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
送別詩是一種抒發(fā)離別情緒的詩作,總是借用某種特定的意象來表述滿懷的情感。在送別詩中最常出現(xiàn)的意象有長亭、楊柳、陽關(guān)、明月、南浦、芳草、美酒等。古人多含蓄,很多情感不會直接通過言語表達出來,而是借助這些意象來抒發(fā)。對于小學生來說,自身的語言積淀比較弱,理解詩意本就是一件較難的事情,何況通過古詩的字里行間去體悟詩詞背后的情感,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抓住意象巧妙解讀,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詩意并感悟詩情?筆者選取其中的幾種意象,結(jié)合課堂案例來談談小學古詩中別離意象的解讀及教學處置。
一、“折柳贈別”的解讀及教學處置
楊柳是我國現(xiàn)存送別詩中最常描繪、也最優(yōu)美動人、情意繾綣的一個意象。
古時候交通不便,通信方式單一,一封信甚至有可能幾個月后才能到達對方手里,所以古人面對分別尤其敏感、尤其傷痛。在分別時折柳贈別的習俗尤其盛行于文人墨客中。這一民間習俗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借景抒情,以柔美悠揚的楊柳之姿,反襯出離別故園的悲傷之情,楊柳和人們的惜別之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楊柳跟分別有關(guān)聯(lián),還因為“柳”與“留”是諧音,折柳贈別,暗喻挽留。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青門柳》這首詩中這樣寫道:“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比藗儾恢皇窃诳吹綏盍鴷r引起離愁,哪怕聽到《折楊柳》的曲調(diào),也會觸動心中那根離愁的琴弦,引發(fā)一眾哀嘆。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如是而作:“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胡園情?!?/p>
如何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悟到楊柳這一意象所要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呢?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詩人借“柳”表達對老朋友元二的不舍,這樣寄情于景的表達方式,學生如何去領(lǐng)會?
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時先出示三首都含有柳樹的古詩,讓學生比較發(fā)現(xiàn),接著問學生:這些作者為什么像商量好了一樣都選擇了“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這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柳字和什么字讀音相似?這時學生馬上就聯(lián)想到了“留”,哦,“柳”就是“留”呀,那么詩人為何寫柳?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學生頓悟,這是詩人想挽留元二呀,代表著詩人舍不得老朋友的遠去,于是這不舍之情就溢于言表了。可是“柳”真的“留得住”嗎?留不住?。∮捎诜N種原因,元二不得不離開,那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只能祝福元二了。所以,除了用柳樹表示挽留之外,其實還是王維對元二的祝福,祝福元二一路平安,早日功成名就回歸故里。
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聚焦楊柳這一景物,思考那么多的街邊景物,為何獨獨就寫了柳樹?“柳色新”讓離別之情又增添了一份美好的希望,送別友人的這份淡淡的離別愁緒,因為看見這青翠的柳枝,看到這色調(diào)清明的春景圖而不再黯然銷魂,心中充滿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和真誠祝福。同樣含有“楊柳”的送別詩,如王之渙的《送別》、白居易的《憶楊柳》和杜牧的《獨柳》都可以聚焦楊柳,展開教學。
二、“飲酒送別”的解讀及教學處置
自從酒的出現(xiàn),人們的生活仿佛也跟著酒杯沸騰了,情感也更活躍了。你看,孟浩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李白“相看不忍別,更盡杯中酒”……是酒充滿愁腸,讓抑郁苦悶得以排遣,也是酒壯英雄膽,使人崛起。而飲酒送別其實是一種起源更早、更具有普遍性和覆蓋性的風俗。從軍、游學、出使、送友人,多設(shè)酒餞行,或者向親戚朋友表達祝福,或者向他們表達安慰,或者寄予離愁別緒,讓別離之情在酒氣中朦朧乃至消散。酒成為送別詩中的又一主要意象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像這樣泛著酒光的詩,最有名的要數(shù)唐代詩人王維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兩句看似隨口而出的勸酒辭卻集中映現(xiàn)了詩人強烈、誠摯的惜別之情。詩人的那句“勸君更進一杯酒”,用意是如此深長。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送元二使安西》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這酒里的深情厚誼,創(chuàng)設(shè)餞行情境,自己扮演詩人王維,將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感悟詩人送別好友時為何如此傷感。隨機出示一份地圖,從渭城到安西,整整三千多公里,在交通如此落后的唐朝,想象元二這一路的長途跋涉,想象王維對元二有什么擔心。引導學生朗讀詩句感悟此情,并追問:西出陽關(guān),見不到的只是故人嗎?還見不到誰?聽不到什么?又或者嘗不到什么呢?引導學生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濃縮在一個“無”字當中。西出陽關(guān)之后元二有的是什么呢?相機出示安西的風景圖,學生看著這些畫面,想象著元二在滿目黃沙、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上的遭遇。教師再結(jié)合課件畫面,引領(lǐng)學生體悟后兩句詩句中的濃濃情感。順勢列舉班超、張騫等人的事例,引導學生:假如你是王維,你想對元二說什么呢?學生已經(jīng)徹底融入詩境里。教師再引導學生誦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一層一層將情感推進,引領(lǐng)學生有感情地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在這一次又一次地朗讀中,將“酒”中情一次又一次地推進。
案例中,教師請學生演繹情境,體會酒中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同時適當補充資料,使學生體會到酒中包含著對友人處境與心態(tài)的深刻體察,是一種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共情、同病相憐的珍惜,同時還寓有前途保重的誠懇祝愿與對前程抱負的豪邁與豁達之情。
同類含有酒的古詩,如賈至的《送李侍郎之任常州》、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飲酒送別的佳作,在教學中也都可以采用情境演繹的方法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并體悟這酒杯中的濃濃別情。
三、“芳草惜別”的解讀及教學處置
“芳草”意象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屈原所作的《離騷》中,而芳草意象在詩詞高度繁榮的唐宋時期體現(xiàn)得最為酣暢淋漓。在唐宋詩詞中,這漫山遍野的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離愁別緒、思鄉(xiāng)懷舊之情。君不見,那“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中隱含了多少凄涼、懷舊與傷感;那站在黃鶴樓巔的崔顥望著“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時,卻茫然不曉鄉(xiāng)關(guān)何處?!按呵易。娬f道、天涯芳草無歸路”,留春不住,芳草無路,十幾年轉(zhuǎn)瞬即逝,山河卻仍然殘缺不全,滿腔愛國深情的辛棄疾卻無處訴衷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芳草這一意象的古詩也有那么幾首,比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借助青草為意象,表達送別好朋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通過這一意象的解讀,感悟詩人的情感,就是教師值得研究的課題。
有位教師先出示前半首古詩,引導學生抓住一個“又”字,感悟小草的頑強生命力,然后再出示后半首古詩,讓他們自己讀,想想寫什么。在理解詩句的意思后,再讓學生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在如此美麗的情境之下,詩人在干什么?王孫又是誰?這是詩人第幾次送別王孫?學生自然而然地關(guān)注到了“又”字,明白詩人不是第一次送別好朋友啦。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第一次送別好朋友會想些什么?第二次呢?以后的每一次呢?芳草萋萋的草原此刻充滿分別時的哀愁和詩人的感傷,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體悟去讀詩句,隨機出示李煜《清平樂》中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同樣都是用綿綿春草來比喻離別之情,讓人看到這綿延的青草彌漫出無盡的離情。讓這青草中漫朔的離別情誼更幽深、更濃烈。送別朋友的那一天,作者的心中明明是悲苦萬千,卻為何還將景色描繪得這樣美麗呢?學生深入思考,原來這是作者在借景抒情呀!這芳草的意象是多么地意味深長呀!
案例中教師讓學生去聯(lián)想詩人當時送別朋友時的想法和做法,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原來這“芳草”萋萋中卻蘊含著詩人送別老朋友的凄凄離別之情。同類古詩中含有“草”的送別詩,比如孟浩然的《留別王維》和李冶的《送閻二十六赴剡縣》都是借芳草抒發(fā)離別之情,其實也都是可以采用聯(lián)想體悟,讓學生去觸摸詩人的心靈深處。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sh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 隋慧娟.《唐詩宋詞》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陳國慶]