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農民工問題研究40年:脈絡、特征與趨勢

    2019-11-25 01:24:36胡亦武楊康
    關鍵詞:市民化學者農民工

    胡亦武 楊康

    摘 要:農民工問題一直是國內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立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節(jié)點,運用CiteSpaceⅤ可視化分析工具,并借助內容分析法梳理我國學者有關農民工問題的研究脈絡、特征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對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存在三條主題研究脈絡和三個研究階段;農民工問題研究特征主要包括農民工群體表現(xiàn)出內部分化趨勢,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調整,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在不斷完善并逐漸強化,農民工群體訴求逐步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等;未來新生代農民工仍是學者關注的焦點,其主要著眼點在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城市融入和市民化等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問題;CiteSpace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新生代農民工

    中圖分類號: D42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19)04-0100-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9.04.011

    一、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城市化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都與工人階級的貢獻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農民工群體,作為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城市建設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城市的發(fā)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不同時期政策的變化和時代局限,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并沒能與其貢獻實現(xiàn)同步發(fā)展,存在一定的缺失。在一段時間內,農民工問題比較突出,對城市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目前,國內學者對農民工問題的研究視角比較多元化。唐斌、徐銘、李強等學者通過社會調查或者個案研究的方式,對農民工群體進行探索性研究,較早關注到了農民工群體的“雙重邊緣人”特征、情緒傾向及其可能造成社會鴻溝,以及引起的社會沖突問題[1-4];王玉玫、石智雷、劉曉峰等學者從權益保障方面研究農民工問題,認為應當關注并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和權益保障問題,政府在此方面可以大有作為[5-9];聶偉、朱力、曾永明等學者從農民工市民化以及影響市民化的因素等方面研究中國農民工問題,發(fā)現(xiàn)城市的包容性不強和城市化排斥是影響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根源,并對歧視農民工現(xiàn)象進行了反思[10-13];朱力、楊凌、楊緒松等學者對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諸如農民工的城市化意愿、城市融合和城市生活滿意度等問題 [14-18];王東、林曉蘭、高華等學者關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農民工代際分化現(xiàn)象,從不同視角研究新舊農民工代際差異問題 [19-21];李艷、董玥玥、王雪曄、李磊等學者研究農民工的維權機制和策略選擇問題[22-25];楊守寶、李飛、肖璐等學者從戶籍制度和戶籍改革角度探尋破解中國農民工身份與職業(yè)二重性問題,探究農民工問題的解決之道[26-28]。學者們的研究將中國農民工問題的現(xiàn)象、特征和解決策略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個歷史關鍵節(jié)點上,為了全面、科學、動態(tài)地呈現(xiàn)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狀況,總體上把握我國學者對農民工問題研究的主要脈絡、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所反映出的農民工問題特征以及未來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方法,并借助CiteSpaceⅤ可視化軟件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提煉出改革開放40年來的農民工問題研究主題脈絡、演進特征和發(fā)展趨勢,探討農民工問題領域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對我國農民工問題的研究發(fā)展以及為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科學決策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來源與數(shù)據處理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劇烈變化,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建設和發(fā)展中一個龐大的、不可或缺的特殊群體,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并對城市的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影響,這逐步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因此,本文以“農民工問題”為主題,在中國知網(CNKI)數(shù)據庫中進行搜索,一共搜到10311條結果檢索時間:2018年10月25日。 ,時間跨度為1982—2018年。為了最大程度地確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筆者將文獻來源期刊限定為CSSCI后,剩余1834篇文獻由于國內從1992年才開始區(qū)分核心與非核心期刊,2000年才開始區(qū)分CSSCI,故筆者將1992—2000年之間的核心期刊及1992年之前的期刊當作CSSCI來源期刊處理。 ;在對文獻進行梳理后,刪除重復、無摘要和無關鍵詞,剔除書評、新聞報道等非研究類文獻后,將剩余的文獻以refworks格式存儲為txt文本,進一步利用CiteSpaceⅤ可視化軟件對文獻進行統(tǒng)一的處理后,最終得到1570條農民工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文獻,作為本文的研究分析樣本源。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的工具為CiteSpace,該工具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語言開發(fā)的、用于分析科學文獻中的趨勢和模式的漸進式知識領域可視化的工具[29]。它可以通過可視化的圖形將科學知識的分布、規(guī)律和結構等情況呈現(xiàn)出來[30],側重于發(fā)現(xiàn)一個研究領域發(fā)展中的主題脈絡、發(fā)展趨勢和關鍵點,特別是研究的關鍵點和轉折點,通過CiteSpace工具中的突變詞檢測(burst)功能,可以有效地捕捉熱點主題和學術前沿。本文所使用的版本為CiteSpaceⅤ。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文獻計量分析法主要通過運用CiteSpaceⅤ可視化文獻計量分析軟件,對本文的1570條研究樣本源進行可視化的科學知識圖譜呈現(xiàn),通過知識圖譜的“圖”和“譜”的雙重性質較為直觀地透視農民工問題研究的主要研究議題和研究脈絡,通過突變檢測來預測農民工問題研究前沿發(fā)展態(tài)勢,嘗試性地提出未來農民工問題的探索方向。

    單一的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不足以反映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趨勢。而內容分析法則可以通過分析研究對象的顯性、潛性或者隱含的信息內容以反映研究對象的性質、特征和發(fā)展趨勢[31]。因此,本文在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國內學者的有關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內容進行分析,按照時間脈絡,梳理學者們對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內容,透過研究內容中的顯性、潛在或隱含的信息,來嘗試性地提煉出農民工問題研究的特征和發(fā)展趨勢。

    (四)研究對象

    在任何國家的城市化變遷中,農業(yè)人口市民化的進程,都充滿了痛苦和矛盾[32]。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大量農業(yè)人口進城務工,成為難以阻擋的時代潮流。農民工成為我國城市化和農業(yè)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的獨特的社會現(xiàn)象,同樣充滿痛苦和矛盾。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農民工問題,研究對象中的“農民工”是指改革開放之后進城務工的農業(yè)人口?!八麄儜艏栽谵r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yè),有的在農閑季節(jié)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流動性強,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yè),已成為產業(yè)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33]

    三、農民工問題研究的脈絡、演進歷程與特征

    每篇論文都有明確的主題歸屬,每篇文章中的關鍵詞都指向論文的核心內容,為了更加精準地把握國內學者對農民工問題研究脈絡、學術演進趨勢和研究結果所反映的特征,筆者對農民工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文獻進行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生成高頻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知識圖譜(如圖1所示)、關鍵詞時序圖和頻次前40位的高頻關鍵詞(如表1所示)。

    (一)研究脈絡

    通過高頻關鍵詞共現(xiàn)網絡知識圖譜,可以分析農民工問題的研究脈絡。從圖1的知識圖譜中,可以看到,圖譜中共有網絡節(jié)點數(shù)量228,連載數(shù)量452,網絡密度為0.0175,說明共現(xiàn)網絡的社團結構顯著,聚類效果較好。從圖中可以看到

    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對農民工問題關注的議題較多,主要涉及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工市民化、戶籍制度、人力資本、社會保障、城市融入和社會融入等。但總體來說,學者們對農民工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條主題脈絡。

    第一條脈絡為“農民工—戶籍制度—就業(yè)—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戶籍制度對農民流動性的限制始終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障礙。戶籍制度的缺陷和弊端也日益顯現(xiàn),如何逐步改革調整戶籍制度以適應改革開放的要求,成為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學者們在反思和研究如何改革戶籍制度上取得一些成果[34-36]。以國務院1984年發(fā)布的《關于農民進入集鎮(zhèn)落戶問題的通知》為標志,我國開始允許農民有條件地向城市轉移,象征著我國戶籍制度對農民流動的限制逐漸放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建筑工地、工廠、礦山等非農領域,但由于戶籍與公民切身利益分配相關的城市公共服務諸如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福利相掛鉤,沒有城市戶籍的務工農民很難享受到這些福利待遇,這部分群體被稱為“農民工”。他們長期被城市“邊緣化”,在城市中處于弱勢地位,這使得他們常常處于不利處境。農民工討薪、社會救濟、農民工子弟讀書、農民工維權等問題此起彼伏,引起諸多學者的注意。

    第二條脈絡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城市融入—公民權—社會保障”。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農民工出現(xiàn)代際更替現(xiàn)象,老一輩農民工由于年齡的原因開始返鄉(xiāng),80后、90后甚至00后新一代農民工逐步進入城市的舞臺,成為農民工的主要力量。無論是在行為、消費還是心理上,新舊兩代農民工之間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兩者的差異也導致他們在生活實踐和行為方式上存在不同,這也成了學者研究的新視角和重點,學者們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37-38]。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亦工亦農的父輩農民工的“過客”心理,相比于農村,他們對城市有著更強的歸屬感,更加傾向于融入城市,更加憧憬“新市民”身份和城市生活。

    第三條脈絡為“農民工市民化—影響因素—城市化—新型城鎮(zhèn)化—城鄉(xiāng)一體化”。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游離于福利保障體系之外的“制度脫嵌”和認同上脫離鄉(xiāng)土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脫嵌”的“雙重脫嵌”[39],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都沒有農業(yè)生產知識和務農經歷,他們習慣了城市的文化和生活,不愿或無法回歸農村社會[1]。面對農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農民工市民化和城鄉(xiāng)一體化是我國推進城市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可逆轉的趨勢。但農民工卻遇到城市化所帶來的空間隔離和居住邊緣化[40],市民化道路困難重重。研究農民工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間和城市社會,是我國社會和政府應該重視的社會問題,同樣也是社會學、人口學、管理學等領域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

    (二)演進歷程

    利用關鍵詞按時間生成的農民工問題研究演化脈絡,可以分析農民工問題研究熱點的演進歷程。通過對年份文獻的統(tǒng)計,筆者發(fā)現(xiàn),2002年之前,相關研究文獻較少;2003—2012年,文獻數(shù)量大致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2013年至今,文獻數(shù)量呈現(xiàn)逐年減少的態(tài)勢。具有重要影響的節(jié)點年份主要有2002年和2012年。同時結合文獻內容,可以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工問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2002年):這一時期內,由于進城務工限制逐漸放開,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逐步形成,農民工問題開始出現(xiàn)。有關農民工問題的文章在這一階段共有13篇,在剔除沒有摘要和關鍵詞的文章之后,還剩下2000年左右發(fā)表的3篇文章。改革開放以來,農民進城務工的限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逐步放開,農業(yè)剩余勞動力逐步向城市轉移,地方政府開始加強對農民工的管理。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中國社會和經濟進入轉型期,農民進城就業(yè)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由于當時城市有限的承載力,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給城市帶來了社會治安、就業(yè)和犯罪率增加等諸多問題。同時,農民工也面臨著經濟收入少、勞保福利缺乏、居住環(huán)境差等問題,農民工問題開始形成并逐步進入學者的視野。朱力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在城市受到歧視是造成農民工對城市存在著不滿情緒的主要原因,不滿情緒容易引發(fā)農民工與市民的摩擦,引起城市的社會沖突[11],對城市秩序造成不良影響。許妙發(fā)、丁水木和辛欣認為戶籍制度和用工身份是農民工問題存在的社會根源,戶籍制度與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存在矛盾[34],呼吁對戶籍制度進行動態(tài)化改革[35],使戶口與利益脫鉤,恢復戶籍的本來功能[36]。此外,王東和秦偉兩位學者關注到了農民工的代際差異,并對成都市的農民工分層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19];朱力也關注到了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問題,并對此進行了研究[14]。學者們認為農民工問題是社會公平面臨的新挑戰(zhàn),呼吁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并把解決農民工問題當成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課題[32]。

    第二階段(2003—2012年):農民工問題逐步凸顯,開始注重和保障農民工權益。這一時期內,農民工問題不斷凸顯并集中爆發(fā),經過新聞媒體等媒介的傳播,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有關農民工問題的文章大致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本文的研究樣本按時間進行歸類,可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內共有969篇文章。進入21世紀以來,農民工群體出現(xiàn)代際交替和代際分化現(xiàn)象,新一代農民工進入歷史舞臺,學者們開始關注農民工的代際更替現(xiàn)象和利益訴求的轉變[41],研究視角也開始由整體研究向分化研究轉向[42],探索代際農民工之間的異同成為學者關注的一個熱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社會結構的分化,農民工意識到自身價值的同時對自身的權益有了較為深刻和合理的認識,對不合理待遇與侵權行為所導致的自身權益受損的容忍度逐漸降低,他們?yōu)闋幦∽约汉戏嘁娑M行的維權行為不斷增長,學者們也開始研究農民工的維權行為和影響維權方式選擇的因素[43]。從2003年起,農民工短缺的現(xiàn)象開始在東南沿海城市出現(xiàn)并逐漸擴散。為了吸引和挽留農民工,重視和保障農民工權益成為制度重新構建的方向,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工的權益的制度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王玉玫提出應結合用人單位承受能力和農民工群體的特點,分階段、逐步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重點建設公益勞動組織、社會救濟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的設想 [5];張培春和石智雷等學者認為可以從經濟、制度、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構建農民工權益保護網[6],推動農民工權益保障相關制度的協(xié)調性改革,使農民工社會保障政策得到有效執(zhí)行[7]。一些學者們通過相關研究后建議加快勞工非政府組織建設,認為非政府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為農民工提供服務,降低農民工利益訴求成本,幫助農民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協(xié)助政府解決類似的公共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政府工作的不足,為公共治理提供一種新思路[44]。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用農民工市民化來解決農民工問題,研究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

    第三階段(2013年—):農民工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農民工進入市民化階段。這一時期內,農民工權益實現(xiàn)了較好的保障,農民工問題得到逐步解決,由此引發(fā)的關注度有所降低,有關農民工問題的研究文章大致呈逐年遞減的態(tài)勢。對本文研究樣本進行按時間歸類,可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內共有598篇文獻。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加快戶籍改革,促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時期內如何促進農民工的市民化成為學者研究的焦點。孫奎立和王國友等學者對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因素和代際差異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教育水平、年齡、流動時間和收入是影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對不同代際的農民工留城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38];戰(zhàn)夢霞和高亞春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農民工離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還有一定的距離,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感不強,進城落戶積極性不高[45]。他們通過對影響農民工歸屬感的因素進行研究,提出政府要考慮農民工代際之間的差異,從提升農民工人力資本、加強對農民工群體的人文關懷、提高農民工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與當?shù)鼐用窠涣鞯确矫嫣岣咿r民工的城市歸屬感[46],提高農民工的獲得感。也有學者從身份認同方面研究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尋求重構農民工身份的可能路徑[20],促進農民工與城市文化的融合和城市市民身份的認同,提高城市化能力,降低城市化成本,推動農民工的永久遷移,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27]。

    (三)農民工問題的特征

    為了把握農民工問題的演進趨勢,筆者運用CiteSpaceⅤ對農民工問題研究領域文獻進行分析、梳理和統(tǒng)計,導出關鍵詞頻數(shù)分布表,在整理之后得到如表1所示的頻次前40位的高頻關鍵詞。根據高頻關鍵詞,經過對文獻的閱讀、梳理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的成果所反映的農民工問題的演進呈現(xiàn)以下特征。

    農民工群體內部呈現(xiàn)明顯的分化趨勢。在樣本文獻高頻關鍵詞中,“農民工”的詞頻為860,“新生代農民工”的詞頻為351,“代際差異”的詞頻為17,這直接反映了我國農民工群體內部已經出現(xiàn)明顯的代際分化。從文獻呈現(xiàn)來看,新生代農民工是典型的農民工代際更替而產生的群體,他們與第一代農民工群體存在明顯的不同,引起了學者們對農民工研究視角的轉向,關注并研究涉及代際差異、區(qū)域差別、社會權益、職業(yè)分化、城市適應、幸福感等多個層面[42]。劉達、歐陽博強和劉愛玉等學者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他們接受了不同層次的教育[47],具有開放的思維和多元的價值,具有較強的權利意識、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48],對自己權益受侵害的容忍度逐漸變低,更愿意采用各種方式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49];此外,卓瑪草、孔祥利和周賢潤等學者認為不同代際的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度也不相同,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感明顯比第一代農民工要強,他們更愿意生活在城市,融入城市,接受城市的文化和價值觀[50-51]。周運清和柳建平等學者認為由于自身人力資本和職業(yè)分工的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內部也出現(xiàn)了二次分化[41],有從事體力勞動的,同時也有技術和管理工作的,他們內部在城市消費習慣、經濟收入水平、從事職業(yè)層級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序格局[52]。隨著農民工內部結構分化的不斷強化,不同層級的農民工之間的利益也開始出現(xiàn)沖突和分化,處于下層的農民工與上層的農民工之間由于所處的地位和工作職責不同,上層的農民工又成為下層農民工日常維權的對象。

    對農民工的政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改革。我國對農民工的政策演變大致經歷了從限制到鼓勵、從管理到服務的過程。徐增陽教授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農民工政策大致經歷三次范式轉變,分別為控制階段 (1978—1991年) 、管理階段 (1992—2005年) 和服務階段 (2006—2017年)[53]。李帆和馮虹以北京的農民工政策變遷為視角進行研究,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農民工的政策大致經歷了“讓不讓進城”“進城后基本生存權益保障”“如何融入城市,實現(xiàn)市民化”以及“由聚到疏,疏融結合”四個階段[54]。宋洪遠和黃華波等認為國家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yè)政策的放開經歷由緊到松、從內到外、由歧視到公平、從無序到規(guī)范的過程[55]。文軍認為制度設計或政策是影響城鄉(xiāng)居民流動的核心因素,制度變遷是中國勞動力轉移產生的一個前提條件,在中國,制約農民向城市流動的最主要的制度設計就是“戶籍制度” [56]。在高頻關鍵詞中,“戶籍制度”的詞頻相對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農民工政策的調整,在“戶籍制度”的改革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里,由于國家建設需要、城市承載力的限制和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政府逐步對城鄉(xiāng)人口的流動實行嚴格的管制。改革開放之后,眾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村出現(xiàn)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由于城市化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面臨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勞動力需求旺盛,能為進城農民工提供大量的就業(yè)崗位,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出路。因此,國家對城鄉(xiāng)居民流動的政策開始松動,大量的農民逐步涌入城市謀求發(fā)展機遇,形成了“民工潮”。但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的不足,使“民工潮”給城市的社會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由于歷史的局限,地方政府開始從社會秩序的角度出臺政策應對農民工帶來的城市問題,眾多的城市出臺諸如“清理遣返”和“務工證”等政策來限制農民工的就業(yè),對農民進城務工造成一定的阻礙。但農民進城務工能夠獲得比從事農業(yè)生產更多的收入,農村的推力與城市的拉力的總和明顯高于政策的排斥力[57],農民工進城就業(yè)的隊伍依然浩浩蕩蕩,農民工進城仍是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由于不利的政策環(huán)境和農民工自身職業(yè)技能的缺乏,第一代農民工進城后大都從事相對低端行業(yè)的工作,成為在社會聲望、城市地位和權力等方面處于劣勢的底層群體,其弱勢群體地位逐步確立,農民工討薪、工作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也開始顯現(xiàn)。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國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與完善,政府對農民工的政策導向發(fā)生根本轉變,對農民工的政策也開始調整,限制型政策開始被清理和矯正并逐步為鼓勵和保護型政策所取代,同時也加強了對農民工群體的管理和服務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國家和社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關注農民工群體的訴求和權益的保護,更加側重于對農民工群體的服務工作,更加注重做好農民工就業(yè)服務工作[45]。

    政府在農民工權益保護方面更加主動,農民工的權益保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地完善并逐漸強化。在高頻關鍵詞中,“社會保障”“社會保險”“養(yǎng)老保險”“權益保障”“新型城鎮(zhèn)化”等具有較高的頻數(shù),再結合文獻呈現(xiàn)和國家政策,可以發(fā)現(xiàn)政府在農民工權益保護方面的態(tài)度越來越積極主動,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力度逐步加大,農民工的權益保障措施在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群體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數(shù)量在持續(xù)性增長,農民工權益的保護也經歷了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唐有財和符平等學者認為,客觀而言,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期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政府對農民工的治理方面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的不足,政府在維護農民工權益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農民工的權益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損[58]。張汝立和田小琦等學者認為自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推動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就業(yè)環(huán)境的政策措施,補償農民工之前受損的權益[59]。例如,2004年《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要求地方政府將農民工的職業(yè)技能培訓、勞動保障、子女教育及其他管理和服務經費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當中;同年,農民工被首次納入《工傷保險條例》的保險范圍;2006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將農民工納入產業(yè)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強化對農民工的公共服務,強調從根本上形成保障農民工權益的機制。此后,為了提高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價值,政府不斷在職業(yè)培訓、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等方面給予政策性支持。同時,為了提升農民工的獲得感,政府在不斷地探索、建立并完善農民工養(yǎng)老、工傷、醫(yī)療、失業(yè)以及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等方面的政策和保障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更加重視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將其提升到國家層面的制度變革的新高度,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yè)服務,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提出了“市民化待遇”“戶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鎮(zhèn)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制度方案,農民工的獲得感得到不斷提升。

    農民工的訴求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步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在對農民工問題的研究上,農民工的訴求是學者們無法忽視的關注點,只有找準農民工的訴求,才能為解決農民工問題“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結合樣本文獻高頻關鍵詞和文獻呈現(xiàn),與解決農民工問題和反映農民工訴求相關的“就業(yè)”“人力資本”“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利益訴求”“社會保障”“社會保險”“權益保障”“社會融入”“市民化”“農民工市民化”和“政治參與”等關鍵詞頻繁出現(xiàn),再根據關鍵詞所在文獻出現(xiàn)的時間,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農民工的訴求經歷了從“生存的滿足”的底線型訴求到“生活的要求”的發(fā)展型訴求。改革開放之后,農民工進城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獲取比從事農業(yè)生產更多的收入,實現(xiàn)在城市就業(yè),解決并滿足生存的要求。第一代農民工進城后面臨著被城市邊緣化的處境,不僅勞動環(huán)境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且面臨工資被拖欠的可能。他們的利益訴求基本上是圍繞著能夠拿到工資、加班補貼以及改善勞動條件等基本“生存的滿足”的底線型訴求[60]。隨著國家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和政策不斷完善,企業(yè)為農民工提供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的待遇,農民工的“底線型”利益訴求基本得到滿足。在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舞臺后,他們有著更高理想和追求,需求層次也在整體提升,訴求開始向“生活的要求”的發(fā)展型訴求轉變。他們不再僅僅追求生存的需要,而是追求能夠生存得更好,自己的利益訴求和社會權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能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不斷提升。他們渴望能夠融入城市,能夠得到城市的尊重,同時他們更渴望在城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實現(xiàn)自己的“中國夢”。

    四、中國農民工問題未來可能的研究趨勢及研究方向

    根據圖1知識圖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近40年我國農民工問題的研究脈絡,根據關鍵詞突變檢測(burst),可以發(fā)現(xiàn)突變關鍵詞的活躍程度,突變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關鍵詞所屬議題的受關注程度的高低。筆者通過運用CiteSpaceⅤ對農民工問題研究的樣本進行關鍵詞突變檢測,突變率最高的10個關鍵詞如表2所示。通過表2,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農民工問題未來可能的研究趨勢及研究方向。

    第一,新生代農民工仍然將是學者研究農民工問題的焦點。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的突變率為13.719,突變率較高,說明了學者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關注。研究農民工問題就要關注農民工群體的特征和需求,只有了解農民工群體的特征,才能為更好地解決農民工問題服務。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大量進城,才帶來了農民工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取代第一代農民工成為農民工的核心力量,成為城市發(fā)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有何代際異同?生存狀態(tài)如何?有怎樣的特點和訴求?開始為學者所關注和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在年青時就入城務工,在接受了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和文化價值之后,他們渴望融入城市,對城市有種歸屬感,但遭遇著城市空間的矛盾與城市化的驅逐,處于城市的邊緣;他們回歸農村,卻對農村社會很陌生,與農村的生活和文化價值格格不入,又缺乏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經驗,與農村也日益疏遠,對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感到迷茫。進入新時代,新生代農民工在轉變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和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除了面對與上一代農民工同樣面對的就業(yè)、生存問題外,還面臨著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危機的新挑戰(zhàn)[61]。因此,這個特殊的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一直值得學者們關注。

    第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研究農民工問題的一個領域。關鍵詞“社會保障” “金融危機”“養(yǎng)老保險”和“農民工子女”同樣有著較高的突變率,是一組歸屬明確的關鍵詞,反映了學者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關注。農民工是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變遷而產生的特殊群體階層,是我國城市化建設中的一支龐大的新型勞動大軍。重視和發(fā)展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既是對社會結構向現(xiàn)代化與合理化轉變的肯定,又是為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提供的現(xiàn)實的社會制度保障,對引導農民工的消費行為和提高農民工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現(xiàn)在的政策對農民權益的保護不斷強化,但我們也要注意到農民工權益的脆弱性,社會危機對農民工群體有較大的影響,農民工可能因此面臨失業(yè)的壓力。同時,危機也會激化社會矛盾,造成農民工問題的集中爆發(fā),并對城市社會穩(wěn)定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社會危機對農民工的影響以及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也將不斷為學者所關注。

    第三,農民工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問題?!吧鐣诤稀薄稗r民工問題”“新型城鎮(zhèn)化”和“農民工市民化”等一組歸屬明確、突變率較高的關鍵詞,顯示出了學者對農民工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問題的高度關注。研究農民工問題就不得不研究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問題。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根本辦法是讓農民工融入城市,實現(xiàn)農民工的市民化。雖然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已經放開了農民工進城落戶的限制,鼓勵農民工市民化,但當前我國諸多城市的包容度有限,農民工市民化意愿不高、市民化成本較高、市民化能力不足,農民工融入城市有太多的障礙。農民工擔心市民化后會在土地承包到期后失去土地承包權,失去承包土地帶來的經濟利益,但缺少其他能夠替代的經濟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之高,也凸顯了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力不足。農民工為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中有很多人很難真正地融入城市[46],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農民工的城市空間不斷被壓縮。在大城市,農民工群體住房需求較大,但缺乏購房的經濟能力,面臨著城市化的排斥[62]。如何解決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提高城市的包容度、提高農民工市民化能力、降低市民化成本、減少城市融入阻礙,使農民工能夠在城市“生存”和“發(fā)展”的研究應受到學界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城市化發(fā)展中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社會的問題,黨和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理念和農村土地確權制度,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權利,旨在推動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不斷探索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市民化道路,避免“被邊緣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讓農民工群體能夠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將是學界和政府部門共同關注的話題。因此,從城市融入和市民化的角度研究農民工問題也將是未來研究的焦點。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通過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農民工”的出現(xiàn)是改革開放后社會轉型時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我國農民工問題逐漸凸顯,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學者們開始從社會學、人口學以及管理學等領域對農民工問題進行研究,經過40年的探索,對農民工問題的研究漸成體系。通過CiteSpaceⅤ知識圖譜,發(fā)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工問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存在“農民工—戶籍制度—就業(yè)—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問題”“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城市融入—公民權—社會保障”“農民工市民化—影響因素—城市化—新型城鎮(zhèn)化—城鄉(xiāng)一體化”三條主題脈絡。

    僅僅通過知識圖譜并不能真正反映農民工研究成果所反映出農民工問題的發(fā)展趨勢,筆者在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農民工群體內部呈現(xiàn)明顯的分化趨勢;在對待農民工問題上,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大致經歷了從限制到鼓勵、從堵到疏、從管理到服務的過程;政府在農民工權益保護方面更加主動,農民工的權益保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進步并逐漸強化;農民工的訴求轉型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變化,“生存的滿足”的底線型訴求得到滿足之后,開始向“生活的要求”的發(fā)展型訴求轉型。

    在未來研究趨勢方面,根據關鍵詞突變檢測,發(fā)現(xiàn)在農民工問題的研究當中,新生代農民工仍然是學者關注的焦點;社會危機對農民工的影響以及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也是學界關注的領域;農民工融入城市和市民化成為學者研究解決農民工問題的主要著眼點。

    (二)啟示

    農民工問題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由農民工問題引發(fā)的不穩(wěn)定因素,要正確認識、把握和運用農民工特征來化解由農民工問題所引發(fā)的城市社會矛盾,降低城市社會沖突,實現(xiàn)城市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我們要認識到農民工的市民化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農民工的市民化,農民工群體的數(shù)量必然會呈現(xiàn)下降趨勢,由農民工引發(fā)的問題也必然會得到最終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實施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戰(zhàn)略”中強調“加快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舉措,無疑為解決農民工問題提供了方向指引。在解決農民工問題時,一是要根據農民工群體的特征、生存狀態(tài)和利益訴求,重點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特殊群體,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民工問題;二是要創(chuàng)造條件為農民工群體提供均等化的社會保障和服務,提升農民工群體的抗風險能力;三是要探索創(chuàng)新農村承包地制度改革,解決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同時采取措施提高農民工市民化能力、降低市民化成本、減少城市融入阻礙,主動為農民工解決遇到的問題,使農民工能夠在城市“生存”和“發(fā)展”。

    盡管近年來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勞資沖突出現(xiàn)緩和趨勢,但農民工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中國農民工問題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依舊值得學者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唐斌.?“雙重邊緣人”:城市農民工自我認同的形成及社會影響[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S1):36-38.

    [2]?徐銘. 城市化背景下農民工心理失衡的危機[J].江蘇社會科學,2006(S2):23-26.

    [3]?李強. 關于城市農民工的情緒傾向及社會沖突問題[J].社會學研究,1995(4):63-67.

    [4]?丁帆. 文明沖突下的尋找與逃逸——論農民工生存境遇描寫的兩難選擇[J].江海學刊,2005(6):180-187,240.

    [5]?王玉玫. 建立健全城鎮(zhèn)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想[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12):10-14.

    [6]?張培春. 構建和諧社會的農民工權益保障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36):12076-12078.

    [7]?石智雷,朱明寶. 農民工社會保護與市民化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7(11): 77-89,111-112.

    [8]?彭宅文,喬利濱. 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困境與出路——政策分析的視角[J].甘肅社會科學,2005(6):173-177.

    [9]?劉曉峰. 欠資與懲罰——政府是如何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矛盾的[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S1):21-23.

    [10]?聶偉. 社會包容與農民工市民化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8(6):102-112.

    [11]?朱力. 群體性偏見與歧視——農民工與市民的摩擦性互動[J].江海學刊,2001(6):48-53.

    [12]?孫婧芳. 城市勞動力市場中戶籍歧視的變化:農民工的就業(yè)與工資[J].經濟研究,2017(8):171-186.

    [13]?曾永明,張利國. 戶籍歧視、地域歧視與農民工工資減損——來自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的新證據[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5):141-150.

    [14]?朱力. 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6):82-88,206.

    [15]?楊凌,馮迪,朱安琪. 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安市的實證調查[J].農村經濟,2017(11):103-107.

    [16]?楊緒松,靳小怡,肖群鷹,等.農民工社會支持與社會融合的現(xiàn)狀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12):18-26.

    [17]?李偉東.從社會距離看農民工的社會融入[J].北京社會科學,2007(6):71-76.

    [18]?方聰龍,芮正云.城市融入視角下的農民工生活滿意度——基于上海市外來農民工的調查[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8(12):57-65.

    [19]?王東,秦偉.農民工代際差異研究——成都市在城農民工分層比較[J].人口研究,2002(5):49-54.

    [20]?林曉蘭,楊發(fā)萍.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與結構張力——基于2013年七城調查的數(shù)據分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37-44,82.

    [21]?高華,肖意可.新生代與老生代農民工就業(yè)穩(wěn)定性比較研究[J].調研世界,2016(12):53-57.

    [22]?李艷,孟凡強.體制內維權還是體制外抗爭?——新生代農民工勞資沖突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J].南方經濟,2018(6):120-131.

    [23]?董玥玥.非制度化利益抗爭:農民工維權的行動策略及其解釋[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6):74-77.

    [24]?王雪曄.裸身抗爭:農民工表演式抗爭的圖像建構與文化內涵[J].新聞界,2017(12):2-10.

    [25]?李磊.不利處境、日??範幣c利益均衡——基于農民工利益分化與均衡的“非典型”個案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6(11):181-186.

    [26]?楊守寶,王全美.農民工身份與職業(yè)二重性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農村經濟,2005(12):124-125.

    [27]?李飛,鐘漲寶.人力資本、階層地位、身份認同與農民工永久遷移意愿[J].人口研究,2017(6):58-70.

    [28]?肖璐,蔣芮.農民工城市落戶“意愿—行為”轉化路徑及其機理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8(6):89-100.

    [29]?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suppl 1):5303-5310.

    [30]?廖友國,林木明,何偉.近二十年中國大學生心理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基于CiteSpace V的可視化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94-103,192-193.

    [31]?朱亮,孟憲學.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比較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6):64-66.

    [32]?許曉軍,湯金詩.農民工問題——社會公平面臨的新挑戰(zhàn)——某造船廠農民合同工狀況調查[J].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93(2):23-25.

    [3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J].中國社會保障,2006(3):81-85.

    [34]?許妙發(fā).從人口流動看戶籍管理體制的改革趨勢——東南沿海五城市的考察報告[J].社會科學,1989(2):36-40.

    [35]?丁水木.現(xiàn)行戶籍制度的功能及其改革走向[J].社會學研究,1992(6):100-104.

    [36]?辛欣.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研究動態(tài)[J].政治與法律,1994(4):60-63.

    [37]?左曉萌,趙太陽.農民工人情消費:城鄉(xiāng)和代際差異的心理邏輯分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8(11):252-256.

    [38]?孫奎立,王國友,曾敏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及代際差異研究[J].人口與社會,2018(5):52-61.

    [39]?朱妍,李煜.“雙重脫嵌”:農民工代際分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社會科學,2013(11):66-75.

    [40]?甘滿堂,王巖.農民工住居邊緣化與空間隔離——從城中村到城郊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123-126.

    [41]?周運清,劉莫鮮.都市農民的二次分化與社會分層研究[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132-136.

    [42]?夏國鋒.農民工研究視角的轉向:從整體到分化[J].襄樊學院學報,2008(1):34-38.

    [43]?蔡禾,李超海,馮建華.利益受損農民工的利益抗爭行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業(yè)的調查[J].社會學研究,2009(1):139-161,245.

    [44]?岳經綸,屈恒.非政府組織與農民工權益的維護——以番禺打工族文書處理服務部為個案[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80-85,127.

    [45]?戰(zhàn)夢霞,高亞春,高炳安.農民工公共服務、落戶意愿及城市歸屬感調查研究[J].蘭州學刊,2018(4):177-188.

    [46]?朱平利,楊忠寶.農民工城市歸屬感影響因素的多維分析[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44-53.

    [47]?劉達,韋吉飛,李曉陽.人力資本異質性、代際差異與農民工市民化[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58-68,192.

    [48]?歐陽博強,張廣勝.收入水平與農民工相對剝奪感的代際差異——基于社會公平感視角的檢驗與解釋[J].商業(yè)研究,2018(3):162-170.

    [49]?劉愛玉.勞動權益受損與行動選擇研究:兩代農民工的比較[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1):66-73.

    [50]?卓瑪草,孔祥利.農民工留城意愿再研究——基于代際差異和職業(yè)流動的比較分析[J].人口學刊,2016(3):96-105.

    [51]??周賢潤.從階級認同到消費認同:農民(工)身份認同的代際轉向[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24-32.

    [52]??柳建平,閆鵬鵬.農民工內部分化的一個分析框架及實證[J].經濟體制改革,2015(5):98-104.

    [53]?徐增陽,付守芳.改革開放40年來農民工政策的范式轉變——基于985份政策文獻的量化分析[J].行政論壇,2019(1):13-21.

    [54]?李帆,馮虹.改革開放40年首都農民工社會管理政策:演變、反思與前瞻[J].社會政策研究,2018(3):24-34.

    [55]?宋洪遠,黃華波,劉光明.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問題分析[J].管理世界,2002(5):55-65,87.

    [56]?文軍.從分治到融合:近50年來我國勞動力移民制度的演變及其影響[J].學術研究,2004(7):32-36.

    [57]?李強.影響中國城鄉(xiāng)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1):125-136,207.

    [58]?唐有財,符平.獲得感、政治信任與農民工的權益表達傾向[J].社會科學,2017(11):67-79.

    [59]?張汝立,田小琦.中國城市深化改革中農民工政策的轉型及其特征[J].中國行政管理,2016(1):99-104.

    [60]?蔡禾.從“底線型”利益到“增長型”利益——農民工利益訴求的轉變與勞資關系秩序[J].開放時代,2010(9):37-45.

    [61]?史葉婷,金麗馥.新時代長三角地區(qū)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聚焦和解決路徑[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8(23):422-426.

    [62]?李英東.農民工城市住房的困境及解決途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5-60.

    40 Years of Research o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Threads, Features and Trends

    —Based on CiteSpaceⅤ Visualization Research

    HU Yi?wu?YANG Kang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for domestic scholars. Based o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40?year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iteSpace V visual analysis tools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o sort out the research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by Chinese scholar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three thematic trains of thought and three research stages on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the migrant workers group shows an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trend;the policies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ed, and the appeal of migrant workers gradually developed to a higher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still the focus of scholars, focusing on how to alleviate or solve the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such as social security, urban integration and citizenization.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problem; CiteSpaceⅤ;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猜你喜歡
    市民化學者農民工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管子學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fā)案量下降
    農民工市民化研究綜述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對農民工市民化內驅動力的思考
    學者介紹
    對農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驚小怪
    一群農民工的除夕夜
    晋中市| 临城县| 托里县| 句容市| 瑞安市| 济南市| 寿宁县| 宁安市| 太白县| 三门峡市| 渭南市| 乌兰察布市| 涞水县| 衡阳县| 台中市| 峨边| 湘阴县| 图片| 辽宁省| 东乌珠穆沁旗| 德庆县| 项城市| 酒泉市| 木里| 新龙县| 江门市| 屯留县| 临颍县| 安国市| 正镶白旗| 景谷| 乾安县| 平昌县| 台中县| 神池县| 荆州市| 教育| 邻水| 洞头县| 七台河市|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