了竹鼓舞傳承人的培訓力度,為竹鼓舞的傳承提供了人才保障。
正如前文分析,在村寨中,由于是為了慶祝豐收和祭祀竹王,所以竹鼓舞表演僅會在秋天豐收以后進行,盡管在某些村寨增加了每年九月初九或者每年的正月初六、初八進行表演,但是其表演時間還是有限,起不到太大的宣傳作用。鑒于此,2014年11月29日,“竹鼓舞”以9768人的表演成功申報了吉尼斯世界記錄?!爸窆奈琛鄙陥蠹崴褂涗浀某晒Γ粌H提高了布依族竹鼓舞的宣傳力度,增強了竹鼓舞的影響力,而且也給冊亨縣帶來了與外界交流的契機,是一次比較好的宣傳。但是自此以后,有關竹鼓舞的相關信息和報道又日漸冷落下來,相關部門不能只躺在“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個成果上,要借助于現(xiàn)代信息的科技力量,利用多媒體、自媒體等宣傳途徑,在宣傳竹鼓舞的同時,推廣冊亨縣的相關資源,擴大這個少數(shù)民族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只有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才能夠走得更遠。
以往在村寨中的竹鼓舞表演,是在特定的時期才進行的,如慶祝豐收、祭祀竹王,但是這樣的表演機會較少。可以借鑒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推廣方式,加大竹鼓舞的出現(xiàn)頻率,例如在一些節(jié)假日的慶祝場合、在少數(shù)民族的特定日子里進行演出,或者舉行不同級別的比賽,以賽促練,以演促練,并予以適當?shù)莫剟詈驼J定,鼓勵不同民族面貌的群眾都參與,這樣在推廣竹鼓舞的同時,也能夠增加布依族民族的民族歸屬感、自豪感,更能夠促進各少數(shù)民族以及漢族群眾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提升每一位群眾的中華民族自豪感。
如前所述,冊亨縣民族中學以及幾所中學對竹鼓舞比較重視。但是同時也發(fā)現(xiàn),由于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認識不夠、以及現(xiàn)代社會的大量信息的影響,許多學生對竹鼓舞并不太感興趣,僅僅是為了應付而學習。此外,學習內容中的竹鼓舞套路,有的同學認為動作單調,有的認為不好看,有的認為難度太大,在學生們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越來越豐富的背景下,學生們有這樣的認識是很正常的,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要想竹鼓舞得到學生們的認可,一定要堅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傳承民族精神,創(chuàng)新舞蹈形式。這就要求需要有高水平的編舞人員,編導出更適合現(xiàn)代學生欣賞水平的、既能健身又能傳承布依族民族意志和精神的舞蹈套路。
冊亨縣政府為了有效保護和傳承竹鼓舞,制定了 “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政策來傳承民族文化。在該思想的指導下,需要與開發(fā)地的旅游資源相結合,以布依族竹鼓舞作為冊亨縣旅游文化中的一大亮點,開發(fā)旅游地、旅游物質資源的同時,開發(fā)布依族少數(shù)民族的精神文化資源,以參與式體驗為主要方式,將民族服裝、民族配飾等相關產品的開發(fā)、銷售等融為一體,把竹鼓舞的傳承發(fā)展和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一同推進,實現(xiàn)兩者的雙贏。
[1]王耀文,王云杰,覃正朝.冊亨民族中學布依族轉場舞和竹鼓舞的開展現(xiàn)狀[J].運動精品,2017,36(1):1-2.
[2]韋丹.非物遺產—布依族竹鼓舞[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5(18):155.
[3] 布依族竹鼓舞,百度百科[EB].https://baike.baidu.com.
[4]韋嘉.民族民間舞蹈進校園調查及建議——以冊亨縣威旁鄉(xiāng)大寨村布依族“轉場舞”為例[J].貴州教育,2014(11):15-19.
[5]民族原生態(tài)舞蹈布依族竹鼓舞[EB].中國網(wǎng).中國民族頻道,2014-10-30.
[6]魏永.貴州布依族竹鼓舞傳承發(fā)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30):180-182.
[7]刑祖性.冊亨原生態(tài)布依竹鼓舞走進校園[N].亮點黔西南,2014-10-14.
On the Countermeasure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Buyi Bamboo Drum Dance in Ceheng County
WANG Yunjie, etal.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 Guizhou, China)
2015年貴州省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黔高發(fā)〔2015〕337號)。
王云杰(1978—),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