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璐 勾慶華
1.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遼寧 沈陽 110102;
2.沈陽體育學院武術與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嘎拉哈”是根據錫伯族語言的“嘎爾出哈”音譯過來的,其漢學名為“髕骨”即膝蓋骨,以豬的膝蓋骨為主,也有牛、羊、鹿、駱駝等動物的膝蓋骨,歘“嘎拉哈”又叫抓“嘎拉哈”、抓子兒、拾子兒,“歘”是形容極快的把“嘎拉哈”撒開的聲音和動作。歘“嘎拉哈”是我國古代北方地區(qū)游牧民族——錫伯族勤勞與智慧結合的產物,是錫伯族日常休閑娛樂的傳統(tǒng)體育游戲,沈陽市錫伯族歘“嘎拉哈”游戲特色鮮明、內容豐富,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集娛樂、健身、益智和藝術于一體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2008年沈陽市政府將沈陽錫伯族欻“嘎拉哈”游戲列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0年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全球化、現代化的發(fā)展和人員交流的不斷擴大,教育的現代性標準化,外來文化的影響和生活方式的演變,使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和生活空間得到改變,這些改變使產生于農耕時代的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的發(fā)展受到了直接的沖擊,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也面臨著極大的困境,越來越多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文化逐漸衰落甚至消失。為了進一步保護與傳承產生于農耕時代的沈陽錫伯族歘“嘎拉哈”游戲,本研究對沈陽錫伯族歘“嘎拉哈”的歷史淵源、現狀、傳承概況以及傳承的策略進行研究,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國大約有18.8萬錫伯族人,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的遼寧地區(qū)和西北的新疆地區(qū),遼寧省沈陽市新城子區(qū)(現沈北新區(qū))是錫伯族的發(fā)源地,也是目前遼寧省錫伯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新城子區(qū)大約有3萬錫伯族人在興隆臺鎮(zhèn)、黃家鄉(xiāng)、石佛寺鄉(xiāng)居住生活,其中興隆臺鎮(zhèn)全部人口大約有4萬人,主要居住有滿、漢、錫伯、朝鮮等民族,錫伯族就有1萬多人,興隆臺鎮(zhèn)也因此被譽為“中華錫伯第一鎮(zhèn)”。沈陽市新城子區(qū)總面積大約為849平方公里,地處平原,海拔50米左右,東部為低山丘陵,北倚長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濱,是遼東半島的腹地,有國內聞名的怪坡風景區(qū);棋盤山風景區(qū);境內還有遼河、柳條河等河流。新城子區(qū)其氣候為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適合于農業(yè)牧業(yè)發(fā)展,是典型的農業(yè)區(qū)。
據《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遼寧卷》記載:在北魏時期鮮卑人(今錫伯族的先人)就將“嘎拉哈”用于日常休閑游戲、作為衣服的裝飾品、軍事中戰(zhàn)術模擬演習以及殉葬品。當拓跋鮮卑(亦稱北部鮮卑)的主體,不斷南遷,并入主中原時,其中有一部分仍居留原地,在大興安嶺嘎仙洞一帶看守祖宗之廟,這一部分守廟的拓跋鮮卑人,便是今天錫伯族的來源。 古時候,居住在大興安嶺的錫伯族人,過著游牧生活,他們?yōu)榱藢で笏葚S盛的地方,便趕著馬群、羊群開始了向東遷移,住扎到一個山清水秀肥沃的土地上。每當游牧歸來,錫伯族男女集會嬉戲,殺羊餐飲,唯見啃完的羊膝蓋骨小巧別致,因其形狀各異,甚是有趣,便傳遞把玩,直至以獸皮鋪于地下,集中數百個羊膝蓋骨,爭著抓搶,多者為勝,演變至今。清代,當錫伯族第一次大遷移——南遷到盛京等地后,錫伯族的抓“嘎拉哈”游戲也隨之在遼河一帶扎根開花,特別是在遼寧省沈陽市新城子區(qū)錫伯族人高度集中的地方特別盛行。“嘎拉哈”作為民間游戲的器具,其玩者主要以兒童和婦女為主,并且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其在外觀和玩法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進。
欻“嘎拉哈”是一項集趣味性、觀賞性和競賽性的游戲,游戲的雙方隊員都要有超高的技藝和全面的玩法。沈陽錫伯族的歘“嘎拉哈”游戲,是大約以二百個左右的羊“嘎拉哈”(一般有160—240枚)作為“子兒”。比賽場地是在火炕上,炕頭、炕稍各一隊,共兩隊,每隊各四人。比賽開始之前,各隊選出大把(代表)坐在每隊的首位。比賽開始時,由各隊的大把爭奪開始權,也就是哪個隊先抓的權力。一般都會采取手勢,用石頭、剪子、布的輸贏來決定先后的順序。奪得首發(fā)的大把,會先把子兒隨手撒擺在炕氈上,抓“子兒”時,選手先將一個比元宵略小一點的鋼球高高拋起,然后快速地從炕氈上抓起一定數量的“嘎拉哈”,等鋼球從空中落到炕氈上反彈起,再往下落時,用抓“子兒”的手把它接住(鋼球蹦起幾下都可以,但必須在球未落下到炕氈時把它接住),抓“子兒”時,手及全身其他各部位都不允許碰動其它的“子兒”,已抓到手里的“子兒”也不許掉出,當然,接不到鋼球也算失誤。如果沒失誤繼續(xù)抓直到失誤換對方抓,就這樣,直到“子兒”抓完為止。第二輪是接第一輪,輪到哪位選手,哪位選手先抓,依次往下輪,第三輪、四輪到五輪比賽全部結束止。最后,哪隊抓到的“子兒”數量多就算贏得那一局。每場比賽,一般都會以五戰(zhàn)三勝為結局。
歘“嘎拉哈”是由古時的占卜活動及軍事游藝而慢慢發(fā)展成為錫伯族以娛樂見長的游戲項目,成為流傳廣泛并且參與人數眾多的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嘎拉哈”的獲取以及使用的方式方法,都在反映著錫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與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嘎拉哈”自身的特點與其玩法的獨特性很快成為婦女和兒童的閑暇娛樂活動的主要項目。隨著后來定居的生活方式改變,沈陽錫伯族的“嘎拉哈”文化也逐漸發(fā)生了改變,形成了炕上的“嘎拉哈”文化。傳統(tǒng)體育項目錫伯族歘“嘎拉哈”最大的特點是“足不出戶”,尤其在東北寒冷的冬天,人們更不愿出戶,而歘“嘎拉哈”游戲在家里的炕上幾個人湊在一起就可以玩,因此深受錫伯族女性和小孩子的喜愛。人們閑來無事時大家便會聚在一起在炕上玩“嘎拉哈”,慢慢形成了東北的一大特色文化,并成為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嘎拉哈”最早是由古代錫伯族人為了生存與生活在進行捕獵的過程中,從動物身上獲取的。這獲取的方式充分反映著錫伯族人的勇猛、能征善戰(zhàn)、不畏恐懼的民族精神。
“嘎拉哈”由于是從打獵到的動物身上獲取的,因此“嘎拉哈”數量的多少直接反映著以游牧生活為主的錫伯族人財富。在錫伯族中,往往人們常用“嘎拉哈”的多少來評價個戶人家的富裕程度。
很早以前人們就習慣用獸骨裝飾,常常用來和服飾搭配并做成一定的裝飾品來佩戴,錫伯族人用精巧的手藝把“嘎拉哈”做成各種配飾物用來佩戴,不僅有美觀的效果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錫伯族的葬禮中往往都有一定的“嘎拉哈”作為陪葬物品,來顯示墓主生前的家境并寓意著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也十分富足。
盡管錫伯族的社會生活和經濟水平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歘“嘎拉哈”一直流傳至今。歘“嘎拉哈”不僅有助于增強兒童體質,而且促進兒童心智發(fā)展;既可以培養(yǎng)男孩子的勇敢拼搏精神,又有助于培養(yǎng)女孩子眼疾手快、心靈手巧的聰明才智。
歘“嘎拉哈”游戲主要用手的部位,因此在游戲的過程中對于手腕的靈活性以及手指的力量要求較高,對于發(fā)展手腕關節(jié)肌肉群具有很好的作用。
歘“嘎拉哈”游戲過程根據游戲規(guī)則要求在拋出鋼球、抓下面子兒時,是不能夠觸及到其他子兒。因此,對于游戲者的眼手配合具有很高的要求。
歘“嘎拉哈”的游戲是人與人的面對面的交流游戲,而不是今天電子化產品只能人與機器的單方面游戲。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工作與學習壓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維護家人的親情與朋友之間的友情。
歘“嘎拉哈”游戲是在一定的規(guī)則下面進行的,不僅依靠往常的經驗與技術來取勝。更需要一定的思考與觀察能力,根據不同的局勢在規(guī)則允許的條件下進行最有效的方法取勝。
器材容易找到?!案吕弊鳛檠?、豬等動物的后腿膝蓋骨,這些東西能很容易找到。或者找一些與其大小相當的代替物如石子、果核等進行游戲。不受年齡限制。無論大人、小孩都可以玩,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游戲活動。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各個群體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比賽規(guī)則來滿足玩耍的需要。場地時間不限。室內、野外均可,充分表現出了它的靈活性,只需要很小的一塊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即可玩耍。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錫伯族的原始漁獵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被農耕生產所取代,所獵取的野獸也是越來越少與其相應獲得的“嘎拉哈”途徑也變得很少,伴隨著“嘎拉哈”數量的大幅度減少與“嘎拉哈”相關的活動也由盛到微的發(fā)展過程。盡管“嘎拉哈”曾經承載著錫伯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文化的大交融“嘎拉哈”文化已經被人們慢慢所遺忘。為了保存民族特色文化,地方政府都在做最大的努力去保護瀕危的“嘎拉哈”文化。沈陽錫伯族“嘎拉哈”的傳承人分別有關慶喜(1909年生,新城子區(qū)黃家鄉(xiāng)大孤村子人)、文常青(1903年生,新城子區(qū)黃家鄉(xiāng)岳士屯人)、關憲凱(1955年生,新城子區(qū)黃家鄉(xiāng)大孤村子人)、徐百年(1935年生,新城子區(qū)財落鄉(xiāng)營盤村)、何連生(1915年生,新城子區(qū)石佛寺鄉(xiāng)四龍灣村)。他們都在“嘎拉哈”的保護與發(fā)展上做出很大的貢獻,積極宣傳與組織“嘎拉哈”活動的比賽。2009年2月7日由沈陽市體育局、沈北新區(qū)人民政府等主辦的沈陽市第一屆‘神州一欻’錫伯族“嘎拉哈”節(jié)正式拉開序幕,相繼每年一屆的“嘎拉哈”節(jié)日舉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嘎拉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其中2013年第五屆的活動主題以“全民參與,健康生活;傳承文化遺產,促進民族振興”為口號,更加顯示出政府對錫伯族“嘎拉哈”文化傳承的日益重視。錫伯族“嘎拉哈”游戲是一種古老、傳統(tǒng)、而又極具有現代特征的活動,是人們從事生活中交往、溝通、娛樂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也是體育運動得以開展的重要媒介。因此,“嘎拉哈”游戲逐漸成為大眾流傳甚廣的一種體育游戲,在東北、北京及內蒙古等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流行著 “嘎拉哈”的游戲,而隨著時間變遷、地域的差異出現了很多種的玩法,并且老人和小孩、男孩與女孩的玩法也不盡相同。
通過對錫伯族“嘎拉哈”的歷史文化、發(fā)展現狀、傳承概況等進行了研究,發(fā)現“嘎拉哈”的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璀璨之星。抓“嘎拉哈”游戲活動,作為錫伯族的一項古老的文化娛樂活動,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不可忽視。抓“嘎拉哈”游戲是一種益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它對于穩(wěn)定社會,安定人心、弘揚民族文化等方面,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建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育體系,把“嘎拉哈”游戲在當地的民族學校、各種協會等地的和非物質文化活動中進行廣泛傳播和宣傳。在政策方面,錫伯族鄉(xiāng)、鎮(zhèn)等地方政府及關部門應積極承擔保護、傳承與發(fā)展錫伯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重任,尤其是體育和文化部門之間應結合并做好相應地引導與支持工作,針對錫伯族“嘎拉哈”的發(fā)展做一個詳細的規(guī)劃,制定出有利于其發(fā)展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法規(guī)制度。積極培訓社會指導員這項技能,廣泛深入到民間開展。定期組織傳承人到學校給學生講解錫伯族的歷史以及“嘎拉哈”的相關文化,并教給學生一定的“嘎拉哈”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