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 顧 軍
如今教育提倡創(chuàng)新,提出的上課模式多種多樣。很多教師會選擇最近比較流行的“以問題鏈驅動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因為在一堂課中,我們總會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然而,這種方式卻并非在一堂課中隨意設計一些問題就可以的,借助這種零散的、隨意的、即興的問題來教學,產生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問題的設計不是一些獨立的問題的集合,這些問題應該要相互關聯(lián),要有“鏈”的體現(xiàn)。問題與問題的銜接不同于節(jié)目與節(jié)目之間的串詞,而是要有“驅動”來驅動。下面通過高中數(shù)學“互斥事件”的教學,淺談“以問題鏈驅動教學”在此過程中的應用。
案例簡示:某校高一(16)班48 名學生參加的學校計算機考試成績如下:
優(yōu)秀 90 分以上 11 人良好 75 分~90 分 15 人中等 60 分~75 分 14 人不及格 60 分以下 8 人
考試成績的等級為“優(yōu)秀”“良好”“中等”“不及格”的事件分別記為A,B,C,D。從此班任意抽取一位同學。
問題1:這位同學的計算機考試成績能否既是“優(yōu)秀”又是“良好”?
問題2:這位同學的計算機考試成績?yōu)椤皟?yōu)秀”和“良好”的概率分別是多少?
問題3:這位同學的計算機考試成績?yōu)椤皟?yōu)秀”或“良好”的概率是多少?
問題4:問題2 和問題3 的結果有什么關系?(小結略)
問題5:如果將“計算機成績及格”記為事件E,那么E 與D 能否同時發(fā)生?
問題6:如果將“計算機成績及格”記為事件E,那么E 與D 能否同時不發(fā)生?
問題7:由問題5和問題6,事件E和事件D有什么關系?(小結略)
課堂問題的設計不在于多少,也不能隨意、即興地提出一些問題,這樣的問題往往都是為了獨立解決某個知識點。問題之間應該要有邏輯性、遞進性、因果性,即問題與問題之間應該要形成“鏈”。
一堂課并不是只能存在一條問題鏈,即將所有問題一一串聯(lián)到底。它還可以同時存在多條問題鏈,類似于物理中的電路并聯(lián)。比如上述案例,問題1,2,3,4 串成一鏈,這一鏈主要是為了引出互斥事件的定義以及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問題5,6,7 串成一鏈,這一鏈主要是為了引出對立事件的概念以及對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此節(jié)課在高中數(shù)學課程中較為簡單,所以只設計了這主要的兩條問題鏈,如果遇到較為復雜的一節(jié)內容,也可以多設計幾條問題鏈。
以上述案例為例,淺層來看,只有上面所說的兩條問題鏈,而若從深層去看,鏈與鏈之間又可以形成鏈,在同一條鏈中,其實還存在著幾條短鏈。比如:1-2-3-4 這一鏈中,第1 問是第2,3 問的因,通過第1 問,使得對第2,3 問的理解更清楚。第1,2,3 問又是第4 問的因,通過對第1,2,3 問的解釋,讓學生對第4 問想要拋出的互斥事件的概念和公式會理解得更好。而在5-6-7 這一鏈中,第5、6 問又是第7 問的因,情況類似上一鏈。1-2-3-4 這一鏈與5-6-7這一鏈看似并駕齊驅,其實又可看成前一鏈是后一鏈的因,即學生掌握了互斥事件,接下來就要掌握互斥事件下的特殊的對立事件了,所以這兩鏈也就存在了因果關系,形成了一條大鏈。如果一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復雜,那就需要多設計一些問題鏈,這些問題鏈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互相之間再形成鏈,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問題之間的邏輯性、遞進性、因果性。下面用一幅圖來闡述一下上述表達的意思。
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應該要有它產生的理由,即要存在著某個“驅動”促使了它的生成。雖然說我們提出的問題肯定會具有它的某些目的性和價值,但是如果只是隨意的,沒有經過精心思考、精心設計而產生的問題,它的目的和價值肯定是表層的。我們應該要精心去思考,使得每一問題都要有強烈的必要性,若缺失了這個問題,會很難通過其他方式達到我們的目的,這樣設計出的問題才具有目的性、科學性,也更有助于“鏈”的生成。
本節(jié)課要讓學生理解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定義,在這兩個要讓學生理解的定義的驅動下,就設計了問題4 和小結以及問題7 和小結。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定義。然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又設計了問題1、2、3 來鋪墊問題4,設計了問題5、6 來鋪墊問題7。所以在“驅動”的驅動下,也就無形地生成了“鏈”,如此體現(xiàn)了抓住“驅動”去設計問題的科學性。
本節(jié)課還要讓學生掌握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和對立事件的概率公式,在這兩個公式的驅動下,也就進一步生成了問題4 和問題7。在多個“驅動”的驅動下,竟然都會生成同一個問題,如此的問題,難道還不應該把它保留下來嗎?所以,問題的設計要有質量,離不開“驅動”。
其實以“定義、概念、結論、公式”等等為驅動,統(tǒng)一一點,都可以歸結于以“教學目標”為驅動。為了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目的去設計問題,必然是科學的、合理的,也會無形之中生成“問題鏈”,存在著問題“驅動”。
總之,“以問題鏈驅動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肯定是更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甚至是自己去設計問題的能力。德國的教育學者認為,教學應該是一種傳授學習方法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以問題鏈驅動教學”的方式,無疑是更加貼合這種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