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玲,馮發(fā)金,孫群群,姚志輝
當今世界處于高科技與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民族地方高校的轉型是時代發(fā)展需求而迎來的變革,這一變革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概念,它涉及學校結構調整、制度建設、人才培養(yǎng)、教學運行模式、教育思想觀念等的變革[1],這些變革涉及方方面面。然而,轉型發(fā)展與變革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依據“課堂不變,教師不會變;教師不變,學校不會變”[2]的學校變革基本定律,當今的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熱點,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焦點。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高校大規(guī)模的擴招擴建,在校學生的人數總體規(guī)模劇增,原本的精英育向著大眾教育轉變,使創(chuàng)新時代的高校課堂出現(xiàn)了困境。學生方面出現(xiàn)上課玩手機、看電視、打手游、缺課率高,上課不認真聽課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教師方面出現(xiàn)課堂教學困局,諸多教師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進課堂行教學,“一言堂”、“填鴨式”、“滿堂灌”均是這一教學模式的代名詞。課堂教學中教師依舊以教條化的傳統(tǒng)模式傳道受業(yè),學生卻不以為然的以手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其功能。教師的課堂教學無法吸引學生聽課注意力,無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反而是手機的各種信息、各種操作功能的吸引力大大超過了教師的講課,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處于尷尬的境地。
在時代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不予變革,仍然沿用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課堂上很難吸引學生,學業(yè)成績下降也在情理之中。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課程質量對教學質量有較大的決定性影響。高校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基本成熟和趨于穩(wěn)定,教學需要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進行培養(yǎng),而這恰恰是傳統(tǒng)教育的致命缺陷,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顯然不能適應教學目標的建設及達成。只有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教學中切實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內驅意愿,才能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的培育打下堅守基礎,時代發(fā)展急需創(chuàng)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是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復旦心理系學科帶頭人張學新教授提出課堂改革新模式。該模式主要運用傳統(tǒng)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勢,進行彼此權衡取舍,但核心是將課堂的一半時間交由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讓學生主要采取討論互動的交叉式的形式學習,重點突出放在討論互動的交流過程。對分課堂把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講授(presebtation)階段,第二階段為內化吸收(assimilation),第三階段為討論(discusion)階段,這三個階段也稱三個過程,簡稱為PAD課堂。對分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要把一半的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的課堂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3]。對分課堂分為:“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如果將內化與吸收過程安排在本節(jié)課堂,則為當堂對分;如若將內化與吸收過程安排在課后,而本堂課討論上堂課的內容,則為隔堂對分。講授:“教師在講授環(huán)節(jié)基本不向學生提問,也不組織討論,而是通過單向講授,介紹教學內容的框架、重點和難點,不覆蓋細節(jié)” 。內化和吸收:在講授和討論兩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學生有一周的時間閱讀教材、完成作業(yè),可根據個人興趣、能力、需要,在最適合自己的時間,以最適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和吸收。內化和吸收要求獨立完成,不能與同學或教師進行討論和交流。講授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隔開來,教學給學生吸收與內化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根據學生的學習和對教學內容內化吸收的情況,并結合學生學習的節(jié)奏,進行下一階段學習內容的討論準備材料。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需根據學生人數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通常會分為4人一組)進行討論。討論緊緊圍繞教師指定的內容,讓學生經過內化和吸收后,把自己的學習體會、收獲與困域,以“亮”、“考”、“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亮”,是自己對指定章節(jié)內容的透切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考”是自己對知識的掌握較好,有意識地出題目考同學,看同學們是否弄清楚了;“幫”是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尚未弄明白的知識點,請同學和老師幫助。張學新教授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掌握對分課堂,把對分課堂的3個階段,更細致地分為5個環(huán)節(jié),即:“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yè)、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4]無論是隔堂對分還是當堂對分,這5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日常教學中的基本元素。
課堂教學改革,需要一場結構性變革或模式變革,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尋求符合當代青少年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在高校課堂出現(xiàn)困境之時,在國家力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在全國各高校推進教學改革之時而涌現(xiàn)出來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是當代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理論的實踐與運用,對民族地區(qū)高校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一種嶄新的課程教學理念,民族地區(qū)高校只有適應新的教育教學改革形式的發(fā)展,切忌固步自封,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轉型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出合格的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高級人才。
《體育學概論》是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該課程主要從宏觀與整體上研究:什么是體育、體育的本質是什么、體育具有哪些功能、我國的體育目的、體育手段、體育制度、體育科學等內容,其理論性較強,對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具有很高的理論指導意義。本文有意識地選擇了《體育學概論》[5]這門課程進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教學,以期能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學生學習效率起到助推之效。為此,根據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學實際安排,2016—2017第一學期將2015級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18周,每周1課次,每課次2課時共100分鐘的課堂教學實踐與運用。
譬如,僅以第三章我國體育的目的為例,任課教師在講授完第一節(jié)50分鐘的課程內容后,將第二節(jié)50分鐘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進行對分課堂教學。本次課嚴格按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的要求: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向學生提問,也不組織討論,通過單向講授,介紹教學內容的框架、重點和難點,不覆蓋細節(jié)。對此,教師引導性地將主要知識點教給學生,主要從“我國體育目的與任務”、“實現(xiàn)我國體育目的與任務的基本途徑與基本要求”等方面簡要把主要內容的知識點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初步了解本章的主要知識點。主要知識點講授結束后,安排本章自主學習。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作業(yè),根據個人的興趣、能力、需求,以最快的、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內化吸收要求獨立完成,不能與同學、老師討論交流。獨立完成積極參與,在作業(yè)中要求每個學生具體寫出“亮閃閃”、“幫幫我”、“考考你”三個環(huán)節(jié)?!傲灵W閃”是把本章節(jié)學生自己認為理解最透徹或聯(lián)系到其他學科的獨特思考、批判思想寫出來,展示給同學們;“幫幫我”是把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把握不準確的問題寫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助解決;“考考你”是把學生自己通過學習感覺很得意的領域知識,拿出來讓同學們思考。通過獨立學習、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和教師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與總結,讓學生的學習內趨力得到充分地調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即將結束之時,教師快速點評上次作業(yè)中部分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給學生一個較好的參考;同時布置本章作業(yè):談一談,健康中國對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實施責任的思考。學生通過內化完成作業(yè),要求獨立完成,不允許與其他同學討論。學生作業(yè)可以手寫,也可以電子文檔,但必須拍照傳到對分易教學平臺上,老師在對分易上進行批改。
下周上課的前一節(jié)課開始時,通過對分易把本班學生隨機進行4人一組的分組,同一小組學生坐在一起,討論針對教師上次課的講授內容和學生在內化階段的學習結果,以及布置的課外作業(yè)。學生要分享自己的體會、收獲和困惑,互相答疑、互相啟發(fā),把普遍性的問題記錄下來。小組討論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對小組討論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最后對學習章節(jié)內容進行總結。除此之外,我們還在2016—2017第二學期繼續(xù)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模型對2014級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yè)班級的《中學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進行18周的教學實踐,全班62位同學,表現(xiàn)出對學習的高漲熱情,積極參與對分課堂學習,并產生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教學效果。
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是學生喜歡的新型課堂。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體育學概論》課程教學試推行的第一學期,我們從興趣、參與程度、適應性以及對模式運行的總體評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有效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88.15%學生認為有興趣;86.10%表示愿意參與教學;85.67%學生適應對分課堂教學;86.12%學生高度評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得知,學生高度認同這種教學模式對自主學習、思維空間、人際交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均能得以拓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
在《中學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試推行的第二學期末,我們在討論區(qū)設置了討論專題,讓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全班同學們的充分肯定。有的同學評價說:感謝老師給我們帶來的新型課堂,讓我們感受對分課堂與普通課堂的區(qū)別。通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我們不僅能在對分課堂上學到傳統(tǒng)模式課的東西,還能發(fā)掘比傳統(tǒng)課型更多的知識和學習內容,對分課堂的“亮考幫”三個字,把我們帶進了對分課堂的分組學習中并認真探討,學習中經老師點撥,我們就能自己把問題解決。這樣的教學模式激發(fā)了我們的學習自主性,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對分易平臺的強大功能,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在床上躺著也能參與到學習討論中去,讓我們分散各處的同學在一個平臺上共同探交流。同時還讓我們的課堂延續(xù)到了課下,將不懂的地方運用對分易平臺與老師直接交流,大大提高了我們師生的相互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希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在我校得到很好的推廣。
有的同學評價說:接受對分課堂以來學到了很多知識,對分課堂的實施最好的就是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和學生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都有了更好的溝通和交流。在課堂上,教師指引我們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讓同學們更好的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之中。在課后教師能在第一時間把任務布置發(fā)給學生。而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的討論問題,能夠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或是不懂之處及時的向老師咨詢或請其他同學解答;學生經過老師的引導,更大的發(fā)揮了學習能動性。在我們原來的教學課堂上大多老師注重引導,而忽略了我們學生的發(fā)揮。使用對分課堂以來老師精講、學生多練,讓我們有了更多的自我張揚與發(fā)揮的空間。因此,對分課堂提升了我們同學的課堂參與度,老師回歸到了學生引導者的角度上來??傊畬Ψ终n堂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引入了對分易教學平臺,通過對分易教學平臺,老師和學生在點名,作業(yè)收發(fā)、批改,成績管理等方面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學習委員也不用經常收作業(yè)本了,這都些都給我們的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好便利。
有的同學還評價到: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最關注的是我們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是,填鴨式的講授我們學生不喜歡,低頭族很多。使用對分課堂而把一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我們進行自學與小組討論,提高了我們學習的主動性。在輔助教學方面對分易也很好,每次討論之前老師都可以輕松的給我們學生分組,并把分組信息推送給我們。課堂上,老師還現(xiàn)場給我們出題目,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同學們變得很積極,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很多,玩手機的同學消失了??偠灾?,全體同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對分課堂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是學生喜歡的新型課堂。
教學方式的轉變必將帶來一場課堂教學的革命。鑒于轉型發(fā)展與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必須將現(xiàn)代的教學方式吸納,并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教學方式的轉變。對此,這一教學模式的變革必將引起領導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的廣泛關注,必將推進民族地區(qū)高校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的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